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魏鹏展新诗创作法
魏鹏展新诗创作法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03,321
  • 关注人气:15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論文習作 - 陶淵明飲酒二十首研究

(2015-08-26 21:56:54)
标签:

散文詩投稿

魏鵬展

小說與詩

小說投稿

新詩投稿

分类: 学术论文/魏鹏展

陶淵明飲酒二十首研究

魏鵬展

1.前言

鍾嶸將陶淵明列入卷中,即評他為中品;又評他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詩品》 [1] 此外,馮班說:"詩人說色說酒說山水,皆在晉末,陶酒鮑色謝山水。”〈鈍吟雜錄卷七〉我們可從以上評說,知道陶淵的詩歌多以酒為題材。事實上陶淵明詩歌集中有很多以酒為題的詩歌,例如〈飲酒二十首〉、〈止酒〉和〈述酒〉,因此研究飲酒詩,對理解陶詩有很大幫助。

 

2.研究目的

研究陶淵明的論文多得很,但卻甚少人研究陶淵明的飲酒詩,即使有,也只是簡單的內容評述,而飲酒又是陶詩的重要題材,所以飲酒詩很有研究價值。本文嘗試全面研究〈飲酒二十首〉,希望藉此為學術界提供多一點陶詩的研究資料。

3.研究方法

〈飲酒二十首〉是文學作品,因此本文將主要從文學角度研究,以文本細讀研究法,研究〈飲酒二十首〉的每個重要論題。陶詩有完整的結集,因此可從《陶淵明集》抽出〈飲酒二十首〉來重點研究。

 

研究文學作品的主題思想需要瞭解作者的生平。《晉書》和《南吏》等正史都有陶淵明的生平記述;蕭統的〈陶淵明集序〉和〈陶淵明傳〉也很詳細地記述了陶淵明的生平;陶淵明自己寫的〈五柳先生傳〉可謂他的自述,是很好的研究他生平的一手資料。這些資料有助我們了解陶淵明的性格和思想,對理解他的作品很有用。

 

歷代有不少學者研究陶淵明的詩文。中華書局更把歷代的陶淵明研究資料輯成《陶淵明資料彙編》。這些前人的研究成果是很好的參考資料。

 

4.寫作時間

《飲酒》二十首作於何時,說法不一。逯欽立在《陶淵明集‧陶淵明事詩文系年》認為這作於元興二年陶淵明三十九歲時。林庚、陳貽焮、袁行霈主編的《魏晉南北朝文學參考資料》說:

 

詩說:“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可見這組詩寫作年代,不會距四十歲太遠。詩中又說 :“是時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遂盡介然分,拂衣歸衣歸田里。冉冉星氣流,亭亭後一記。” 可見此詩當作於向立年以後又十二年,正是剛過四十歲不久。從詩的內容看來,應當是在彭澤歸園田之後,這時歸隱不久,所以第九首中才會寫到田父勸他出仕之事。茲定此詩於晉安帝義熙二年,時陶淵明四十二歲。湯漢認是義熙十二三年之作,王瑤定於義熙十三年。” [2]

 

本文從袁行霈等人的觀點,〈飲酒二十首〉應作於陶淵明四十二歲時。

 

5.飲酒的內涵

性啫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五柳先生傳〉 [3]

 

從陶淵明的自述文章中,我們可以知道他很喜歡飲酒,而且一飲就要飲至醉為止,這種酗酒的性格與他的詩中飲酒的題材不無關係。據逯欽立〈關於陶淵明〉一文統計,淵明現存詩文一百四十六篇,言及酒者凡五十六篇。他篇之外,專有飲酒飲酒詩二十首,約作於義熙十二年。 [4] 本文只就〈飲酒二十首〉分析陶詩飲酒的內涵。

 

5.1篇篇有酒

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者也。蕭統〈陶淵明集序〉[5]

 

蕭統指有人認為陶淵明每首詩都會提及酒。這種看法不符合事實,因為〈飲酒二十首〉中,只有十首詩是提及飲酒的,其餘十首都沒有提及飲酒。[6] ,認為詩人以酒來寄託情懷,這是合理的。

