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历史同人】彼稷之苗(CP:袁崇焕X梁非馨)(下)

(2014-09-20 20:46:01)
标签:

历史

同人文

袁崇焕

分类: 历史同人

五、生如无此生

阴惨惨的天空,乌云向海面压来,从中秋到今天,一直如此,却没落过一滴雨,难道上天也欲哭无泪?海浪麻木地冲刷着海滩,一声一声,节律僵死得好像从上古到今日都不曾改变过,跟我一潭死水般的心境没甚区别。

这片海滩边,我曾听胡笳赋《越吟》,现今只剩海水清澈如故。足矣足矣,葬身清白之烟波,总强于在那污浊世道里苟活!

我闭上双眼,一步一步向海中走去,感受着冰凉的海水漫过了足面,就要浸没双膝,我感到无比安心。

忽然被惊醒,身后有人踏水追来。我还没来得及回头,脑后就挨了一记。

被掐着人中穴,恍恍惚惚地睁开眼睛,瞥见一个身穿正红色官袍的人,低头看着我……“元素兄?”我顿时清醒过来,却也被击碎了片刻的幻想。

来人身形魁伟,长须飘飘,不是元素,而是现任督师孙高阳。我正倚靠在海边一块礁石避风的背面,何将军守在我身边,挽着裤腿,湿透了下摆的衣袍铺在礁石上。

“孙大人,何将军,你们怎么来了?”我忍着头疼勉强客套着,心中却在癫狂地呼喊,难道我梁稷连求死都不能吗?

何将军解释道,孙大人深知我和元素交情深厚,放心不下,去我住处看望,结果真的发现了我留在桌上的诗。得知我刚刚出门不久,两人顺着邻人指引的方向,一路赶来。

我再也控制不住,泪水汹涌而出:“元素兄忠心为国,就落了这么个下场,梁稷实在无心于人世,只求一死。”

孙高阳慢慢蹲下身来,扶住了我:“非馨,圣上还被蒙蔽着,元素顶着这么多罪名,你今天就算死了,也只是为了一个钦犯而死,一钱不值啊。”

“孙大人!您真的相信圣上只是被蒙蔽了?”

“非馨啊,圣上的心思,不是我等能妄猜的。”孙高阳默然片刻,“老夫只相信,皇上终究是圣明天子,总有一天,会悟到元素的冤屈。可是非馨,元素做过的事,桩桩都成了他的罪名,要想昭雪,一定要有深知其中曲折的人站出来伸冤。你是元素的故交,又是他幕下首宾,他的事,你应当比外人都要清楚。”

自从孙高阳对我说出这番话,我这条命,就不再属于我自己。

“老夫一直对可纲和大寿说,唯有守好辽东,才能证明元素和关宁军的清白。非馨,你也一样,好好活着。”

我捡回了性命,却也不愿继续留在辽东,这里的一草一木,都留下过元素的痕迹,睹物思人,只能白白地摧残自己的身心。离开的那一天,孙高阳亲自来为我送行,他再三叮嘱我,圣上钦定的大案,不可能说翻就翻,劝我不能妄动。

“大人教诲,梁稷铭记在心。”

“好。那你准备去哪里?回家乡吗?”

我摇摇头:“不,我去南京。”

我还是选择了在北京停留,尽管在我的感觉中,京城的空气都带着可怖的血腥。但是,我要去探望被监禁的程更生,听他说说元素出征之后的事。若要将来伸冤,总得把来龙去脉知晓个透彻。

打点了狱卒之后,程更生长话短说,把我所没能经历的一些事,统统告知。朝廷的刻毒凉薄,比我所想象的,但有过之而无不及。 ①

“本直已经不指望活着出去,只恨没能如愿和袁督师死在一起。朝中替督师说话的臣工,没有一个不被贬黜。非馨,北京已成是非之地,你不能久留。”

“我明白,来北京也只是想向你问一些事。”

“非馨兄,不瞒你说,我把督师的冤情偷偷地写了下来。”程更生诡秘地笑笑,从稻草堆里翻出几张零碎的纸片,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尽是元素蒙冤的内情。

