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诗72】由物及人——读木行之的诗三首
文/我是圆的
木行之,本名廖松涛,1979年生于湖北南漳,现在北京工作。2011年初,他在京创办了影响广泛的民刊《北京诗人》,并出任该杂志的主编和论坛坛主,同时也经常向更高的刊物推荐网友的好诗,供他们选择刊用。这在道德失位,一切向钱看的当下凸显可贵。2016-07-14,代表中国诗歌水平的《诗刊》在新浪博客发起“‘E首诗’浙江省、福建省虚位待英雄”活动中,他从我写的几百首诗歌中选推了我的短诗《东湖柳》:“温柔如妻/这让人想起居家的老婆//许多时候路过她/心里总有一坛花雕蜜//酒不醉人人自醉/退休以后仍有酣态”,说这首诗“观察细腻,比喻贴切,并抓住“柳”的性格特征。由物及人,层层深入,写得俏皮、生动,让人回味无穷”,给诗刊!我很感激。
人应懂得感恩,并回报爱着自己的每一位读者。不管他们的身份高低,富有还是贫贱.....因为作家历来都因读者才长大成为大写的人。于是我沿着廖老师留下的足迹,回访了他,发现他的诗如同他对《东湖柳》的评价一样“观察细腻”,并能抓住表述对的特征,由物及人,层层深入,写出了人之未写。如他的《根》:
根,必须一弯再弯
才能把泥土抱紧
拧出土壤里的水分
根的一生都怕光
或许有一天离开土壤
见到了阳光
那就是死亡
死亡又有什么可怕的
请用刀细细雕刻
每一刀都切下血肉
留下永不变色的骨头
一首诗,就是一场人生。木行之的这首《根》,不仅写出“根”的生长生存条件,也写出环境变化后所留下的报恩铁“骨”。著名的苗雨时老师在谈当下诗歌写作时,曾引用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这书中的这样一段话,说:“当一个诗人创造一首诗的时候,……不单纯是为了告诉人们一件什么事情”,“总是要使被陈述的事实在一种特殊的光辉中呈现出来”,我觉得《根》中之“骨”,就有这样的光辉立于诗中,让人感动,欲意仿效。
诗是要讲章法的。旧诗如此,新诗也一样。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全球汉诗学会副会长,《上海诗词》常务副主编杨逸明老师,曾在《中国文化报》上发表文章说,他“发现新诗反而很注重全诗构思的整体性和谋篇布局严谨性,能做到形散而结构不散。所以新诗常像是拎出一串葡萄,不管是上百个还是十来个,总有自然的藤牵系着,虽然形式不一,只要新鲜没有烂的,就不会掉落”;文章中,杨逸明老师还说诗人“应该通过一些新奇而恰到好处的比喻,来写出自己的感受,同时,这些比喻又必须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木行之他很懂得这个道理。如《我的大学》:
床睡久了
梦堆得高了
睡在上面的兄弟
曾经在梦里挣扎过
最后像我一样
不了了之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作者通过“梦”这根“藤”,由物及人,运用新奇而恰到好处的比喻,把生活中的无奈表现的淋漓尽致。留下反思,同时也和他人共勉。
诗歌是人类情感的结晶,更是修身的一种哲学。因此诗人在抒情时候,时常也在说理。情理难分是诗歌的又一特征。但诗中的理与书本上枯燥的理不同,她不仅可见,时常还能摸呢!如《一滴水》:
一滴水
足以勾出柳树细长的眉
画出桃花粉红的腮
一滴水
足以让云儿流一场眼泪
让春天醉上一回
切莫!在桥头打劫夜色
一滴水足以照见
腰间别着的吴钩
水是什么?万物之源。不仅能画“眉”,涂“腮”,她也是滋润万物的“酒”和映照“吴钩”的镜子。由物及人,诗里的“吴钩”,或许是天上的弯月,也有可能用以替代藏在诗里的她。诗有时就是这样,因人而异,因诗而异,“难”以捉摸。
诗或许真是这样,真要抓住表现事物的特征,由物及人,层层深入,把很复杂的问题,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写出人之未写的最佳状态。或许这就是好诗,我期待网络上有更多的这样好诗来让木行之推荐刊用。
=======

木行之,本名:廖松涛。1979年生于湖北南漳,现在北京工作。2011年初,创办民刊《北京诗人》和《北京诗人》论坛,并自任主编及站长。从大学开始创作,至今已在《绿风》《诗选刊》《中国诗人》《中国文学》等百余家刊物发表诗歌。著有诗集《漂泊的石头》。他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37bb630102wjtr.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