 

 

5.2以酒為題材的用意

 余嘗疑阮嗣宗、陶淵明平生沉酣於酒……是以知二子負英偉之才,而世不我用,託於酒以自遁者也。謝逸〈黃君墓誌銘〉[7]

 

夫靖節山澤之逸,凍餒所纏,進不偶時,而退安於命,然以氣節學問弗獲表見於天下,故託酒以自娛。”謝肅〈和陶詩集序〉 [8]

 

兩位學者認為詩人有懷才不遇的感慨,他不甘心隱居下去,但又知道出仕沒有希望,於是產生了內心的矛盾,這種矛盾在他是無法解決的,於是只好以酒消愁。至於〈飲酒二十首〉是如何作出來的,我們可看看這組詩的序言:

 

余閒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飲酒二十首序〉 [9]

 

按照他的說法,這些詩都是他酒醉之後,胡亂寫出的東西,不是他一時的自娛歡笑而已。他這樣說,是企圖使人相信,他對這些東西不以為然。他甚至在《飲酒》第二十首的最後說“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說他以上說的都是些醉話,請求原諒。其實他清醒得很。請看《飲酒》第十三首的內容: [10]

 

有客常同止,趣舍邈異境。一士長獨醉,一夫終年醒。醒醉還相笑,發言各不領。規規一何愚,兀傲差若穎。寄言酣中客,日沒燭當秉。”〈飲酒其十三〉 [11]

 

詩人顯然肯定了醉者,說醉者才是真正的醒者,因為他要以裝作常醉不醒的方式,向混濁的現實表示兀傲。清邱嘉惠說:“陶公自以人醒我醉,正其熱心厭觀世事而然耳。要之,醒非真醒而實愚,醉非真醉而實穎。其箴砭世人處卻以詼諧出之,故不覺其言之激也。”《東山草堂陶詩箋》卷三。這些評論都說明了由於現實的黑暗,詩人不能不採用隱晦的方式來表達他對現實的不滿和種種感受。

 

宋葉夢得說:“晉人多言飲酒,有至沉醉者,此未必意真在酒,蓋時方艱難,人各懼禍,惟托於酒,可以粗遠世故。”《石林詩話》卷下 [12] 因此,陶詩多以酒為題材,很可能是由於當時的政治環境,詩人不希望因文章而得罪。

 

6.題材內容

有些評論認為〈飲酒二十首〉的主要內容是:一、反映他退隱後的個人苦悶;二、反映他悠然自樂的隱士生活;三、反映他安貧樂道,及時行樂的思想。 [13] 然而,本文可把〈飲酒二十首〉細分為八點內容。

6.1入仕的感受

疇昔苦長飢,投耒去學仕。將養不得節,凍餒固纏己。是時向立年,志意多所恥。遂盡介然分,終死歸田里。冉冉星氣流,亭亭復一紀。世路廓悠悠,楊朱所以止。雖無揮金事,濁酒聊可恃。”〈飲酒其十九〉 [14]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入仕的感受。 [15] 這首說到詩人在做官的時候,由於耻於志願的不得實現和在污濁的官場中周旋,為了保持自己耿介的志節,毅然歸田。他回顧十幾年的仕途生活,深有感慨地說:“世路廓悠悠,楊朱所以止。”他慨歎路途黑暗的情景,表達他的不能趨炎附勢,無路可走的鬱悶心情。所以他不能不辭官歸田,甚至以酒來安慰自己。

 

6.2田園生活的喜悅

〈飲酒其五〉表達了詩人對擺脫世俗而隱居的田園生活,充滿了喜悅之情。 [16]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篱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飲酒其五〉 [17]

 