“我还要整理成文,写成苏东坡的《赤壁赋》那般主客问答的样子。”程更生洒脱地耸耸肩,就像平日和文友切磋诗文一样,“但我是阶下囚,文章就算写出来,也未必能传出去,非馨,最有希望为督师伸冤的,还是你。”

从狱中告辞,我不敢暴露行踪,当天就离开了北京。两年后,丹桂香飘满城时,我听到了程更生终于还是被处斩的噩耗。随着他的死讯传抄到南京来的,还有一本小册子:《漩声记》。字字血泪字字呼号,元素之孤忠、更生之义烈,捧在手中如有千钧之重,正应了文中那句:“一对痴心人,两条泼胆汉。”

这是更生他拿性命换来的啊!

我拜谒了栖霞古寺,为更生敬香祈福。漫步山间,寂寂无人,我默念起《漩声记》里的句子,且笑且泣,山麓的枫叶,红得泼泼洒洒。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子只合江南老,留都所在的南京,钟山凝翠,台城垂柳,秦淮画舫荡漾着水磨腔的雅韵,谁家燕子翩翩飞进乌衣巷的斜阳。我本就无家无室无挂无牵,远离了朝政险恶,远离了战场硝烟,真愿终老此间。

不敢回乡,也是怕睹物思人,我甚至不敢与旧日友人通信。犹豫了很久,壮起胆子,致信黎美周,询问元素家人的下落。美周回信说,嫂夫人不堪悲痛,投藤江殉夫;元素家无余资,仍然被抄没得只剩下一间房屋,留给年迈的老伯母度过余生;最可怜才十来岁的小侄女,没能免于流放二千里的处罚,幸好有元素的胞弟崇煜照应着,美周和陈集生、邝湛若他们也去帮忙,上下打点,集资襄助,只希望小侄女能少受些苦。②

小侄女兰心蕙质,她的父亲一直是让她骄傲的英雄,旦夕之间,父亲沦为钦犯,母亲投江而去,留下尚未及笄许嫁的她,将来的归宿要在何方?我不敢细想。

黄太冲③常常劝我看开。“此湖名曰莫愁湖,非馨兄心中有忧愁难解,真该常来逛逛。”

我笑他到底是年轻不晓事,我的愁又不是谁家淑女求之不得,而是封疆重臣之冤案,哪是游游湖就能排解的。

“袁公的冤枉也不是你发发愁就能洗雪的呀?非馨兄不如多读书作文,交游结社。时遇不可强求,但是如果来了,你想躲也难呢。”

太冲是出了名的年轻才俊,能与他结交,真是我打发客居南京时光的一件幸事。我奔走于复社活动之中,交游于江南才子之列,甚至为了编辑《皇朝文徵》而忙碌。④黄太冲对于《文徵》,并不满足。

“文字之至大者,或明经义,或修国史,皆开混沌而启人智。论经义,宗羲不敢与圣贤抗礼,论国史,宗羲愿能列席于史家之列。”

修史?我脱口而出:“太冲,你若有修史的机会……” ⑤

岁月荏苒,转眼已是崇祯十年。一日,我返回住所,遥遥看见门口徘徊着一个修长清雅的身影,身后背着一只精美的织锦琴囊。

我愣在原地,再也挪不动脚步。“非馨,是你吗?”来人冲我笑着喊道。

“湛若……”

我和邝湛若阔别近十年,人事俱非,我们聊了整整一夜。邝湛若说,他冲撞了南海县令黄熙,不得不亡命在外已经三年了。他去瑶民部落里住了一段时间,然后一路北上,知道我在南京,便来相寻。

“非馨你看,我在瑶民部落里的见闻,都写在这里了。”湛若从行囊里掏出一叠手稿,题名《赤雅》。

“湛若,你还是这么风雅不羁啊。”我感叹,十年了,他一点没变,而我呢?当年弹剑赋诗的梁非馨,也被我扔在了辽东。

“非馨,我要继续向北,去辽东看看。”在南京游历数日之后,湛若突然对我说。

辽东,这个名字,深藏在我心底,很多年未曾敢触碰。今日被湛若突兀提及,我心如被利刃洞穿,血淋淋地作痛。

“我想去看看,元素兄他保卫的地方。”

