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夕阳》
文/我是圆的
.
上不顶天
下不立地
她像提早离位的官员
早已没了
迎送的星辉
.
夕阳向晚
西下的太阳早已没了
年轻时的光芒
她就是那个摆设
枯木矮树沙哑的鸡闹声

桑根读诗:看到“夕阳”二字,绝大部分人即刻就会想起“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千古名句,而读“我是圆的”这首《夕阳》时,你会觉得这个“夕阳”也会穿越,穿透岁月而来的,除了叹息还有微电流通过身体时的震颤。
这里的夕阳具象更清晰:“上不顶天,下不立地”。正当你为这独特的写实喝彩时,诗人却突然笔锋一转说“她像提早离位的官员/早已没了/迎送的星辉”,虚晃的一枪给出了结结实实的力!
但接下来的两行,却让我大跌眼镜。这不是作者的风格!“我是圆的”一向惜字如金,是典型的文字剑客,作品多短而精。点题如点穴,稳、准、狠,不会这样重复铺陈!疑窦顿生。前面如闪电,似惊雷,当我正等着一场暴风骤雨到来,好与之狂呼,为之振臂,待酣畅淋漓地浇透后飞升,与彩虹一起俯视人间,不料闪电消失,雷声隐退,只有乌云继续。我想喊"停"。
随诗人的镜头继续,看见时间的推进,也就看见"疑云"后的阵中之阵:“摆设”。这时的夕阳已经是转合后的“离位的官员”,也就是枯枝;是矮树;是沙哑嘈闹的鸡,三个词语背后蕴着的场景对比,就是人生的对比!枯枝经过了春天,但现在是已经摈弃柴火的时代,即使绊人一跤也不能让人弯腰捡拾;绿化带里的矮树可能来自山巅,而暮色里,人人匆匆路过却视而不见;雄鸡更是唤出过旭日,但黄昏时它归来讨食,寄宿,需用大声嘈闹才能引起注意,现在这些都随夕阳默默远去。
至此,夕阳落下,诗立起,一波三叠的瀑布呈现眼前,气势磅礴,震耳发聩!此时,能不拍案叫绝?!
我一直认为诗人的作品有杜甫遗风,他既不偏重理性的白描,也不肆意抒怀感叹,其夹叙夹议的特点将以意起兴的古典美学运用自如。他的作品,再短小的篇章都深得古律起承转合的要领,在当今流派纷呈的新诗里独树一帜,让人过目难忘。
自成一脉是成功,也是禁锢,打破就是突破,今天读到这首,欢喜之余更期待,是有此记。
.
桑根,本名佘平,湖北咸宁人。10月30日生。现居东莞,做工、写诗、写散文,做贤妻良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