古人大都欣賞它的高曠淡遠,興會都絕。尤其認為“採菊東篱下,悠然見南山”兩句最有妙處,“其閑遠自得之意直若超然邈出宇宙之外”宋蔡啟《蔡寬夫詩話》。 [18] 陶淵明此時,歸隱田園,息交絕游,自然也就不會遇到作官為宦者的車馬往來了。使他的居處顯得特別寂靜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他脫離了官場,他的心遠離了濁世,所以他在東篱的旁邊採下那盛開的菊花,或者無意之中,悠然自得地望望那南面的廬山。而且每當落日的餘輝給南面的山巒披上金色的盛裝時,山中的氣象就顯得十分壯美。此時的飛鳥也都結伴而還。詩人面對著大自然的這番美景,只感到裏面有一種真正的興味。詩人在這裏不僅表明了對家鄉田園景色的讚美,更重要的是表明了他歸隱之後的恬靜閑適的心情。而且他的這種心情表達得愈加充分,人們就會愈加瞭解他對污濁的政治生活的厭棄和擺脫世俗羈絆的喜悅,以及他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6.3家鄉鄰里之情

〈飲酒其十四〉描述了他同家鄉父老鄰曲歡飲的樂趣。 [19]

 

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班荊坐松下,數斟已復醉。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不覺知有我,安佑物為貴。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飲酒其十四〉

 

鄉里農人對他十分友好。我們帶著酒,熱情地把他招來。大家隨便揀些乾枝雜草鋪在地上,坐在松樹下,談天說笑,開懷暢飲。多麼淳真質樸的感情﹗詩人歸隱田園之後,常常在詩中反映出他同鄉人鄰里共話桑麻、挈壺相至,和睦相處的動人情景。

 

6.4心志

 

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問子為誰歟?田父有好杯。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繿縷茅檐下,未足為高栖。一世皆尚同,願君淚其泥。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飲酒其九〉 [20]

 

詩人明然借用了〈漁父〉設為問答的形式,在詩中表明了自己的志願。他說清晨時聽見有人前來叩門,他便急急忙忙地甚至連衣裳都穿顛倒了,趕快出去迎接客人。來的是誰呢?原來是好心的田父。田父提著酒,從老遠的地方前來問候。他怪詩人不能與世俗相合,並且說穿著破爛衣服住著茅屋寒舍,實在不該是你這樣有才學的人。他說世人都追求隨俗浮沉,希望你也隨從流俗。田父的意思是勸他出仕。詩人對田父的關心表示感謝,但對自己退隱不仕的決定堅定不移。

 

6.5窮愁、孤獨和苦悶

洪邁說:“陶淵明……語其飢,則簞瓢屢空,缾無儲粟;其寒,則短褐穿結,絺綌冬陳;其居,則環堵蕭然,風日不蔽。窮困之狀,可謂至矣。”《容齋隨筆‧卷八》 [21] 可見詩人退隱後的生活比較窮困。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竟抱固窮節,飢寒飽所更。弊廬交悲風,荒草沒前庭。披褐守長夜,晨雞不肯鳴。孟公不在茲,終以翳吾情。〈飲酒其十六〉 [22]

 

詩人在詩中抒發了窮愁、孤獨和苦悶之情。 [23] 詩人在這裏以慚愧的心情,追述他四十歲之前的情況。往事不堪回首。他感歎自己少年喜愛詩書,懷有壯志,但是年近四十,無所成就。他說他自己始終抱著“固窮”。 [24] 意思是說君子固然也有窮困的時候,但是能夠堅持節操。詩人在詩中對孟公的懷念,來表述自己處於黑暗現實中,被迫歸隱,固守窮節,無人理解,孤獨苦悶的心情。

 

6.6閒居寡歡,故作豁達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汎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一觴雖獨盡,杯盡壺自傾。日入群動息,歸鳥趍林鳴。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飲酒其七》 [25]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為閑居寡歡,故作豁達。 [26] 詩中描寫了黃昏日落,歸鳥還林,這是一幅極其美好的鄉間夕照圖。面對這如畫的景色,詩人觸景生情,睹物興感,想到自己早已退隱歸耕,從「心為形役」的精神牢籠裏解脫出來,甚麼人世間的憂愁煩惱,榮辱得失,統統不在話下,於是傲然自得的情緒湧上心頭,詩人那既恬淡自得而又傲視世俗的神態也就躍然紙上了。

 

 