我还是答应了湛若同行的邀请,辽东,毕竟是元素战斗过的土地。

自从己巳年间,建虏的铁蹄已经大举入塞三次,饱受剽掠的北疆,残破不堪,我记忆中被誉为“乐土”的宁远城,也已经找不回曾经的模样了。

虽然,元素辛苦经营的宁锦防线犹在,他倾尽了心血守卫的宁远城,还将傲立在关外,伴随大明江山走到最后一刻。⑥

我们没有张扬自己的行踪,我在辽东的故交已经零落殆尽。早在崇祯四年,大凌河失守,孙高阳就因此而辞职回乡闲居,而那英勇坚毅的何可纲将军,宁死不降,含笑受戮。

孙高阳曾叮嘱何将军,守好辽东,方能证明袁督师和关宁军之清白,何将军用生命践行了承诺,而我许下的为元素雪冤之诺,依旧遥遥无期。

我和湛若坐在海滩边,眺望着茫茫碧波,海天澄澈,远远望见觉华岛的轮廓。我沉醉在尘封多年的回忆里,湛若取下了琴囊。

湛若家中珍藏着唐朝名琴“绿绮台”,他竟在流亡途中,也不忘了把琴带在身边。琴弦拨动,琴声泠泠,呼应着海浪的潮声,惊起两只白鸥振翼而飞。

湛若挥袖拂弦,清清洌洌一曲《忆故人》从他指尖流出,袅袅余音中,琴音突变,金戈之声骤起,闻之仿佛看见聂政的剑、嵇康的血。

《广陵散》!

我闭目静听,似乎又回到己巳年的冬天,元素刺血誓师的情形,被碧血染红的那柄青霜。

琴音乍停,湛若痴痴望着海面,像是在自言自语:“我在广州,看到了集生的邸报,看到了元素的罪名。我从来没相信过,元素会做出那些事。”他转向了我,“非馨,元素兄他到底因何而死?”

“湛若,元素兄是清白的。”还是在这片海滩,我把深埋在心底多年的痛诉,全数告知了邝湛若。

“非馨,既然元素是冤枉的,我们就该为他雪冤。”

“听到元素的死讯,就在这片海滩上,如果不是孙高阳和何将军来救,我就已蹈海随他而去。孙大人嘱咐我,留着性命,为元素伸冤。但是,快十年了,圣上没有半点回心转意的意思。”

“我明白,但是,哪怕知其不可,邝露也愿为之。”湛若的眼神坚毅如磐石,“我邝露傲气了半辈子,服过的人,元素兄算一个,要不是我闲云野鹤惯了,也会像我的从兄一样,随元素从军,战死在辽东……非馨,如果我们都不能为元素鸣冤,还能指望谁呢?”

还是在这片海滩,我和邝湛若,携手对天立誓:南海人梁稷、邝露,戮力同心,誓为故蓟辽督师袁崇焕伸冤。

离开辽东后,我和湛若分道,他要沿着长城一路西行,我听说黎美周在北京,准备前去与他会面。

迎接我的却是美周的一顿痛斥。

“当年元素罹难,程更生能与之同死,你梁稷身为元素的首席幕宾,既不能以身相殉,又不能为他白冤,躲在南京逍遥快活!你有何面目来见我!”

我强忍着心中的委屈,硬是没有辩解半句。口舌只能是徒劳。⑦⑧

 

①袁崇焕的死,既有满清反间的原因,也有朝廷中与他关系不大的党争原因,奸相温体仁以及一些魏忠贤余党想兴起“逆案”,借机陷害与袁崇焕关系密切的钱龙锡、韩等东林派政敌。但是,反间也好、奸相也罢,如果没有皇帝点头,谁能动得了堂堂蓟辽督师一根毫毛?

