《过秦论》 摘要、感悟、结构整理、原文、翻译
(2009-07-01 22:00:36)
标签:
历史过秦论秦王朝赏析翻译 |
分类: 文言文赏析 |
一、摘录、感悟
1、秦孝公居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自古秦关居汉中)——概括了秦时发展背景。
2、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秦国真乃虎狼之邦,其野心早已存在。
3、当是时也,商君昨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蒸蒸日上,适时改革,抓住机遇,顺应趋势,才能很好的发展阿!
4、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镇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策天下,威振四海。——始皇之雄心壮志,手腕残酷。
5、隳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民。——以为焚烧书著就能愚钝人民的思想;收缴兵器就能消弱人民的反抗。
6、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自以为可以传之万世至无穷,对自己的大业笃信无疑。
7、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死后余威尚在,足以见其气魄不凡影响之大。
8、战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影从,山东豪俊遂起而亡秦族矣。——苛政猛于虎,有压迫就有反抗!其风云变化之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9、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有争议的一句啊,时代背景与人民的共同心愿发生了改变。战国割据时,人民的心愿是天下统一;而秦王扫六合之后,人民的心愿是安居乐业。统一需要的是武力,但是民生需要的怎是“仁义之施”啊。
二、结构整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段),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全过程从秦孝公即位(前361年)算起至子婴降汉(前207年)止,长达154年,分为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时期一: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第1段)。
时期二:秦王朝势力的进一步扩展(第2段)。
时期三:秦始皇统一全国(第3段)。
时期四: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第4段)。
第二部分(第5段),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可分两层。
层一:分析各方面力量的对比。
层二:照应全篇,归纳中心论点。
三、原文、翻译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秦始皇废除古代帝王的治国方法,焚烧各学派的著作,企图使百姓愚蠢糊涂;毁坏著名的城堡,杀害杰出的人物;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到都城咸阳,销熔这些刀箭,用它铸造成十二个铜人,来削弱天下的老百姓。然后凭借华山作为城墙,就着黄河作为护城河,依靠亿大高的华山,对着深不可测的黄河,把这作为坚固的屏障。优秀的将领,强劲有力的弓弩,把它险要的地方;忠实的臣子,精壮的士兵,投置了锐利的兵器,而谁敢把他怎么样。天下已经平定,秦始皇的心中以为函谷关中这样坚固,象是千里的铜墙铁壁,真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的万世不朽的基业。
秦始皇死后,遗留下来的威望还震慑着边远的地方。然而阵涉是一个用破瓮做窗户,用绳子系门轴的穷苦人家的子弟,是一个耕田作奴隶的人,而且是一个被征调往渔阳守边的人;他的才能比不上平常人,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才能德行和陶朱、猗顿那样的财富;他出身于军队之中,却在田野里突然起义,率领疲惫困乏的士卒,带领几百人,转过头来,攻打秦朝;他们砍下树木做武器,高举竹竿当旗帜,天下的百姓象云那样集合拢来,象回声那样应声而起,担着粮食,如影随形体那样紧紧跟着。肴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起行动起来就把秦朝的统治推翻了。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肴函为官;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要说这时秦朝的统治力量,并没有缩小减弱啊。雍州的土地,山函谷关的坚固险要,仍然象从前那样啊。陈涉的地位,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九国的君王尊贵;农具木棍一类的东西,不比钩戟长矛锋利;被征发守卫边塞的戍卒,不比九国的军队强,深远的谋划,行军作战的策略,也不如从前的那些谋士。但是成功和失败却有不同,功绩事业也恰恰相反。试拿肴山以东的各国与陈涉比比长短和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和力量,那更不能相提并论了。但是秦国靠不大的地方,得到帝王的权势,统辖八州,而使同等的六国来朝拜,已经有了一百多年了;然后把天下作为家,把肴山函谷关作为内宫;然而一个人发动起义,帝王基业就毁灭了,皇帝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讥笑,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没有实施仁义,攻取天下守住天下的形势就不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