6.7孤高的性格

“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提壺掛寒柯,遠望時復為。吾生夢幻間,何事紲塵羈。”〈飲酒其八〉 [27]

 

詩人以青松自比 [28] ,說長在東園的青松,眾草淹沒了它的姿色。只是在寒霜使眾草萎絕的時候,卓然不群的松枝才顯得特別挺直。這裏很有些歲寒知松柏後凋之意。詩人以松樹的風格比喻自己的情志。以眾草淹沒其姿,比喻自己不為時人所了解。他說連成樹林的樹不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一棵獨立的大樹大家才能看清它的奇姿。他感到自己與青松作伴,對松獨飲,眺望達方,也是一種安慰。

在〈飲酒〉二十首詩裏,有些詩是表現詩人自己孤傲清高的品格的。他肯定了自己歸隱的道路,堅持自己的節操,對門閥世族統治的社會表示了鄙夷不屑;甚至鮮明地拒絕統治者對他的利誘征召,表現了和統治階級不合作的態度。[29]

 

6.8憤世之情

“羲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鳳鳥雖不至,禮樂暫得新。洙泗輟微響,漂流逮狂秦。詩書復何罪?一朝成灰塵。區區諸老翁,為事誠殷勤。如何絕世下,六籍無一親?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若復不快飲,空復碩上巾。但恨多謬誤,君當恕罪人。”〈飲酒其二十〉 [30]

 

這首表達了詩人對現實的不滿。 [31] 詩人開口就表明自己的憤世之情。他說伏義、神農的時代已經離我們很遠,如今的社會很少再有真淳質樸的風氣了。這是陶淵明對當時充滿虛偽和欺詐的世風的抨擊。他讚美孔子為了彌補衰敗的社會風氣所作的努力。他指斥了秦始皇焚毀詩書的暴行;他說漢初還有些八九十歲的老先生講授經學,可是到了漢代滅亡以後,六經就沒人親新它了。他的意思說魏晉的文人,都崇尚老、庄玄學,儒家更加衰微了。以致於造成了世人都為追逐權勢名位而馳車奔走,看不到像孔子那樣熱心探求治世之道,肯於向隱者長沮、溺問津的人。他沒有人來賞識你。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自己不痛痛快快地飲酒,那就白白地辜負了頭上的這塊葛巾了。意思是說只能以酒醉來排遺自己的悲憤了。 [32]

7.儒家思想

古人論陶淵明的思想只有兩種認定,一是道家,一是儒家。認為儒家的學者遠比道家為多。 [33] 陸象山說:“李白、杜甫、陶淵明皆有志於吾道。”所謂吾道,自指儒家之道。沈德潛說:“漢人以下,宋儒以前,可推聖門弟子者,淵明也。”《古詩源》 [34]

7.安貧樂道

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五柳先生傳〉 [35]

“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五柳先生傳〉 [36]

 

詩人在自述中提到他的生活很艱苦,但卻能安於貧窮,這是受儒家思想影響。以下詩更具體表現了詩人安貧樂道的思想。

 

顏生稱為仁,榮公言有道。屢空不獲年,長飢至於老。雖留身後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稱心固為好。客養千金軀,臨化消其寶。裸葬何必惡,人當解意表。”〈飲酒其十一〉 [37]

 

詩中舉了顏回和榮啟期為例,說明他們雖然一個貧窮短命死,一個長飢直到老,然而死後都因為品德而留下美名。由此可見詩人重視仁德的儒家思想。

 

7.2曾積極入仕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竟抱固窮節,飢寒飽所更。弊廬交悲風,荒草沒前庭。披褐守長夜,晨雞不肯鳴。孟公不在茲,終以翳吾情。”〈飲酒其十六〉 [38]

 

梁章鉅說:“漢魏而降,惟靖節詩須全讀,其立言之旨,息息與周孔相關,故韓昌黎惜其不遇孔子。”《退庵隨筆卷二十一》 [39] 這位學者認為詩人的很多詩都表達了儒家的思想。這首詩記述了詩人少年時期很喜歡看儒家經典。儒家教人積極入世,有所作為,因此詩人年輕時胸懷壯志,想成就一番大事。到四十一歲告別官場,飽受飢寒,仍能“竟抱固窮節”。這些都充份表現了詩人的儒家思想。