②关于袁崇焕的子嗣问题,可以肯定他没有亲生儿子,只有女儿。也有说法称他有一嗣子袁兆基,是其兄袁崇灿之子,过继而他。至于《碧血剑》里的袁承志,是金庸先生虚构的人物。

③黄太冲,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黄宗羲,梁稷在南京时与他结交很亲密。太冲是他的字。

④梁非馨离开辽东后的行踪,只有零碎记载。在南京与黄宗羲交游之事,出自黄宗羲本人在《思旧录》中的记载。

⑤清康熙年间,黄宗羲门生万斯同,以布衣身份,编修《明史稿》,前后十九年,不署衔,不受俸,五百卷皆其手定。其中《袁崇焕传》,与张廷玉《明史》中的《袁崇焕传》异文仅仅十余字。传中写出反间计之事,书白崇焕之冤,结尾评价道:“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不过,梁非馨与黄宗羲关于修史的这段对话,纯属我这篇同人文虚构。

⑥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义军逼近京师,崇祯方才下诏总兵吴三桂放弃宁远,入卫京师。三月十九日,北京城破,崇祯自缢。

⑦梁稷与黎遂球之间的误会,正文中只写了一半。后来,曾经与梁稷共同在袁崇焕帐下为幕僚的王予安入京,听说此事,出面为梁稷辩白,黎、梁二人冰释误会。

⑧黎遂球《出都赠梁非馨》云:“七年辽海信,消息几能真。”《胜朝粤东遗民录》记载:“未几,(梁稷)复入都,匿遂球寓,不敢出见客。”梁、邝同游北疆的时间,我设定在崇祯十年,梁稷去北京找黎遂球很可能在此之前。这篇文中,邝露的戏份比黎遂球的重要,所以我调整了时间轴,让黎遂球打酱油了。黎遂球最终战死在抗清斗争中,也是一名了不起的忠烈之士。

黄宗羲《思旧录》曰:“辛巳,余复遇之(梁稷)于南中,游江湖间,尚未归南海也。”弘光朝,陈邦彦在南京见了梁稷并赠诗。本文设定梁稷之后回了南京。

六、憔悴赋招魂

回到南京之后,大明的局势一天一天地崩坏下去。流寇四起,偏偏越剿越多,建虏猖獗,入塞越发肆无忌惮;朝中的党争,依然如故,好像小集团的意气之争,比大明的社稷安危都重要。

难道在我有生之年,真的要看到离离黍稷,长满故国宫阙?

崇祯十七年三月,北京城易了主人。没多久,清军入关,一路南下,南京的弘光朝廷,匆匆忙忙建立,又匆匆忙忙谢了幕。

桂王称帝于广东肇庆,改元永历。在外漂泊二十年的我,终于回到了故乡。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元素的孤魂永远留在了北京故都,广州的土地又埋葬了陈集生的忠骨。

我在礼部任职主事,湛若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国事似曾有过起色,好景不长,朝中内讧的痼疾复发,大明江山依然只剩半壁。虽则如此,还须支撑,我虽无元素和集生的韬略,却也不愿屈膝鞑虏。

永历二年,皇上下诏,要大举追封前朝功臣。

我和湛若,不约而同地想到,十二年前,我们在海边许下的誓言。为元素白冤的机会,终于来了。

“礼部主事梁稷、中书舍人邝露,谨题为故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使、蓟辽督师袁崇焕蒙冤事……”我和湛若一夜未眠,二十年的辛苦,化为一封白冤疏。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檐下雨声潺潺,微风吹起书桌上《诗经》泛黄的纸页,正翻到《黍离》这一篇。又是一个不当值的日子,我闲坐乱翻书,任凭思绪随风飘远,一路北上飞过我杖履曾至的地方,江南水乡、北京故都、辽东边关。

 “非馨!非馨!”院中传来邝湛若声嘶力竭的狂呼,我刚站起身,他已经如风一般,冲进屋来站到了我的面前。

 “非馨,今天的邸报……”湛若哽咽着,从怀中摸出一点都没被打湿的邸报塞到我手里。“元素兄他,终于……朝廷下诏了,赐元素兄服爵祭葬,赠谥曰‘襄愍’。”

打开邸报,白纸黑字,分明无误,“襄愍”二字,真真切切地写在那儿。

“甲胄有劳曰襄,佐国逢难曰愍。襄愍,好啊……大明终于还了元素兄的清白!”我近乎疯狂地大笑,二十年的含冤苟活,二十年的飘零苦楚,统统消失得无踪无影。

我和湛若买来酒菜,痛饮狂歌,直至夜深。醉眼迷蒙的湛若,突然放声痛哭。

“湛若,你哭个甚来……今天是好日子……要高兴,高兴……”尽管我已经醉得几乎不省人事,但看到湛若煞风景的眼泪,很是不痛快。

 “非馨呐,大明被鞑子夺了大半边,就剩下南边这一块啦,你说,元素他,是想要一个谥号,还是想要,一个完完整整的,大明江山?”

