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神相交,意味深长——读陈丰诗集《月圆月缺》而感
文/木子叶寒
收到中国散文家协会、中国乡土作家协会理事,晋安作协副主席和中国诗歌学会、福建作协会员陈丰寄来的诗集《月圆月缺》,马上就联想到他的网名“我是圆的”。这个网名是否与书名有关,这引起了我很大兴趣。
常言道,月有阴晴圆缺,陈丰老师说自己是圆的,想必他也是一位追求完美的人。为印证自己的这一联想的正确性,我连夜捧读了这本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书,发觉他的诗,如同他追求完美的品性一样,形神相交,意味深长,时常折射出诗人的思想光芒。
所谓“形神相交”,就是要用“形象”使一切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变得可感知。如组诗《门及其它》里的《日记》:
人情世态的
四合院
思想
住在里面
——陈丰《门及其它之日记》
诗为心声,有怎样的生活,自然就会有怎样的思想和诗歌。《日记》这首诗,寥寥几个字便写出了生活的一种形态,在一个小小的四合院里,“思想
/
住在里面”,在读者的面前,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然而,这小小的四合院住些什么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各人的思想,写出了人性的复杂性。
再如《魅力》这首诗。也是形神相交,意味深长。通过对一种生活状态的描写,传达思想,让人沉思,得到启迪。
山累了
躺下也是一方风景
在浩淼的大江之上
依然不失一种
人的高度
——陈丰《魅力》
对于这首《魅力》,中国著名诗歌理论家,时任福建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的刘登翰老师在序中也作出了评述,他说作者不是简单地解释风景,也不仅借山的风景来叙说一个常识般的道理,而是在描述中评价,在评价中有自己的发见。这一有创意的发见,有相当广阔的联想空间,留给读者因人而异的思考和发挥的余地。我认为,作者从现实的手法去写山,却从生活的记忆中山去写了,即便是躺下了,也是一种风景,而实在的生活呢?你便是那座山,尽管生活很苦很难很累,但也要活出精彩,依然是一种人的高度,尤其是未行一句,在理想的高度,在现实的低处,无疑就是一个反比,这山,应是一种生命的山,这高度,应是一种思想的理念,此诗“意象诡异,联想出奇”,不仅是一首哲理深遂的写景诗,也不失为一首真正有“魅力”的诗。
像这样有“魅力”,形神相交,意味深长,令人寻思和回味之诗,在陈丰这本《月圆月缺》中,还真不少。如组诗《红杏出墙》中的这首叫《异地逢别后》的诗也是:
心事
又撞枪了
倒下的却是
我的一往情深
在那眼
迅速掉头的柔波里
浮浮沉沉
爱的化石
——陈丰《红杏出墙之异地逢别后》
他在诗的开头就交待了中心事实,心事,撞出了一往情深的爱情故事,完全沉醉在甜蜜之中,无法自拔,接下来,在那眼神里,又想迅速掉头在眼波的温柔处,几许沉浮,又如化石,这种矛盾心里极为纠结,短短几句,就有那么多的蕴含,这首诗的语言极为凝练而精美,字字句句耐人寻味,结构又相当严谨,可见,意韵极深。
再如《7点》:
7点扶着车把
停在相约处 左等右盼
以最耐心的姿态
大門拧亮
私语的目光
好坏这路不字的诗
这夜,恋人有约
BP机喊过三次
心走了
——陈丰《7点》
《7点》这首诗,同样以写现的方式将事情交待清楚,只不过,读者猜不透,诗中的他用一种最耐心的姿态在等谁?等爱人,还是红杏出墙的恋人?诗歌的第二段,将大门拧亮,却又用一种私语的目光,大概诗中的那个人像是徘徊在十字路口,好坏不定,心情不一,然而,末节的那个BP机,留下了一个想像的空间,任由读者去补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那就是BP机呼喊三次,心就跟着走了,从诗中,读者没有感受到爱情的力量有多大,相反,暗暗透露出对这样一种爱情的讽刺,因为,心走了,人却未必能走,这份爱,尽管热烈,执着,但有难言之隐,似不言而喻。
