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存谢 评诗91】木子叶寒:诗之美,专于意象——读我是圆的《我把风留在了风中》

(2015-05-12 13:59:27)
标签:

木子叶寒

评论

我是圆的

诗集

我把风留在了风中

分类: 金屋留香

 

 

      收到陈丰的诗集,习惯性动作就是打开诗集,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他的诗集《我把风留在了风中》是年前就收到的一本诗集,这本诗集也不知道翻阅多少遍了,如今,才有机会静下心来,写下自己的一点感触。

      对于陈丰的诗歌,我一向是非常喜欢。读他的诗歌好像有种在聆听一种心灵的呼唤,将生活中的一些碎片逐渐剔除,还自己一份纯净的灵魂。如第一辑《背对夕阳(组诗)》中《现实。幻境》:

            

            整个晚上

            我都盯着电话想你

            可是铃声不振

            

            营养不良的天空

            目睹了

            月光一样呆直的眼神

            爬上二十米高的浪尖

            跌下来

            一群零乱的脚步

            尖叫着

            把我惊醒

            

            我 醒过来了吗

            醒来的这个 是我么

            

            我像滑落的瓷器

            惊叫一声

            散落一地……

                   

      显然,每个人对每一首诗歌都有自己的偏爱,当读到此诗时,感觉到一种幻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中的一种心灵的接近,在他的诗中,那种幻得幻失的心境,一片恍惚的记忆和眷恋,都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在诗的首节,那个“”是谁,没有一种特指人物或者事物,委婉地吐露了作者内心那种如诉如盼的心声。次节,是从一阵零乱的脚步声,尖叫声中将我惊醒。情发于声,以一句营养不良的天空,强化了读者对对现实的一种强烈感想,诗人用一种极端的想像力,把现实与幻境交集在一起,即抒发了诗人的愁绪,又增强了幻想中的纵深感,以最后的未段,“像滑落的瓷器,惊叫一声,散落一地……”。这样的抒情方式,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一种最真实最深刻的自然流露,仿佛有着诉说不完、倾吐不尽的思想情感。

      当然,诗人我是圆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感动人心,还在于它如实地反映特定的生活事实,把生活中一些特征纳入诗篇,记录了一种生活现象,几乎读不到一种空洞的叫喊,使诗作的表现形象更为突出。如第五辑《生活原生态》这组诗中的《健忘的秋天》:

            

            哪个秋天

            能够记住

            去年的春天

            

            我在向自己辞行

            

            我像烟囱里冒出的寓言

            远处相宜

            我把十月当成了一棵枣子树

            

            只要树上的果

                   

      一首让读者能够产生共鸣的好诗,一定是从生活情境中孕育出来的,离开了诗歌的特定意境,也就无法理解诗的意义。诗人我是圆的在这首诗中,秋天的象征意义更加明显了,健忘的秋天,好像在说一个人,驾通了象与意的桥梁,引领读者去捕捉一种更深的含义。首节似乎触动了诗人的一种伤感情感,去年的那个春天,一定有着美好的记忆,我在向自己辞行,一句话,就意味着情感反差的生动描写。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也是让人愁绪悲情的季节,枣子树意味着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一种对精神上的向往,一种对生活的终极目标。而最后一句,只要树上的果,足以涵盖诗人心中的全部祈求和愿望。

      另外,一行天地里的几句短诗,片言断思,耐人咀嚼,尤为难得。如:《远方》/拉不住你的手。不直接说距离有多远,却将一句拉不住你的手,予以读者以想像余地,真切有味,尤其是那首《醒》/……,就直接用省略号给人以无穷的想像;《执迷》/走到底的眼睛;《爱情》/随你远行的心思;《灯》/投在心上的你;《未来》/明天后面的明天;《家外家》/树的叶子一直掉;《花或人》/把美丽留在了春天;《我的中年》/捂不热的冷馒头;这些一句话的诗句,片言胜过千句话的寓言一样,说出了主客观矛盾的世界。《那一眼》/让我矮了几分。刻画出某种时候的人物心态,尖锐透辟,不同凡响,明朗而含蓄,耐人寻味。