……

我醉倒在桌边,被邝湛若拖到了床榻上,沉沉地睡到第二天日上三竿。这一觉我睡得比二十年来任何一夜都要踏实,哪怕让我醉死梦中,也能挺直着腰杆去见元素、孙高阳、何将军、程更生他们了。

醒来,看见湛若站在窗边,正在一张纸上写着什么。我走上前去一看,原来是“粤中屈子”又诗兴大发。

“逐客同征雁,翩翩出塞垣。夸胡曾断臂,哭汉不归魂。别久见如梦,相看无一言。龙精千尺雪,持照昔人恩。” ①

“湛若是想说,国事虽坏,仍须努力?”

湛若笑道:“正是,唯有如此,才能不负昔人。” ②

 

①关于明朝(或者说南明)为袁崇焕平反的事情,我个人采用的是永历年间,梁稷、邝露联名上疏,永历朝颁赐谥号的说法。具体请看此帖:

[铁血社区][原创]明朝确已为袁崇焕平反的分析及证据

http://bbs.tiexue.net/post_5005330_1.html

根据《南明史》的记载,在弘光朝的时候,就已经为袁崇焕追复官职、赐葬。虽然,看样子是因为弘光朝太短暂又逢上乱世,没能实行。袁崇焕的墓葬在北京广渠门内,当时北京已经沦陷了,去哪儿赐葬?

邝露的这首诗,题为《留都赠梁非馨》,采用《胜朝粤东遗民录》中收录的版本。

②永历四年,清兵攻破广州,邝露怀抱绿绮古琴,绝食而死。后人有诗悼念曰:“海雪畸人死抱琴,朱弦疏越有余音。”

梁稷归乡隐居,不复出,其事迹见于《胜朝粤东遗民录》。

【全文完】

 

【后记】

今天是公元201499日,也是农历八月十六,袁督师的忌日。紧赶慢赶,赶在今天完结了这篇文,意犹未尽,还想写点东西,说说这篇文的写作。

梁稷、邝露等人的事迹,是我从《袁崇焕集》里收录的《<</SPAN>东莞袁崇焕督辽饯别图诗>历史人物考述》一文中读到的。梁稷在历史上的记载很少,但我们仍然能根据陈伯陶的《胜朝粤东遗民录》、黄宗羲《思旧录》以及他的一些友人的诗歌,拼凑起他大致的人生轨迹。梁稷,字非馨,年轻时与黎美周、邝湛若等人交游,后来随袁崇焕去辽东,并在他的第二次督辽时成为幕下首宾。然而,梁稷并没来得及施展抱负,幕主袁崇焕即冤死,“稷悲愤欲蹈海死事,然思白其冤,故少全”。离开辽东后,梁稷到南京参与复社活动,参加了《皇朝文徵》的编纂,结识一代杰出思想家黄宗羲,并成为至交。他与邝露、黎遂球的一些交集,我在小说中已经写了出来。最后,南明永历时期,联合邝露,上疏为袁崇焕白冤。清兵南下,邝露殉节,梁稷归乡隐居不出。守着回忆活着,对于梁稷来说,想必是“生如无此生”了吧。

其实吧,梁稷和邝露历尽艰辛为袁崇焕争取的谥号,在历史上并没有什么影响力。讲句不好听的,永历朝的赐谥泛滥得就像卖地摊货一样,后来清朝修史时,也不被承认。更何况,袁崇焕死都死了不可能复生,明朝亡也亡了,整这些有的没的,有什么意义呢?