 

8.道家思想

朱熹說:“靖節見趣,多是老子,旨出於老莊。” [40]

 

朱自清說:“真淳是道家的觀念,而淵明卻將復真還淳的使命加在孔子身上,此所謂孔子學說的道家化,正是當時的趨勢,所以陶詩裏主要思想實在還是道家。”《評古直陶靖節詩箋定本》 [41]

 

以上學者的觀點不無道理,因為陶淵明的大部份詩歌都是以棄官歸隱為主題。積極出仕,為求建功立業,一般學者認為這是儒家的濟世思想;明哲保身,棄官歸隱,可視為道家的思想,而陶淵明的詩大多詩都是表達歸隱田園為主,因此屬於道家思想。

 

長公曾一仕,壯節忽失時。杜門不復出,終身與世辭。仲理歸大澤,高風始在茲。一往便當已,何為復狐疑?去去當奚道,世俗久相欺。擺落悠悠談,請從余所之。”〈飲酒其十二〉 [42]

 

邱嘉穗說:“此又借古人仕而歸者,以解其辭彭澤而歸隱之本懷。”《東山草堂陶詩箋‧卷三》這詩舉了張摯和楊倫先仕後歸的例子,說明自己棄官歸隱田園的心志。這種歸隱的思想其實就是道家思想。

 

9.陶詩表現的“真”

有酒輒設,淵明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蕭統〈陶淵明傳〉 [43]

 

“君且歸休我欲眠,人言此語出天然。醉中對客眠何害,須信陶潛未若賢。”蘇軾〈李行中醉眠亭‧其二〉 [44]

 

“淵明喜閒放,自號葛天民。我眠君且去,人謂此語真。無機物莫猜,鷗鳥猶狎馴。欲眠何遺客,一念已生塵。豈如龎德公,相對忘主賔”李復《陳元常醉眠菴》 [45]

 

王惲說:晉人尚放曠,不受羈與束。虛高失之傲,降志到自辱。淵明性真率,順適無矯欲。〈淵明漉酒圖〉 [46] 我們可從陶淵明的傳記中瞭解到詩人性格的率直和真誠。詩人這種也表現在詩中。

 

在昔曾遠遊,直至東海隅。道路迥且長,風波阻中塗。此行誰使然?似為飢所驅。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餘。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閑居。”〈飲酒其十〉 [47]

 

詩人在這首詩中很直率地表明了自己出仕是由於生活貧窮,但後來又擔心官場會沾污他純潔的品格,因此而歸隱田園。這表現了他的個性。

 

10.              藝術造詣

10.1閒靜的境界

陶淵明的閑,只是少言,並不像後人的齋居齋居凝坐,瞑目靜定。因為他是以閒袪欲,以靜修身,莊子(天道)所謂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在思想理路的發展上是很自然的,故閒、靜二字流露在詩文中也就不時可見,計詩中閒字共九處,其中用閒居二字三處,閒飲二字兩處;文中用閒字四處;詩中用靜字六處,文中靜字三處。 [48]

 

 

 

10.2白描手法

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成功的“白描詩人”, [49] 他的詩甚少用典,卻能刻劃出很高的境界。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篱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飲酒其五〉 [50]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裏摘出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兩句,作為 “無我之境”的例子。其實,這一首是“我”的成分最濃厚,也是陶淵明整個靈魂的代表。王國維大概從“悠然見南山”的“悠然”二字下這個斷語。實際上,“悠然”正陶淵明的心靈形態。如果沒有這種心靈形態,或換一種形態,他便不會使用這個字。他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時見到南山時的心情是:“延目識南嶺,空歎將焉如”﹗他想急於到家,可是被風阻於規林,抬頭來望望遠處,知道南山就在跟前,然因風阻不能前往。這時到南山的情緒是 “空歎”,而不是“悠然”。“悠然見山”是心曠神怡,無物於懷,不期然而然的一種超然境界。“悠然”二字是心靈的白描,不是典故,也不是辭藻,更不是搜斷枯腸而苦思出來的。

