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明子 点评《【原创】秋语(并附北日老师评)》:
明子,思想者。喜欢读诗,评诗。现居上海市闵行区
在我泥沙隆起的九月
那片金色的果树园
香满枝头
累累的果实
沉甸甸
是我
又一篇喜悦的发言……
菊花红了菊花黄了
又一座雄伟的核电大楼
从庄稼地里
伸出头来
慢慢地
站在历史的高处
惊叹不已
——我是圆的《秋语》
[明子 读诗]:
古人说“诗言志”,在我是圆的诗中,我有些体味。
诗人的《秋语》,说了什么?其实诗人已经明说了。
秋天的果园,是金色的,告诉我是作者丰收的季节。
果实累累,沉甸甸的,这是诗歌的发言。
除了果实,秋天便是黄花。
黄花不一定全是黄色,其实黄花只是指代一个一节。
黄花的品种早就有三千多种了,目前估计更多。
核电站,现代技术和文明的标识。
诗人站在一个现代文化高地上,将它视为一种秋实。
读者为此欣赏,高兴留言。
——明子:读我是圆的《秋语》随想
————————
附北日老师评:
【北日 老师 2013-05-31 22:21 点评】 读诗偶感:圆兄此诗与《第一步——读梵高<</SPAN>第一步>想到中国的城市和农民工》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另一点就是在诗的风格把握上,特别显著的是强烈的对比以及暗喻手法。当刚进入诗歌营造的氛围时,那些句式造成了人们轻松欢快的语境,但在下一段中却出现的“又一座核电大楼”,还描绘它“站在历史的高处”;对比前一段“那片金色的果树园”的所有叙述,显得那么突兀。这样的风格,很容易让人警惕起来,去揣度推断诗人留在诗外的思想或者诗意。这或许就是艺术要留给我们的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什么呢?因人而异。相信学者有学者的思考,民众有民众的解答。或许这就是诗的含蓄。怎样理解,全凭您的经历+学识+爱好,不求统一,动员一至。。。。。。
刚才谷子老师的评点我的《鱼儿俩》说,“鱼之为鱼取其实,鱼之非鱼参其相。鱼之乐,在缸,字之乐在纸外。故,人不如鱼,合天地而生。人附于人或受附于人者,比得过鱼之真吗?政客也罢,门客也好,自演绎了他们的年代,不如缸内鱼,诠释鱼就是鱼。鱼非鱼则文字成,谁也没资格嘲笑鱼,所以历史归真,淡去时间和空间,放进了如此篇幅纸张或网络,笑侃苍生”。我感觉谷子老师的这段言辞,也适合放这里。抄来共赏。希望大家也能从中获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