再罗嗦句更难听的,假如崇祯没有自尽,明朝稳稳地坐着江山,而且算算年龄排除崇祯英年早逝的可能,依照崇祯的秉性,只怕等到袁崇焕的故交全部凋零,也不可能给他平反赠谥。恩怨尽时方论定,封疆危日见才难,就像明朝另一位蒙冤的重臣张居正(也是我的第一只在明朝的墙头^_^),遭到清算之后几十年无人敢言张江陵,直到崇祯面对残破的江山,终于念起了张居正的功绩,才终于为他昭雪。

可笑的是,崇祯为前朝的冤案昭雪,他自己手下的栋梁,却又得等着后来皇帝在江山只剩下半拉子时,复官赐葬赠谥。

话说回来,袁崇焕真的稀罕这些哀荣?一个能在面对恐怖的凌迟酷刑时,还能赋诗曰“忠魂依旧守辽东”的磊落汉子,他是愿意看到大明江山稳固,还是愿意看到胡尘肆虐中华沦丧的时候,皇帝终于念到他的好处,给他一个在历史上都没得到过重视的“襄愍”谥号?

好吧,弘光的复官、永历的赐谥,毕竟是朱家人给的,总比乾隆那个作秀狂人,唧唧歪歪地给他“平反昭雪”能让他舒心吧。

但是对于梁稷和邝露来说,“襄愍”这个褒扬性的谥号证明着袁崇焕的清白,为冤死的知交洗雪冤情,是他们唯一能为袁崇焕做的事情。尤其是梁稷,袁崇焕对他既有朋友交谊,更给了他建功立业的机会,无论是悲愤之下欲投海相随,还是隐忍二十年终于上疏白冤,梁稷对于崇焕,既是尽朋友之义,也是报知遇之恩,恰如邝露所说:“非馨真信友也。”这也是我对他格外在意的原因。

看看那段历史就知道,与袁崇焕交游的人,忠肝义胆丝毫不逊于“横戈原不为封侯”的袁督师本人(除了那个卖友求荣的谢尚政)。依然记得读《漩声记》时,泪如雨下,只为程本直的满腔忠烈。程更生的慷慨赴死,梁非馨的隐忍全生,其实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雪冤。他们一个付出了生命代价,一个历尽飘零艰辛,这对他们又有什么利益?为的还不就是一个“义”字!他们的生命,和战国时的“布衣士人”一脉相承。

还有陈子壮、邝湛若二人,虽然一个积极入世,一个闲云野鹤,但是他们共同的品质都是不媚权贵、不屈异族,最终都把生命奉献给了抗清斗争,一个惨遭酷刑犹骂贼,一个抱琴西向苍梧哭,都是铮铮铁骨之人。再比如文中打酱油的黎遂球等人,在明清易代之际,或战死或隐居或出家,坚守民族气节,不像某大帅,手下人作乱的投敌的一样不缺。

我想写的故事,概括起来正是“忠义”二字。读史能正三观,古人忠孝节义的事迹,不会因为时代改变而被遗忘。袁督师、梁非馨、邝海雪、程更生等人的忠义,仍堪垂范;温体仁、梁廷栋、谢尚政之流,遗臭不减。

写这篇文,对于我自己,简直像一场痛苦的凌迟。我才从秦圈爬墙三个月,明史底子够薄,为了保险,我一边写一边翻书搜网络,刚开学,课程还有点紧,我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全都花在了这篇文上。特别痛苦的是第一人称写一篇虐文,逼迫我进入梁非馨的生命,揣摩他的内心,挚友之冤、黍离之悲。写到袁崇焕被害、程本直入狱、梁非馨飘零、邝湛若抚琴,我简直痛苦到饮食不进夜不成眠。但是我下了决心,要把这篇文写出来,因为文中几个主人公的忠义凛然令我折服,而这段历史又被遗忘甚至误读了太久太久。

终于如愿完篇,拜谢一直听我构思思路、给我灵感和史实上的顾问的好基友露露——“元素的周期表”,被你拐卖来爬墙之后也被你用各种同人文小段子虐了三个月了,这回“报仇雪恨”我还是灰常开心滴!拜谢跳坑追文催文的机油们妹纸们同学们!

最后,谨以此文,作为祭奠,在农历八月十六这个日子里,敬献给袁督师的忠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