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凡响!著名国学大师叶曼先生品到洋顶岽茶后落泪了!(晓松师姐)

分类: 洋顶岽有机高山茶 |
一念照大千注:看到这篇文章,您会感受到大德的返璞归真和赤子之心,一切情感都是毫无障碍的自然流露。我们这些凡俗之人不够本色!心里的结太多!感恩晓松师姐的分享!晓松师姐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ulianchashi
全文转自晓松师姐。
洋顶岽有机高山茶,经过14年两位茶人的坚守传递,终于在本月7日全新面世了!回顾4年前的重阳节,茶室主人晓松,曾经有幸为国学大师叶曼先生奉上过此茶,先生品到潸然落泪。竺莲特将4年前为叶曼先生奉茶的经历分享回顾一下,也愿竺莲茶室,为更多人,送去来自远方清净茶山的祝福!
(为了严谨准确地重现当时的情景,我曾经在奉茶后几天,写奉茶记录之前,特地去良友书院调出当时的录像,重新看过一遍,把叶曼先生对洋顶岽的评价和赞叹,逐字记录,再次核对过。)
心 茶 一
盏
2012年10月23日重阳节,也是善因华道第一届插花展迎接叶曼先生参观的日子。作为参展人员,也是展览分会场的茶室主人,我有幸为敬仰已久的叶曼先生,进行了一次中式茶道式品茶的演示,并携小女,为先生奉茶。
叶曼先生已经98岁高龄,近几年一直在良友文化讲堂讲解《楞严经》,此次插花展也因此在这里举办。为学贯中西、精通儒释道文化的国学大师奉茶,这样难得的机缘,应该用什么茶合适呢?
第一次见到叶曼先生是在四年前听先生讲「心经」,从这开始,我开始慢慢接触佛法,后来终于找到了我的上师——嘎玛仁波切,皈依佛门。想想我与先生结缘,因「心经」而起,此次插花展,也源于善因华道孙可老师以花供佛、累积善因的纯净发心。对于先生来讲,稀有难得的茶一定品过不少,不如就为先生逢上同门叶师兄的「洋顶岽」,这款听佛曲、喝豆浆、饮山泉长成的清净禅茶,再续佛缘吧。
为了让先生欢喜,我特意带上了二女儿,四年前听经时正怀着她,现在她已经长到3岁半了,《心经心咒》《百字明》《大悲咒》《绿度母心咒》都会唱,餐前也会和姐姐妈妈一起颂《供养文》。先生几年前无意间播下的菩提种子,今天已经开出小小的花朵了。随身携带的,还有那张四年前叶曼先生讲《心经》的入场券。入场券的背面印有《心经》全文,因为喜欢读诵,皈依后一直将入场券夹在我的每日功课《微妙心集》里。
早早来到会场布席列器,等待先生的到来。大约10点半,先生终于在众人的簇拥下,坐着轮椅进入会场。赏花闻香后,先生来到茶席前。先生的耳朵已经基本听不了,所有的祝福和感恩就通过这无言的茶来传递。
烧水时,我拿出了那张珍藏四年的入场券给先生看,先生很是高兴,干脆要回去作纪念了。
刚才先生观赏香道表演后,一直在感慨中国茶道香道如何博大精深,作为刚刚做茶室一年多的晚辈,能够为先生奉茶,实在太幸运了。面对这样一位国学教母和许多对传统文化深有研习的老师朋友们,越来越觉得压力重重。
温杯,投茶。摇茶时,能感到那些身骨沉沉的茶在盖碗中上下舞动。打开杯盖,浓浓茶香隐隐而发。我慢慢将盖碗送到先生手上,先生很认真地闻了一下,脱口而出
-- "香!"
又闻了几下,一连几个"香"字,赞叹着,好像受到了鼓励一般,我忐忑的心放低了很多。先生虽然年事已高,眼神却很是锐利,心里还是不免紧张。
http://s11/mw690/001LPz5wzy783PU4Pxg9a&690
提壶注水时,心里怦怦直跳。一般的情况,这样来源清晰的茶是不用洗的。这次为了表示对先生的尊重,想了想还是将第一水倒掉了。先生看到了,叫到:“怎么倒掉了啊!”
一脸的惋惜。
再预提壶时,心里装着对面的国学大师,旁边大大的摄像机镜头,站在周围的老师朋友们,手似乎也沉了。猛然想起上师曾经说过的话:"太在乎别人的看法,说明太爱自己,在乎自己是否被肯定,尊重。"
停了停,想想此次难得的奉茶,只是表达一个年轻茶人对先生的尊敬,一个佛弟子对善知识的感恩,就是这么简单单纯的发心,不管怎样,都是真心一片,随它去吧。提壶出水时,定了定心,想着,既然是听佛曲长大的茶,就用六字真言送它吧,也祈请观音菩萨加持我,为先生泡出甜美的香茶。看着水流缓缓而出,与茶融为一体,一片真诚的祝福也随着溶入这小小茶杯中。
三岁的小女儿将茶杯举过头顶。先生品了一口后,摇头称赞到:"不同凡响!不同凡响!"
先生品得慢而仔细,一边继续品一边点头。待品完一杯后,慢慢说到“很特别!”我于是介绍到:"这款茶确实很特别,因为它生长在高山上、不施化肥。”虽然先生听不到了,我还是没停着介绍。“在茶园里,一天24小时不间断的放诵着《高山流水》和《大悲咒》。”就在我说到这些时,先生深深低下了头,忽然间,一滴眼泪从先生左眼角流出。
心中一颤,赶忙为先生递上纸巾。先生看着我,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唯有双手合十、泪眼婆娑。所有的感恩,都在深深的合十中了!沉吟半晌,先生说到:“这样的意境,无法形容!”又暗暗擦了擦眼泪。
孙老师看我俩相对落泪,怕先生情绪太过激动,赶忙将先生引至旁边的古琴桌旁,请先生听琴。听琴后先生为大家由阴阳之道开始讲起,讲到了菊花的精神,传统中华文明的风骨。先生欢喜的样子,眼神中仿佛又多份温暖和慈悲。
记得罗师兄写过一篇关于「洋顶岽」的文章,名为「好茶孤独」。这款茶,我曾经分享给许多人,但它的纯净美好,不是所有人都能体会和理解到。一次和美的品茶,是人、茶、境众多因素的圆满汇集。今日先生老泪纵横,是清净心与佛心的相应。有幸成为一位茶人,不过是用无染的净心,将天地之灵、将制茶人的心与品茶人相连,在奉茶的瞬间,心造作出的种种杂念,因着一念之转而澄明宁静。
诸佛菩萨的加持一直都在,只要我们将心的房间敞开、打扫干净、放下万般后,真空生妙有,所有的慈悲与智慧,欢喜与温暖,就都在其中了。
-------------------------------------------------------
博文同步博主一念照大千微信,如果您对传统生命科学、准提法门、素食、有机生活(自然农法)、全食物疗法、易筋经感兴趣,欢迎加博主微信交流!加入时请注明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