诗是作者思想的载体,也是生活的再现和反映。如《桥》,作者也是运用形神相交的表现手法,同样使诗具像,变得可感可触:
很早 很早以前
许多没有枝叶的树
横躺在断崖间
激流上
含着笑 甜甜的
把路远远地递过来
铺在我们的脚下
长长的
就如妈妈的爱
路上 我拾到滚烫的岁月
——陈丰《桥》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寄情于物,首尾呼应,作品通过首尾二个部分对“桥”形象的描写刻画,表达对作者对桥般的“母爱”精神的赞美、迷恋和思想情感。
社会需要“母爱”,才能和谐。人民需要关怀,才能爱爱相传,提升社会正能量和城乡居民的幸福感,才能把已经损毁的道德从死亡的底线拉回,实现中国人民的富强梦,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把所有胆敢入侵之敌从南中国海和钓鱼岛彻底赶走。我以为,这是《桥》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存在意义,达到一种咏物抒情的写作效果和目的,入木三分,让人沉醉在诗中,在母爱的怀抱里,相当给力。
关于形神相交,反映生活的,在《月圆月缺》这本书中还有组诗《世界怎么了》,其中一首《活的与死的——记一次葬礼》是这样写的:
灯醒着
仓惶着点缀
从解襟的唇
挤出淤血的
残羽 盖满思想的尘埃
天很近
他却远
灵前 老处女
扳开吊唁的人墙
滂沱情侣肩上
把咽气的爱
一口一口……喂进
心爱人不能嚼动的
苍凉的嘴
“婊子”“淫妇”
道貌岸然的君子、贞妇
如王朝军警 帮派中人
拳脚并发
瞄向那人无声的哀鸣
那人死了
——陈丰《活的与死的——记一次葬礼》
《活的与死的——记一次葬礼》这首诗,视角独特,寓意深刻,读起来回味无穷。诗分四个自然段,最后一段就一句话“那人死了”,读后有种压抑感,诗的开篇,召人的灵魂是醒着,在残羽的尘灰中,似乎感触到灵魂深处的黑暗和沉闷。第二节,诗歌缓缓展开了对人物的象征意识抒写,是对第一节的承接,把活着的人与死了的人之间那种心理刻划,凭借形象化的描写把真实的生活内容反映出来,读到第三段,世间的人情世态,一切都显得淡乎寡味,人生的负重感用一句无声的哀鸣,暴露无缺,凄凉之意藉此弥漫,未句那人死了,是对全诗的一种归结,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无言以感。这是“形神相交”,以及个性化感情带出的“魅力”和作者对社会“弱者”的人文关怀和诗人的思想光芒。我喜欢陈丰的诗。她虽短小,但隽永,并不流于空洞的呐喊,也非是飘浮在字面上的朦胧,更多的是包涵着他对生活的理解、祈求和希翼。
我不敢说陈丰的每首诗都如此优秀,但一首好诗,要做到情、景、事、物、人、意等都要浑然融合,确实是非容易之事,但陈丰老师的诗明显有着独特鲜明的意境,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物,往往都能借助一字或者是一个句子之功力,使全篇皆活,境界由出。我喜欢陈丰的诗。于是,我披衣点灯,寻找笔纸,记录下心里的这份读诗感概和心得,和朋友分享交流,请求批评,一同为诗歌的明天,携手共进,做出我们的努力和贡献。
木子叶寒于2013-4-24初稿2013-4-26一改2013-4-28二改于浙江宁波
木子叶寒,本名:林海燕。妈妈、公务员、情感专家。1993年开始发表作品。作品被收入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等单位出版的《2012诗歌年选》、《诗文选刊》、《中国当代诗人作品选》等书。发表诗歌、发表散文、发表小说,也发表文学评论并获奖。现居浙江宁波。
推荐阅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