 

10.3人格與風格一致

 每觀其文,想其人德。世嘆其質直。《詩品》 [51] 這是指詩人人格與風格一致 [52] 蘇東坡批評陶淵明說:“吾於詩人無所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質”是“樸質”,“瘦瘠,因為陶淵明的詩不用典故,不尚辭藻,不講結構,表面看來非常樸質,非常瘦瘠;然真實瞭解了詩的意味時,則非常華麗,非常華麗,非常肥腴。是華麗,是肥腴,為甚麼陶淵明的詩表面看是樸質,是瘦瘠,而真正玩味起來則又是華麗與肥呢?因為他的作品就是他生活的表現,他生活是樸素的,瘦瘠的,但你瞭解他的生活才能瞭解他的作品,愈瞭解他的生活,則愈能瞭解他的作品。

 

 

 

11.              總結

陶淵明以前如阮籍、嵇康等固然倡導自然,然他們所倡導的「自然」是心靈的自然,並不是現代人心目中的自然界。直到陶淵明,他住在自然界裏,因此以自然界為描寫對象,山水文學從此濫觴。然而,他與謝靈運不同,他無意創造山水文學,而是籍山水以詠懷;他也無意刻畫山水,也不爭一字一句之雄。正因如此,鍾嶸稱他為 “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詩品》 [53]

 

 

 

香港文學報《小說與詩》投稿方法 + 稿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b7bcff01018dcp.html

魏鹏展诗文集:

http://blog.sina.com.cn/ngaipangchin

魏鵬展教育城網誌(繁體)

http://edblog.hkedcity.net/ngaipangchin

 

 

參考書目:

1.    胡不歸編:《讀陶淵明集札記》(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2.    阮廷瑜編:《陶淵明詩論暨有關資料分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

3.    《文學遺產》編輯部編:《陶潚明詩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61)

4.    谷雲義:《陶淵明》(哈爾滨:黑龍江人民出版,1983)

5.    廖仲安:《陶淵明》(北京:中華書局,1963)

6.    李辰冬:《陶淵明評論》(重慶:東大印書公司,1978)

7.    鍾嶸:《詩品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3)

8.    陶淵明:《新譯陶淵明集》(臺北:三民書局,2002)

9.    李德超:《詩學新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

10.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鍾嶸:《詩品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3),頁93

[2]谷雲義:《陶淵明》(哈爾滨:黑龍江人民出版,1983),頁56

 

[3]洪隆:《新譯陶淵明集》(臺北:三民書局,2002),頁362

[4]胡不歸編:《讀陶淵明集札記》(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頁113

[5]洪隆:《新譯陶淵明集》(臺北:三民書局,2002),頁420

[6]提及飲酒的詩包括:〈飲酒其一〉、〈飲酒其三〉、〈飲酒其七〉、〈飲酒其八〉、〈飲酒其九〉、〈飲酒其十三〉、〈飲酒其十四〉、〈飲酒其十八〉、〈飲酒其十九〉、〈飲酒其二十〉

[7]胡不歸編:《讀陶淵明集札記》(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頁116

[8]胡不歸編:《讀陶淵明集札記》(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頁116

[9]陶淵明:《新譯陶淵明集》(臺北:三民書局,2002),頁150

[10] 谷雲義:《陶淵明》(哈爾滨:黑龍江人民出版,1983),頁56-57

[11] 陶淵明:《新譯陶淵明集》(臺北:三民書局,2002),頁172

[12] 谷雲義:《陶淵明》(哈爾滨:黑龍江人民出版,1983),頁58

[13] 北京師大中文系二年級二班:〈陶淵明基本上是反現實主義的詩人〉,《文學遺產》編輯部編:《陶潚明詩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61),頁2

