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只白乌鸦——读《苏菲的世界》感悟(下)

(2011-03-05 09:06:20)
标签:

杂谈

分类: 散文随笔
一只白乌鸦
——读《苏菲的世界》感悟(下)
文/水做的


  读者看到这个题目,一定会不由自主地由“白乌鸦”联想到“黑乌鸦”,或许还会发出疑问:乌鸦为什么会变黑呢?世间有“白乌鸦”吗?从哲学的角度讲,能提出问疑的人皆为智者。笔者是在读这本书时,提出这样的疑问的。

  记得希腊有这样一个神话:一只白乌鸦告诉阿波罗说,日神喜爱的一位姑娘不贞洁,惹得阿波罗大发雷霆杀死了那个姑娘。后来,日神了解到自己是信了谗言,怒不可遏,就把乌鸦的羽毛变成黑色,以示警戒,也象征其污秽品格。

  当然,从其他角度讲,乌鸦变黑还另有原因,在这里暂且不去议论乌鸦品行的好坏和如何变成黑色的,因阿波罗施的魔法,使“白乌鸦”变成了“黑乌鸦”,这种表象,一直误导人们由感官认知的事物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概念,而在心理上已经接受并确认了“乌鸦”原本就是“黑色”的这个信息,也很少有人再提出疑问。我们抛开这一表象不难看出,乌鸦在没尽谗言之前,原本是“白色”的,这种“白色”亦为“本质”,之所以变成“黑色”的原因是它错误的思维导致错误的行动,无论是哪一种结果都是自然规律所决定的,而哲学的目的在于看到“黑乌鸦”后,寻找一只白乌鸦。

  一、自然法则,是每一件事情的“内在因”。
  当我们的理智很清楚地认知一件事物时,那么这种事物必定是如同我们所认知的那样。如同那只白乌鸦,如果它不去编造谎言,不去制造事端,就会“洁白”地生存在世间,以自身内在本质,自然显露出真、善、美,人们对它的认知也是“洁白”的,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而因谗言被日神变成“黑色”时,人们对它的认知就会从“黑色”定位它“内在因”的性质,这样的判断,显然是由感官判断扩延到理性判断,这也是符合事物的自然规律法则的。

  归结到人的天性上也是如此,人的所谓天性就是“自然法则”。生活中,人们往往盲目地追求 “自由”的生活,人可以争取自由,以便去除外在的束缚,但永远不可能获得“自由意志”。人们不能控制发生在身体内的每一件事,比如:疾病、冲动、喜急而泣等等。

  哲学家斯宾诺莎指出:使我们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和谐的是我们内心的各种冲动。例如人们的野心和欲望,但如果我们体认到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必然性,就可凭直觉理解整个自然,我们会很清楚地领悟到每一件事情都是关联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一体的,最后的目标是以一种全然接纳的观点来理解世间的事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与满足。当下社会所倡导的和谐自然、和谐文化、和谐人文也正可以追溯到这一哲学理论为渊源。

  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只是整个大自然生命中很小的一部分,是浩瀚宇宙的一个原子,是无尽的汪洋中的一个小涟漪,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做到既珍惜自己的生命,又能正确认知自己生命的本质,珍爱自己的生命,找准生活中的位置,真正快乐幸福地生存。

  二、哲学的目的之一,是教人们不要妄下定论。
  英国哲学家洛克说:我们感官察知任何事物前,人们的心灵就像老师还没有进教室之前的黑板一样空白。这也正如同前面讲的一只“乌鸦”,我们不在急于确认“乌鸦”是“黑色”的,我们看待事物,要遵从“自然法则”。哲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人们不要妄下定论,因为妄下定论可能会导致许多迷信。书中讲到:科学家做过试验,让很多病人吃某一种药之后,病就都好了,但这并不表示他们是被那种药治好的,实际上他们吃的药只是面粉和水,他们的病之所以痊愈,是因为他们相信那种药有效,于是,在心理作用之下,病就好了。我们现实生活中产生类似心理依赖作用的例子也随处可见。

