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出行欧洲自驾历史文化 |
分类: 北欧、俄罗斯、不列颠 |
在波罗的海三国的首都城市中,只有立陶宛的维尔纽斯位于内陆,并且距离白俄罗斯的西部边界仅30公里,若自边境处沿公路继续向东约150公里,便是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我们在维尔纽斯的落脚点,选在老城区市政厅广场边的一栋四层建筑里,两房一厅的公寓位于三楼,拥有一个对着广场的小阳台,公寓主人在楼下院子里还有个停车位。整个楼房虽有些老旧失修,但公寓却是主人先前自己的住所,非常有家的感觉。看着公寓主人的相貌及细致的风格,没忍住八卦一下问主人是否有德国血统,结果是纯粹的立陶宛人。
不得不说是这套公寓的位置相当的不错,从阳台上就可以一睹市政厅广场的全貌与风采。一座带着希腊风格的新古典主义漂亮建筑坐落在广场南端,那便是1799年重建起来的市政厅,曾接待过到访的英国女王及老布什,如今用作博物馆。根据当地文献记载,维尔纽斯最早的市政厅,可追溯到1432年出现在这里的一幢哥特式建筑,之后还曾有过多次的重建记录。随着夜幕的降临,广场四周历史建筑被灯光点亮,光线透过底层商铺的橱窗洒向广场,在被雨水打湿的地面上拉出一道道长长的光影,雨夜中的广场在温暖的色调中带着一丝暧昧的气息。
在波罗的海三国首都城市中,维尔纽斯的老城区相对较大,集中了近五个世纪以来的各主要建筑风格,建筑也更为密集,且相互融为一体。维尔纽斯城大致建立于14世纪初,自1323年起立陶宛大公国定都在此,宗教开始兴旺,财富也逐渐向这里聚集。到了16世纪,维尔纽斯的影响力已辐射到了西欧,而在1579年建立了大学之后,维尔纽斯更是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文化中心之一。与此同时,为在利沃尼亚战争中共同抗击俄国人,若近若离近二百年的立陶宛与波兰终于走到了一起,1569年成立后的波兰立陶宛联邦,是当时欧洲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一场盛宴,逐步波兰化的立陶宛是这场联姻中的新娘,也为后来的维尔纽斯争端埋下了伏笔。
所谓维尔纽斯争端,是一战后波兰与立陶宛之间对这座城市主权归属的争夺与博弈。其实自波兰立陶宛联邦成立后日子过得并不消停,周边都是虎视眈眈先后新崛起的帝国。波兰立陶宛联邦从成立到1795年被彻底吞并、消失的二百多年中,先后遭到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等帝国的三次瓜分。直到一百多年后,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在一战中失利,波兰和立陶宛才得以翻盘相继重获独立,但这已是一台灶上的两口锅,曾经的新娘想要拿回过去作为陪嫁的维尔纽斯已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背后更有苏俄与西方大国间力量的博弈,如同今天的克里米亚,就看哪一方更占上风了。在重获独立后短暂的二十年里,维尔纽斯上空的旗帜随着风向在不断切换着,1939年9月,不幸的波兰在二战初期再一次遭受苏德的瓜分,已归属波兰的维尔纽斯经苏联之手重又回到了立陶宛。二战后立陶宛加盟苏联,而政治上暂时亲苏的波兰则还是波兰。至此,维尔纽斯归属已无悬念。
立陶宛在苏联解体的前夜再次获得独立。分分合合,起起落落,本就是这个世界原有的常态,维尔纽斯城的建立,源自立陶宛大公在此附近狩猎时的一场梦缘,回望该城所走过的五百多年历史,又像是惊梦一场。
市政厅广场东侧的公寓楼,底层为商铺
市政厅广场北端出口
雨夜中的维尔纽斯大教堂
街头卖画人
市政厅广场附近的街角
老城区的街巷
修建在山坡上的古老教堂
位于维尔纽斯大教堂附近的商业街道
从山坡上俯瞰维尔纽斯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