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雪
(2018-04-23 20:59:43)
标签:
往日情怀世态百相杂谈 |
分类: 微型小说 |
阮雪
(微型小说)
◎人在旅途
阮雪成为著名小说家前,是闽南渔村一名缝纫工。
她原本有个颇红尘俗气名字,自打写小说给自己取名“阮雪”后,读者反倒遗忘其真名。
阮雪是闽南泉州晋江一个叫深沪小镇人士。说起笔名渊源,闽南人喜欢唱闽南歌,一辈子没见过雪,对洁白雪花情有独钟,是故——阮雪。
我在闽南为生计流浪时,阮雪已名震小说江湖。多年后离开方得知,那个大家称之为传奇女小说家,原来就在我驻留渔村生活过。
那时节,阮雪已辞国。据说缘起小说影射一起特大国际走私案内幕,触怒权贵,不得不远走他乡。
因缘巧合,我后来在网上又遇到生活在异国他乡阮雪TwitterID账号。很亲切感觉,宛如熟稔多年老友。
她气质高雅,美得通透。初见,我下意识将之与《红楼梦》里那些仙姝般晶莹美人对号入座。
阮雪前半生为生计忙活,晚婚。
她一直安静趴在缝纫车上做缝纫工,所赚工钱悉数交付母亲帮补家用。业余读小说,也写小说。一个三十五岁大姑娘,人生美好光阴蹉跎。不懂恋爱,不懂搔首弄姿。埋头干活,除干活就是拿日记本写个不停。
闽南渔村文化相对内陆闭塞,阮雪偏偏喜欢研究卡夫卡、博尔赫斯、陀思妥耶夫斯基这类古董外国小说家,并按照这些古董套路沉溺于她自己小说世界。
没人能理解这些。在渔村,大家伙比拼是:男身家,女卖价。
如此,似乎赤裸裸。但现实就如此:在商品经济浪潮中,人们衡量人生价值唯一标准不过金钱。
阮雪生得白净,个儿高挑,有一双迷死男女老少不偿命丹凤眼。大家伙议论她时,她总是安静抿嘴浅笑,眼角上扬,宛如永恒之邻家十八岁小妹那般清纯阳光。
人老姑娘是非口水多,阮雪并没有。只是惹得亲朋好友慨叹:好姑娘自己耽误好年华。
人总有时来运转之时。
还别说,阮雪命运改变就在三十六岁本命年这一年。
先爱情。一位旅居新加坡南洋华侨回乡探亲。因多年忙事业,不觉成为钻石王老五。有人牵线,将阮雪介绍给他认识。双方两位大龄人士一见面就触电,当即确定恋爱关系。三个月闪电结婚。
阮雪很容易就给自己脱单。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一下子衣食无忧,服装厂缝纫工不用干。可专职在家鼓捣自己喜欢的小说。而她那些早年费煞苦心钓金龟婿女同学们,正一个个忙着离婚官司不亦乐乎。
人生,不可同日而语呵。命运,谁可预料。
接着成名,几乎猝不及防。
其实,阮雪笔耕不辍写小说已十年。只是一直散淡,抱着打发无聊玩票心事,却异常认真对待。
这一年——说的是阮雪三十六岁这一年,她不知咋的,就稀里糊涂一炮打红。且名声传遍大江南北,一夜之间妇孺老少皆知,声名如日中天。
是这样: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互联网已普及。热爱写小说的阮雪便给自己买台“明基”台式机。从以前纸笔写作模式,改为电脑写作。她日以继夜笔耕不辍,到处逛论坛逛贴吧。
一个意外机会,她用谷歌浏览器搜索到国内《海角》杂志投稿邮箱,抱着试试心理,将自己多年前小说旧作《深沪小镇》发出去。
还真没想到,《海角》杂志居然刊发阮雪作品。主编且赞赏有加,意外添加一段长长“主编按”文字。说“阮雪是冲击文坛一股清新自然风,这名不见传作者是文坛一匹黑马。”
《海角》杂志素有国内“四大花旦之首”美誉。人说怀才就像怀孕,天长日久,想遮都遮不住。
这一年,算是阮雪小说年。国内各大文学期刊,争先恐后刊登阮雪小说作品。默默无闻沉寂在自我小说庄园耕种之闽南姑娘阮雪,被像病毒一样流传的自己名声搞得莫名其妙。反正就是红得一塌糊涂,没有理由没有原因。
阮雪写作速度赶不上约稿速度,多是库存清仓甩卖。
阮雪依旧淡定。对于成名这档子事,没给她生活、心理造成丝毫冲击。
“名人就是有名字的人。就是喜欢而已,不当回事。”她总是这样对人说。
先生很为她感到自豪。屡屡不吝溢美之词,说自己娶到位秀外慧中太太,三生有幸,不枉南洋艰难创业多年。
对于孩子,他二人都看得很开。两个灵魂惺惺相惜,原本就不需所谓繁衍生息形式捆绑。
阮雪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后来的事,不交待你们也知道。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阮雪写小说一举成名天下知,先是市文联、作协抛出橄榄枝,再是省文联、作协,接着中国文联、作协。程序递进,多少年媳妇熬成婆,大家都遵循这么个套路来的。只是,对于阮雪而言轻而易举,莫名其妙。
阮雪不汲汲,也不抗斥。顺其自然。
然而,人生计艰难,你来得容易,自然就有不服来生事的。
那篇《魂断红楼》被指影射在任高官品行不堪。一时间,阮雪成文艺界口诛笔伐对象。
真是讽刺。红得发紫不问缘由,被人挖抗不容置喙。
“文字狱阴魂不散哈,你们好好玩。”在文联一次“批斗”会上,一贯文静之阮雪当场发飙,拂袖而去。
没多久,就跟先生办理移民手续。定居海外。
从此,江湖里只剩阮雪当年写小说一夜成名红得发紫传说。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