      诗人艾青说过:“形象思维的活动,在于把一切抽象的东西,转为具体的东西——可感触的东西。”诗人我是圆的为了抒发现实生活中发现的诗意,为了把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传达给读者,必须寻找突出的、具体的、可感可触的形象。诗歌《我把风留在了风中——致台风》就是一例。全诗这样写:

 

            当肆掠的风

            正面袭来

            曾经以坚定不移而自命的草

            再也阻挡不住

            劲风的吹袭

            落下高墙

            面为风的俘虏

            被押往传说中的天国

            

            从此

           

            不再为草

            是一团无根的乱麻

            随着流行的风

            过着居无定所

            飘泊不定的侨居生活

            在风中

            在花样时新的“四风”之中

            我把风留在了风中

            我把自己也留在了风中

            我把整个春天

            都留在了风中

                   

      诗人把他在生活中的认识与思考,巧妙地熔于一炉。诗中注明“四风”指脱离群众,脱离工作生活实际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借用风的描写手法,精心勾勒出了当今现实的一种社会现象,表示了自己的一种决心和看法。我把风留下在了风中,把自己也留在了风中,把整个春天都留在了风中,并希望每个人都能从风中觉醒出来,充分表达了他对当今社会现象的一种悲情之感。

      优秀的诗歌是把读者引入一个独特的艺术境界里,可以看出,诗人所写的诗歌形象应该是具体的,感性的。这心声,借以创作意图从鲜明的形象中流露出来,进行一种艺术的构思。从而对社会现像进行分析、提炼和概括,提示了事物的本质性。如第三辑中的《错觉》就是这样:

 

            1

            水在风中

            风在水里

            我在你的心腹中

            想你

            

            我做着

            我的春秋大梦

             

            2

            我是被你

            移入陶罐的野草

            没有长出

            你想要的小辫子

            

            我不是你的主题

            

            3

            风在哭

            水在叫

            在古时的桃花里

            喊疼的不是风

            也不是水

            

            煮熟的鸭子

            直扑梦里

 

      这首诗,我读后直觉有种隐隐酸楚,在语言上所呈现的诗意,令人读后久久难忘。那风,那水,那梦显然是一种人生境界的思考,诗里的风在哭,水在叫,但喊疼的不是风,也不是水,多么形象的一种错觉,我似乎听到了风在呐喊,水在低泣。尤其是最后一句,一只煮熟的鸭子直扑梦里,像这种意象化的表现手法,暗示出人的生命的深奥秘密。

合上书,再次用心回味,看到诗集《我把风留在了风中》的封面有这样的一段话:如果风喻指时间,它丈量生命的长度,那么,诗人就是把自己有限的人生放在无限的时空中,以求存在。有限与无限的对峙,要求诗人活出生命的质量。我想这就是诗人和诗的全部。

诗之美,专于意象。那种无语而来,又无语而去之心境,给人以华美含蓄的艺术感受。在这里,感谢作者,让我在一片葱茏的诗歌中,品味着无尽的遐想。我也只能把自己留下,留在风中,留在下一个春天,将我的思想,将我的情感,将我的灵魂,一并留在您的诗集里,以一种坚韧弘毅的姿态去面对一切的磨砺

   2015.5.9

【存谢 <wbr>评诗91】木子叶寒:诗之美,专于意象——读我是圆的《我把风留在了风中》  木子叶寒,本名:林海燕。妈妈、公务员、宁波作协会员、情感专家、世界华语作家联谊会会员。1993年开始发表作品。作品被收入《2012诗歌年选》、《诗文选刊》、《中国当代诗人作品选》。现已出版诗集《无心的错失》、散文集《心若在梦就在》等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