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游福州高湖村
文/图/我是圆的
到新单位工作快一年了,一直无暇出门放松,享受大自然的赐予和传统的人文景观。甚憾。
1月8日,老建筑爱好者穆睦来单位,索取《品读台江》和《人文苍霞》两本新书,闲聊间与他提及此事。他说,文化名村——高湖村可能被拆,明日他和几位同志一同前往查看,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拆迁前的文物点普查,提请保护。这是好事。既能为福州文化的传承保护出力,又能放松心情,消除一年来的上班疲劳。
高湖村是有名的城中村,位于福州市中心区的连江南路东侧。高屋广宇,具有浓重的福州地方特色建筑形制,其间较完整地保留了明清建筑风格。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著名的“舞龙之乡”和禁毒英雄林则徐的妻家。
高湖村由三座、大埕、龙院、桥南、佛亭、旗杆六个自然村形成。旧称高湖墩,又称南湖。宋末元初,开莆郑氏传至十二世郑源深,迁至福州南郊高湖、江边定居,为高湖郑氏开基祖,为不忘祖地,世以“南湖”为望,所建祠堂称“南湖郑氏宗祠”。郑氏子孙居高湖,世代蕃衍,代有人才,衣冠科第之盛甲于乡郡,有“祖孙七联科甲”、“父子四登贤书”等美谈,涌现出郑璠、郑塾、郑理剧、郑垣、郑文镐、郑文钥、郑文钦、郑必显(恒中)、郑克戢(积中)、郑观(建中)、郑蕴中、郑时佐、郑时行、郑时畅、郑蕴中、郑善夫、郑大谟等名人。其中郑大谟是林则徐的岳父,其祖宅称为“大谟村”,驰名城内外。
2016年1月9日,我随老建筑爱好者一行10人,一同访问了龙院、佛亭、旗杆等三个文物景点相对集中的自然村。然,情况甚忧。一是村道卫生脏乱差,二是居民收入或生活还应提高,三是文物景点保护几乎为零。与生态、宜居、文化的福州名号不符,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和较多的工作要做。下面请随我的镜头去看看,呼吁一同保护:
1、南湖郑氏宗祠。



相关资料表明:祠堂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由吏部验封司郑善夫捐资倡建。清道光十七年(1837)重修,至今保留完好。祠三进,三堂均系木结构,单檐硬山顶建筑。门楼为牌坊式建筑,斗木共5层,层层出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保留了明代建筑风貌。1992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南湖祖殿(同治六年重建)。供奉包公。为福建为数不多的包公庙之一。




3、马路与路边石“狮”





4、南湖郑氏支祠(正面与侧面)

5、棋杆74号


6、高湖大队旧址与居民奖状


7、高湖小学与市场

8、佛亭大厝


9、圆们与不可再生的古民居






10、林则徐的妻家(即:驰名城内外“大谟村”)


看到驰名省会福州城内外的“大谟村”,让我想起禁毒英雄林则徐的岳父郑大谟,以及林则徐与爱妻淑卿结缘,帮助乡里的一段佚事。岳父郑大谟,字孝显,是郑善夫八世孙,他博学能文,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进士,任河南泌阳知县。郑大谟致仕后在福州朱紫坊购房居住。话说他有个女儿名叫郑淑卿,她善诗能文,品行端正,纯孝敦厚,尤好翰墨,兼通医理,郑大谟爱若拱璧,不轻易许人。一天清晨,突降暴雨,郑大谟来到门前,忽见一少年,约十三四岁,正避雨檐下,手捧文稿朗诵,时而颌首,时而摇头,郑大谟深感奇异,便问:“此是谁人文章”,答:“业师课文,命送鳌峰书院缴交,阻雨展读消遣。”又问:“汝如此朗诵,当能解其义?”答:“有三段立意颇新,但某字某句,似欠斟酌。”郑大谟觉得此少年颇有见地。便问他家世。答:“家父林宾日,小子名则徐,字少穆,岳武穆那个穆。”郑大谟见林则徐对答如流,举止得体,心想日后必定成才,遂于次日托人到林家议亲,林母认为儿子配不上知县之女,婉言谢绝。但郑大谟心仍不甘,坚请玉成好事,终获成功。后来高湖人将林则徐称为“高湖女婿”,有什么困难都寻求林则徐帮助,林也以诚相待尽力帮助。
清道光五年(1825年)八月,林则徐回家守制养病,次年(1826年)十二月,高湖郑氏族人因祠堂祭田之事发生纠纷,请林则徐从中调解。相传明正德年间,礼部主事郑善夫曾为宗祠购置田产,为了不让子孙好吃懒做,不思进取,他规定:田地种出的粮食都归仓,用来资助郑氏一族的孤儿寡母、贫困子弟,以及家族祭祀,不归子孙个人。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田产还是不可避免流落到某些族人手中,因此产生纠纷。林则徐了解此事后,出面将被人霸占的田产索回或赎回,为防止日后再落到个别人手中,他把祭田的由来、田亩的数量方位、此次收赎的过程都记录下来,镌刻成碑,名为《南湖郑氏祭田记》(现《南湖郑氏祭田记》立于于山九仙观碑廊),立于“南湖郑氏宗祠”中,警示后人,谨遵祖训,手足相爱,共享幸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