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蔷薇
学名:Rosa multiflora
Thunb.
别称:多花蔷薇
科属:蔷薇科 蔷薇属





















形态特征
野蔷薇为攀援灌木;小枝圆柱形,通常无毛,有短、粗稍弯曲皮束。小叶5~9,近花序的小叶有时3,连叶柄长5~10厘米;小叶片倒卵形、长圆形或卵形,长1.5~5厘米,宽8~28毫米,先端急尖或圆钝,基部近圆形或楔形,边缘有尖锐单锯齿,稀混有重锯齿,上面无毛,下面有柔毛。
小叶柄和叶轴有柔毛或无毛,有散生腺毛;托叶篦齿状,大部贴生于叶柄,边缘有或无腺毛。
花多朵,排成圆锥状花序,花梗长1.5~2.5厘米,无毛或有腺毛,有时基部有篦齿状小苞片;花直径1.5~2厘米,萼片披针形,有时中部具2个线形裂片,外面无毛,内面有柔毛;花瓣白色,宽倒卵形,先端微凹,基部楔形;花柱结合成束,无毛,比雄蕊稍长。
果近球形,直径6~8毫米,红褐色或紫褐色,有光泽,无毛,萼片脱落。
生长习性
野蔷薇性强健、喜光、耐半阴、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在粘重土中也可正常生长。耐瘠薄,忌低洼积水。以肥沃、疏松的微酸性土壤最好。
喜光的植物在阳光比较充分的环境中,才能生长正常或生长良好,而在阴蔽环境中,生长不正常,甚至死亡。
地理分布
野蔷薇原产中国,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及西南地区,主产黄河流域以南各省区的平原和低山丘陵,品种甚多,宅院亭园多见。朝鲜半岛、日本均有分布。
主要价值
园林用途
蔷薇初夏开花,花繁叶茂,芳香清幽。花形千姿百态,花色五彩缤纷,且适应性极强,栽培范围较广,易繁殖,是较好的园林绿化材料。可植于溪畔、路旁及园边、地角等处,或用于花柱、花架、花门、篱垣与栅栏绿化、墙面绿化、山石绿化、阳台、窗台绿化、立交桥的绿化等,往往密集丛生,满枝灿烂,景色颇佳。
食用价值
野蔷薇嫩茎叶每面克含水分71 克,蛋白质5 克;粗纤维2.7 克;胡萝卜素2.65 毫克;尼克酸1.5 毫克;维生素C105
毫克。
清暑化湿、顺气和胃、止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暑热胸闷、口渴、呕吐、不思饮食、口疮、口噤、腹泻、痢疾、吐血及外伤出血等;味甘、凉。清暑,和胃,止血。治疗暑热吐血,口渴,泻痢,疟疾,刀伤出血。
药用价值
果实名营实,花名刺莉花,江苏药材名白残花。果实可酿酒,花、果、根、茎,都供药用。其果酸、温,无毒。其根苦、涩、寒,无毒。根皮含鞣质,花含挥发油(为香叶醇、香草醇等),果实含蔷薇甙、果胶、维生素C、P。
蔷薇根煎浓汁,频频含漱。冬用根皮,夏用枝叶。口疮、日久不磨者,皆效。
参考网络图片资料:

ノイバラ 野茨、学名:Rosa
multiflora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