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历史旅游图片文化 |
分类: 北欧、俄罗斯、不列颠 |
世界起起落落,弱小民族只有顺应变化被历史驱赶着往前走。爱沙尼亚民族的形成不过八百来年的历史,这些源自于北方芬兰方向的弱小部落,本想找一片清净地方聚在一起过日子,却还是逃不过普鲁士人和丹麦维京人的侵扰。而在18世纪初北方战争之前的二百年中,这里又来过波兰人和瑞典人。弱肉强食从来就是丛林中的法则,且总有更狠的角色。彼得大帝在赢得了北方战争之后,又将芬兰湾以南的这片土地纳入了俄帝国的版图。
从塔林老城区向东过去只数公里,有一座俄国老皇宫,那是1718年至1725年彼得大帝使用的夏宫。这应该算是彼得大帝当初的一座行宫,1718年是宫殿投入使用的年份,此刻北方战争已接近尾声,圣彼得堡自1703年5月奠基建城以来还只是个雏形,1704年开建的圣彼得堡夏宫也只在半道上。因此,芬兰湾畔的这座相对朴素的宫殿正好解决了彼得大帝的燃眉之急。位于圣彼得堡的夏宫落成于1723年,自此之后,尽管彼得大帝几乎不再出现在塔林附近的宫殿内,但名义上还是这位彼得大帝的住所,直到1725年去世。
位于塔林的这座卡德利奥宫被建成当初流行的巴洛克风格,尽管建筑体量不大更算不上宏伟,但漂亮的外形与庭院还是给人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宫殿如今用作艺术博物馆供人参观,二楼大厅及部分房间可以对外出租用于产品发布等商业用途,花园周边的一些配套建筑也作为各种博物馆或展厅使用。夏宫东侧偏南方向坐落着低调的爱沙尼亚总统府建筑,中间隔着一大片绿地,两栋建筑遥遥相望。由于卡德利奥宫的存在,宫殿所在区域的规划与发展受到来自沙俄上流社会的深刻影响,如今整个卡德利奥区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公园,绿树成荫建筑美丽,街区充满典雅、华丽的气息,外国使领馆也大都聚集在这片区域。
在爱沙尼亚旅行你一定会注意到一个现象,城市街区往往带着一种北欧国家的简洁设计感;茂密的树林与大片空旷的土地又很俄罗斯。实际上也会有一部分当地人,刚刚还操着爱沙尼亚语,转过头去相互间又开始说起了俄语。这当然说明了爱沙尼亚受到来自芬兰湾的另一边以及俄罗斯的影响,事实上爱沙尼亚民族一直在周边列强的翅膀之下求得生存,审时度势的自保是其最基本的能力。本来是随遇而安的存在,而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让爱沙尼亚人模糊地看到了一个可以独立过日子的画面,但话刚一出口尚未落地,这里便成为了苏德角逐的战场。在二战之后的世界格局中,爱沙尼亚是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类似于一个国家的自治区,苏联解体之后,爱沙尼亚于1991年8月20日宣布国家恢复独立。然而,弱小民族独立后的日子也并不容易,尽管爱沙尼亚人已重新站队,但相信他们的心情依然是复杂的。真可谓左眼看成爱,右眼看成恨。
塔林卡德利奥区
卡德利奥区日落中的街边雕塑
彼得大帝的夏宫,卡德利奥宫及花园
卡德利奥宫内二楼大厅一角
塔林往东15分钟车程的历史小镇皮丽塔
建于15世纪的皮丽塔修道院遗址
规模宏大的修道院遗址
皮丽塔修道院遗址内部结构
修道院规模宏大,建筑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