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城南小村:高迁村

(2011-10-12 10:28:47)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城南小村:高迁村作者:小麦撒野

http://s11/middle/3eaf4231g9acc93b556aa&690

http://s15/middle/3eaf4231g9acc939cbdee&690

http://s12/middle/3eaf4231g9acc934e1f2b&690

http://s2/middle/3eaf4231g75e141e6e4e1&690

http://s14/middle/3eaf4231g9acc9311119d&690

http://s16/middle/3eaf4231g9acc93341ddf&690

http://s1/middle/3eaf4231g75e141ed0600&690

http://s14/middle/3eaf4231g9acc9363fa8d&690

http://s11/middle/3eaf4231g75e141f3bf1a&690

http://s14/middle/3eaf4231g9acc938b222d&690

http://s5/middle/3eaf4231g9acc93d89aa4&690

http://s14/middle/3eaf4231g75e141f9504d&690

http://s1/middle/3eaf4231g9acc93f26f10&690

http://s8/middle/3eaf4231g75e141ff56b7&690

http://s16/middle/3eaf4231g9acc940ec7af&690

http://s9/middle/3eaf4231g75e1420aa238&690

http://s9/middle/3eaf4231g9acc942f78d8&690

http://s2/middle/3eaf4231g75e142056b11&690

http://s11/middle/3eaf4231g9acc945acc1a&690

http://s10/middle/3eaf4231g9acc947bbe29&690


    省会城南小村-高迁村真是让人纠结一座村子,对于该村,并无过多的期盼和奢望,仅仅是路过,顺便追寻一座离我们早已远去的老桥。南三环铁路桥上,估摸着快到了,但却怎么也找不到出口,问背着粪筐的父子二人,努力想象并形容着古桥摸样和沧桑,老汉却怎么也听不懂,大概告诉我不远处有一座铁路桥,挺老的,可能也快拆了。倒是儿子比较机灵,说道西面有个村,有个石头的老桥。老汉听罢轻叹到,噢,找那个干什么。

    顺着老汉指的方向拐弯、逆行、下桥,不远处果然有一个人为破开的豁口,大小仅容小车经过,顺着土路,不远就是我要找的村子--高迁村。

    面对手拿相机四处拍摄的陌生面孔,村口的老人们并未多看两眼,倒是继续晒着太阳聊着闲天,想象得到,这座村子已经平静度过了许久,懒洋洋的情绪弥漫整个村落,斑驳的门牌、落魄的村委会、陈旧的健身设施、废弃的读报栏和农耕机器,还有那座文革年代的大戏台,让人一下子回到了三十年前,随后的几声猫叫打破了片刻的宁静,提醒着我,赶紧去找古桥。

    这一天正赶上集市,地摊上零散摆放着劣质的日化品、粗糙的衣料服装和没有任何包装的三无食品,突然意识到,这就是我们的国情,生产商永远不用担心销路和消费能力,他们所做的,就是最大程度的降低成本,毕竟,中国一多半人口还是农民。

    村中央立着两座小狮子,是今年雕刻的,看样子,还是有意为之,问周围老人,没有一位能说得清,只是大概明白,这是有来历的,具体是什么,又没人说得清,猜测也许是镇河石狮吧。村中央还有一块高地,看着数百年粗壮的槐树和零散的石质构件,约莫多年前这里还曾有一座寺庙在此。

    因是集市日,村里人不少,据说村名的来历,还和一段唐朝往事有关,传说朝廷一名杜姓高官隐退后,迁居于此,故得名高迁。高迁曾有八景,如“膏梁早市鹊雀忙”“洨河春水波荡漾”、“南寺清风送晚凉”、“莲翁暮雨渔垂钓”等,而如今,仅剩下破败的膏梁桥还苟延残喘着。


    膏梁桥又名大石桥,建于明嘉靖年间,桥面两侧栏板雕有唐僧取经、孔融让梨、苏武牧羊、白蛇传等栩栩如生的图案,石柱上雕刻有小狮子,但多遭到损坏,膏梁桥跨越洨河,为石拱样式,三孔桥,桥中有吸水神兽。

    因高迁村位于栾城、元氏、鹿泉三县交界处,自古以来即为中心大镇,商贾繁荣、交通发达,膏梁桥也成为方圆几十里的地标建筑。后洨河断流,再加上通往栾城等地的新修大道都绕行,因此,高迁由一中心集镇落寞为一个普通的平原小村落,而膏梁桥也被弃之不用,如今成为当地的垃圾场,三孔桥洞仅余一孔。

    明代古桥遭此厄运实属不幸,有识之士多次呼吁保护文物,然古桥面貌却一日不复一日。2008年,膏梁桥被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至今日,膏梁桥附近仍无明显文物标识。附近居住村民因担心桥上小狮子对照自己宅院多不吉利,故被砸坏的桥柱狮子也不在少数。

    膏梁桥东50米,有一千年古槐,古槐四周有铁栏围挡,终日香火不绝,想必是村内一圣物,可膏梁桥这座名副其实且有省级认证字号的重点文物,却无半点保护措施,破坏再继续。看桥头柱的裂痕,估计也是不久前车辆经过撞坏。环城水系将在村东建设一个公园,有人建议古桥可否移至新建公园,如栾城清明桥一般修成景点,可我实在有疑问,抛开运作资金不说,单单是这伤痕累累的三孔古桥,能否经得起今人的折腾,恐怕结局又像省会19号四合院一般,落架重修,成为政绩工程。想起来,都觉得很是恐怖。这给力的三年大变样,毁掉了多少祖先的宝贝,鼓起了多少高官的腰包。     

    膏梁桥的今天,真是对昔日八景的绝大讽刺,村民的无动于衷和懒散的生活节奏,也让吾等对该桥不抱什么希望了。我记录下膏梁桥的惨痛一面,算是对它的最后告别吧。

 

膏梁桥,明嘉靖年间,河北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