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谢 诗评53】江枫:意在言外 理在像中――读陈丰新作《月圆月缺》

标签:
江枫刘守迅评论我是圆的月圆月缺 |
分类: 金屋留香 |
意在言外 理在像中
――读陈丰新作《月圆月缺》
江枫(福建省著名文艺评论家)
在这个集子里,写得较好,令人读后能留下较深印象的是一些寓理于象的诗。作者似乎是毫不经意地抓住某一“现象”或“意象”,力图从中悟出点什么;我们却能在这三言两语的启迪下,产生各种各样的联想和进入深层的思考,终于也就悟出许多道理来。如《悬索桥》:“最先 / 游向对岸的 / 思索 / 答案是 / 相加的零”。再如《台阶》:“为谁 / 起伏的情绪 / 浪波一样 / 入口是历史 / 出口是未来 / 这是陆地写给天空 / 抑或 / 天空爱恋陆地的情书 / 今天应该有信寄来”。又如《魅力》:“山累了 / 躺下也是 / 一方风景 / 在浩渺的大江之上 / 依然不失一种 / 人的高度”。这些诗,既不像一般的“哲理诗”那样抽象、玄虚;又不是仅仅给浅显的道理简单地披上一件形象的“外衣”。它蕴含着作者对生活颇为深刻的感悟,把“理”非常自然地、贴切地融入“象”中。比如在《悬索桥》中,把“悬索”化成“思索”,而思索的“答案”,又只是“相加的零”(铁索环环相联,确似无数“零”加在一起)。这里,“象”与“理”是如此统一、和谐地融成一体。《魅力》中的“魅力”,是来自“依然不失一种人的高度”,因为它是“山”――尽管已经“累”得“躺下”了。作者寓于“象”中的理,确有一些对生活的发见和评价。
而另外一些诗,作者又是从另一个角度评价生活的。如《落体》:“天破时 / 便便的大腹 / 下跌的 / 加速运动 / 自上而下 / 植根 / 久违的民间 / 哎呀真奇怪 / 怎么没有迎接 / 金碧辉煌的府邸 / 舞宴照样进行”。再如《立交桥》:“通向金山的那座 / 爸爸的背 / 四通八达 / 畅行无阻 / 关系网在上面 / 奔驰”。又如《捷径》:“又一个 / 过量失血的意外 / 坐上施救不及的 / 航班 / 从候诊室大厅 / 直达天庭 / 在短短的60分钟的时间里 / 健壮的信徒 / 了结夙愿”。在这些诗里,作者告诉我们的难道不是大家都非常熟悉、说怪不怪的社会百态?“人一走,茶就凉”,从上面掉下来的“落体”,谁还会去迎接?“奔驰”正是在那纵横交错的“关系网”上风驰电掣,“四通八达”,“畅行无阻”!那个“健壮的信徒”,之所以在“短短的60分钟的时间里了结夙愿”,正因为他“失血过多”(这里的“血”,是指“金钱”?!还是作者另有所指!我想这也许该有因人而异的结果)。诗人厌恶这些现象,但并不诉诸辛辣的讽刺或激烈的抨击,而是冷静地借助诸如“落体”、“立交桥”、“航班”等等物理现象或现代物质文明,巧妙地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评价。
还有另一类短诗,也颇能体现作者的思想和对生活的认识。如《日记》:“人情世态的 / 四合院 / 思想 / 住在里面”。《路》:“路是一根纤细的 / 羊须草 / 长在野兽出没的 / 荒滩险峰”。《棋道》:“一盘棋 / 错了一招 / 便输了一生 // 以退为进 / 让一子 / 又活了一个自己”。《盆栽》:“之所以长得缓慢 / 因为得到主人 / 太多的爱宠”。这些简简单单的三言两语,都耐人寻味,启人深思。最有意思的就是《悟》,只有一句话:“主席,我错了!”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许多中国人应该是记忆犹新。究竟是说的人“悟”出了自己“错”了;还是“悟”出了不管有“错”、没“错”,都得承认自己“错”了,才可以求得平安无事。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说的人依然难逃厄运!诗人在写出这句时,自己又“悟”出了什么?我们读到这句时,又能“悟”到什么?是对历史的反思还是对现实的关照?
陈丰的诗还有一个特点:质朴、自然、清晰、明快;不矫揉造作,不拖泥带水。诗短、句子也短。一些诗人爱玩弄的所谓“深沉”(其实是“晦涩”或故弄玄虚的文字游戏)的毛病是比较少的。别人是否喜欢不得而知,我自己却是爱读这一种诗的。当然,有一些诗又难免失之平淡、浅露,或许也就是这种创作手法带来的缺陷。比如前面提到的《落体》,只写到“怎么没有迎接”就足够了。这样不但诗味更浓,还能留给读者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后面又添上一句,反而索然无味了。再《悼笼鸟》、《山尖极顶》、《弱燕》等等,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方面的缺点。此外,有些语言也还嫌不够准确和精炼。
刘守迅1995年秋于福州小西湖畔。《生活.创造》月刊一九九五年第十一期。
照片来源于cdy909白水 老师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37dfda20100t0md.html 特此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