[14] 陶淵明:《新譯陶淵明集》(臺北:三民書局,2002),頁182

[15] 谷雲義:《陶淵明》(哈爾滨:黑龍江人民出版,1983),頁58

[16] 谷雲義:《陶淵明》(哈爾滨:黑龍江人民出版,1983),頁61

[17] 陶淵明:《新譯陶淵明集》(臺北:三民書局,2002),頁157

[18] 谷雲義:《陶淵明》(哈爾滨:黑龍江人民出版,1983),頁60

[19] 谷雲義:《陶淵明》(哈爾滨:黑龍江人民出版,1983),頁62

[20] 陶淵明:《新譯陶淵明集》(臺北:三民書局,2002),頁163-164

[21] 阮廷瑜編:《陶淵明詩論暨有關資料分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頁168

[22] 陶淵明:《新譯陶淵明集》(臺北:三民書局,2002),頁176

[23] 谷雲義:《陶淵明》(哈爾滨:黑龍江人民出版,1983),頁64

[24] 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衞靈公》

[25] 陶淵明:《新譯陶淵明集》(臺北:三民書局,2002),頁160

[26] 谷雲義:《陶淵明》(哈爾滨:黑龍江人民出版,1983),頁65

[27] 陶淵明:《新譯陶淵明集》(臺北:三民書局,2002),頁162

[28] 谷雲義:《陶淵明》(哈爾滨:黑龍江人民出版,1983),頁66

[29] 廖仲安:《陶淵明》(北京:中華書局,1963),頁43

[30] 陶淵明:《新譯陶淵明集》(臺北:三民書局,2002),頁184

[31] 谷雲義:《陶淵明》(哈爾滨:黑龍江人民出版,1983),頁66

[32] “自洙、泗輟響,而典籍壞於狂秦。漢興,諸儒區區修補於煨燼之餘,誠亦勤矣。如何後世無有能親之者,惟見終日奔走,以趍勢利,安有以道思濟天下如孔子之問津者焉?則是道喪至此極矣﹗又焉得不託於酒而快飲耶?但恐醉人常多謬誤,見者恕之可也。西山真氏謂淵明之學自經術中來,今觀此詩所述,蓋亦可見,況能剛制於酒,雖快飲至醉,猶自警飭,而出語有度如此,其賢於人遠矣哉﹗”劉履〈風雅翼〉

 

[33] 阮廷瑜編:《陶淵明詩論暨有關資料分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頁199 

[34] 阮廷瑜編:《陶淵明詩論暨有關資料分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頁200 

[35] 陶淵明:《新譯陶淵明集》(臺北:三民書局,2002),頁362

[36] 陶淵明:《新譯陶淵明集》(臺北:三民書局,2002),頁362

[37] 陶淵明:《新譯陶淵明集》(臺北:三民書局,2002),頁167

[38] 陶淵明:《新譯陶淵明集》(臺北:三民書局,2002),頁176

[39] 阮廷瑜編:《陶淵明詩論暨有關資料分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頁201

[40] 阮廷瑜編:《陶淵明詩論暨有關資料分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頁200 

[41] 阮廷瑜編:《陶淵明詩論暨有關資料分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頁203 

[42] 陶淵明:《新譯陶淵明集》(臺北:三民書局,2002),頁170

[43] 洪隆:《新譯陶淵明集》(臺北:三民書局,2002),頁431

[44] 胡不歸編:《讀陶淵明集札記》(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頁107

[45] 胡不歸編:《讀陶淵明集札記》(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頁108

[46] 胡不歸編:《讀陶淵明集札記》(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頁109

[47] 陶淵明:《新譯陶淵明集》(臺北:三民書局,2002),頁166

[48] 阮廷瑜編:《陶淵明詩論暨有關資料分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頁193 

[49] 《文學遺產》編輯部:〈關於陶淵明的討論〉,《文學遺產》編輯部編:《陶潚明詩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61),頁59

[50] 陶淵明:《新譯陶淵明集》(臺北:三民書局,2002),頁157

[51] 鍾嶸:《詩品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3),頁93

[52] 李辰冬:《陶淵明評論》(重慶:東大印書公司,1978),頁124

[53] 鍾嶸:《詩品讀本》(臺北:三民書局,2003),頁9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