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谢新年礼物 评诗236】鲁东大学文学院刘巍教授:落单的幸福在诗里找——序我是圆的《落单的幸福》

标签:
山东鲁东大学刘巍评论我是圆的落单的幸福 |
分类: 金屋留香 |
落单的幸福在诗里找
刘巍(鲁东大学文学院教授)
很久没有读诗了。一是工作繁忙,二是觉得鲜少有好诗。
想曾经我也是一个痴迷诗歌的诗歌追寻者,曾在《致橡树》的意境里不能自拔,也曾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情怀里沉醉。但随着对诗歌爱得时间愈久,愈发觉得原本是一汪清水的诗歌,变得更加浑浊了。时代在发展,诗人在增加,诗歌在增多,好的诗歌却愈发的少了,且发觉诗坛有了种种怪异之像。感叹之余,只好逐渐地远离了诗歌。
一晃,时间就过去了多年。
窃以为,文艺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坚强后盾;诗歌,是一把匕首,虽然短小,却很锋利。锻造得好了,不仅可以直逼人的灵魂深处,也能打开现实的大门,照进更多的光和热。
这是我一直以来持有的观点。
读诗,不写诗;写诗,就要努力扛起诗歌的大旗。诗人,要有担当,有责任感,要胸怀天下。一味地花前月下不可取,一味地期期艾艾、自怜自艾更要不得。打开视野,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用如椽之笔去努力为社会的进步打造一枚有用的楔子,这才是一个真诗人所要做的。
诗歌要有门槛,诗歌要有骨气。阳光雨露,人间芳华,我们双手欢迎;蛇虫鼠蚁,虚与委蛇,就要坚决堵在这个门槛外。对待诗歌,要用一颗敬畏和自律的心。作为诗人,要自觉坚守某些应该捍卫的底线。要知道:哪怕再次被海水摔伤,伤及五脏六腑,也不能再次摔伤善良和担当。
很久没读诗了,应该说是很久没读到好诗了。今天终于有时间能够安静地阅读作者的这本诗集《落单的幸福》,作者的诗歌重新又帮我打开了读诗的热情,让我再次享受到了读诗的魅力,也重新感受到了诗歌强大的气场,所以内心掀起的激动的波澜,是万万没法控制的。
我要感谢作者,也感谢作者的这本诗歌集。
诗集《落单的幸福》是学生张艾子转给我的,交代我务必抽出时间来代为写点只言片语。一个原因是他知道我对诗歌情有独钟,另外一个原因是他说这本诗歌集很好,应该很对我的胃口。但因为工作繁忙,直到今天才能够抽出时间来完成学生交代给老师的任务。
我是一个读者。作为一个读者,我是被作者的诗歌迷住的。简单来说,作者的诗歌语言很节制,收放自如,短短的数行文字,就把我带进了一个或唯美,或现实,或冷峻,或感动的多维度空间里。读作者的诗,我的心是冷静的,情感是融入的,时而为作者关注社会现实而感动,时而因简短意赅的一句话而沉思其中。这种读诗的舒适感,已经消失了很久,今天又回来了。
比如《古厝》:古厝没了/取而代之的是高高在上的 GDP/钱笑了/雄伟的高楼拔地而起/在百日攻坚里……
很简洁,很浅显,但却很意味深长,带给我们的思考是无限的,也是沉重的。也许在有些诗人眼里,这样的诗过于浅白。我反而觉得这样的浅白应该是要提倡的。读得懂,诗歌才会有受众,诗歌才会有生命。晦涩难懂,就成了孤芳自赏,无异于井底之蛙。当然,“浅白”不能丢了艺术的本质,更不能落俗和媚俗。
作者的语言也很有张力,一张一弛之间,带给我们无穷的想象,所谓言简意赅,正该如此。又如《红叶》:“用对手的血/把自己染成领导眼中的大红人/我又向前进了一大步……”
诗集中,类似的诗句有很多,但读来却不觉得雷同和重复,反而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感受。“我的理想/犹如蒙古的猎鹰/算计着/每天的衣食住行//我一点也不靠谱/老和所谓的高尚有距离(《理想》)”。谁都懂得“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作者用自己的方式转换了表达之后,就更加让我们感受到现如今生活和生存的不易。人人都有一颗老鹰的心,却无奈都只能拥有绵羊的生活和窘境;但好在诗人们还有诗歌可以作伴,每个人都还有一个未曾追寻到的梦想可以依偎,前行的路上也就不会那么寂寞和孤单。
幸福或许并没有落单,我们缺少的,只是一条寻找到幸福的途径,抑或说是一种机遇。
诗歌不是真金白银,不能给生活和物质带来立竿见影的改变和效果,但诗歌是一种传达大爱和真善美的有力途径。诗歌也不是流行歌曲,不能及时转换成金银财富,但它在人们心中刻下的烙印,却是永久也不能抹除的。
当然,很多时候诗歌也是很无力的。现实是把刀,它会把很多东西肢解抛弃。诗歌在它面前,甚至可以说是苍白的。但人就是要靠着一种信念活着,没有信念,人就好像是行走在繁华沙漠里的一具骷髅。
因此,我们需要好的诗歌,也需要好的诗人,来帮我们树立和支撑这种“信念”。
我是一个读者,我不是专业诗评人。
我从一个感性的状态来阅读这本诗集,也感受作者的思想状态,当然更多的是享受作者带给我的这份快感和惬意。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或许作者的诗歌还有很多这样那样的瑕疵和症结,但于我而言没有什么可打紧的。一个吃货,只在意菜品好不好吃;一个读者,当然也只会在意诗歌有没有“味”。读诗的人,喜欢去读,乐意去读,这就够了。至于专业诗评人的工作,咱就不多费心了。
幸福的定义有很多。对我来说,此时此刻,就是最大的幸福!
简单的一篇小文,并不能概括完诗集的精髓,也不能摸透作者的精神世界,但我希望像我一样曾对诗歌失去兴趣的人们再次拾起读诗的热情,也希望更多像作者一样的优秀的诗人出现,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更精彩的诗歌大餐。
时间关系,寥寥数语,只希望将这份“落单的幸福”散开去。
2018/1/1 于郑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