  这个例子说明:        当一件事情发生后,人们的心里会产生另外一件事情也会发生的想法,这只是人们心中的一种期待,并不是事物的本质,而是一种期待心理,也就是“期待的现象”,书中讲到,这是一种“因果律”,并非“理当如此”。就是因为人们的期待,往往使人们妄下定论。如果我们一辈子只见过黑乌鸦,但这并不表示世间没有白色的乌鸦,任何人都不能否认世间可能有白乌鸦。 
  仔细思考一下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很多语言和行为并不是由理性决定的,而是由我们的感情来决定的。比如,当你决定帮助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时,就是出自你的感情,而不是出自你的理智。这也没有合理或不合理可言,也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是出于一种仁慈之心而已。

  哲学要求我们不要盲目的妄下结论,也要求我们不能机械地运用理论,我们生活在万事万物的现实中,不能用“是不是”的语句,得出“该不该”的结论,而是应该按照“自然法则”来指导我们生活中的一切。英国实验主义哲学家休姆说:“一个人可能宁愿整个地球遭到毁灭,也不愿意自己的手指被割到,这与理智并没有什么冲突。”

  三、进入自己的内心,在那里创造一个新世界。
  哲学家康德的“无上命令”是指:“尊重每一个人的本身,而不要将他当成达到某种外在目的的手段。”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就是不能为自己的利益利用他人,每一个人本身就是目的,也不能利用自己,把自己当成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这让我想到孔子的观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生活中,人们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追求独立与自由,如果你只想做自己的事情,就不算自由或独立。只有我们自己确知纯粹是为了遵守道德法则而行动时,我们的行为才是真正自由的。这一点对于我们切实生活很重要,当然,笔者也是读完书中的哲理,才更透彻地理解了“独立自由”与“道德法则”的互为互得的存在关系,也进一步增强了品行的修养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如果我们服膺宇宙普遍的理性,就是自由和独立的,获得真正的自由和独立,才能走进自己的内心,在那里创造出新世界或奇迹来,这样就为通向神秘的浪漫主义,打开了一条通路。书中讲:浪漫主义是欧洲人士最后一次对生命的“共同进路”。这足以说明浪漫主义是当时欧洲文化的主流。
  
  浪漫主义把大自然视为有机的整体,也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其内在潜能的一个整体。有康德的“无上命令”理论为基础,每个人可以完全随心所欲地以自己的方式来诠释生命。浪漫主义者利用这一点,发展出很多“自我崇拜”,一大批艺术天才也因此而产生,比如:贝多芬、诺瓦里思、柯立芝等等。那种渴望不可及的事物的心态,正是浪漫主义者的特色,向往自然和大自然的神秘,他们在大自然中体验到一种神圣的“自我”,他们的骨子里是古老的宇宙意识的一种复兴,在自己的内心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书中讲了这样一个例子:假如你去打猎,两只猎狗,必须放弃其中一只,留下一只,你会留下哪只?人们都会回答说留下那只比较能够找到猎物的那只,这正是一直以来人们饲养牲口的方式。同理适用于植物,如果有品种比较好的马玲薯,谁都不会选择比较差的。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无论动物还是植物,之所以能够存活下来,是因为那些能够延续生命的动物或植物在生存竞争中表现最好,在某种方面优胜于同类而得以存在。

  生物学家达尔文指出:生存竞争,在那些彼此最为相似的物种之间往往最激烈,因为它们必须争夺同样的食物,在这种情况下,纵使只比别人多一点优势或差异,就会使情况大不相同。生存竞争越激烈,进化到新物种的速度也越快,到最后只剩下最能适应环境的品种可以生存下来。在整个宇宙中,人的生命就是一种物质存在于宇宙中,我们深思一下,这样的道理对于我们人类是否也适用呢?

  人、动物和植物都存在于宇宙中,存在,不等于活着。人与动物和植物的区别在于植物和动物虽然也活着,但并不需要思考存在的意义。人的存在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哲学家萨特认为“存在主义就是人文主义”,人类要区别于动物和植物,人的生命就应该有意义,但这种意义要由我们自己来创造,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创造自己的生命。

  当下的时代,已是一个价值观分裂、资讯疯长、人文也向市场“转型”的最功利的时代,速度的压迫和成功的焦躁使人恨不得从十八层高楼一举飞升或一夜写成《荷马史诗》而声名骇世。其实,我们只是宇宙中一颗小小的原子,地球是航行在宇宙中燃烧的太阳四周的一艘大船,我们每一个人则是满载基因航行过生命的一条小船,当我们安全地把船上的货品运到下个港口时,我们就没白活了。

                        2010.12.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