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诗9】知恩图报,展现“叶”“根”情
——简读南南千雪《让我把你的手紧握手中》(征求意见稿,敬请南南千雪校正)
文/我是圆的
每天读博,经常会被眼前的美丽所折服。比如这首《让我把你的手紧握手中》,作者是一个叫南南千雪的西安女子。70后。她的本名叫毛晓庆。说实话,在写这篇文章之前,对于她的人和诗,我知之不多。只在一些朋友的博客或网站,见到她爱诗的身影和她的诗。
她的诗,诗风简洁,语言平实;从2011-08-31天津诗社推荐她的10首中,可以看出她平日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充满想象的生活幻影,如这首《今夜,我的王子会不会来》:“趁我的孩子已经熟睡
/ 我悄悄走出家门 / 看看那条小路上 / 有没有白色的马车驶来 / 我已为他剪开了林荫 / 铺好了月光 / 支起了罗帐 /
我想那个日夜赶路的王子 / 在凌晨以前,把他手中的 / 玫瑰,献给我 / 并不让我的孩子看见 // 我这个已有归属的妇人 /
最美妙的,就是我的想像”。再如她的《暗香》:“百合花开,那种低垂着的高贵 / 一直栖息在我心灵的深处 / 像某个伤由来已久
/ 不曾想在这个多雨的午后与我相遇 // 往昔在一片百合花的经络上流淌 / 有一颗朴素的水滴沿着叶瓣无限接近花蕊 / 与我的目光相视
/ 像是有一场宿命将在此交错// 转身离去 / 所有的爱恨连同百合花都将与我陌生 / 在视野拥堵的姹紫嫣红中 /
我需要重新审度那些蓄谋已久的暗香”,还有《读你》等等。但今天读到的这首《让我把你的手紧握手中》,诗风一样,内容却极为写真,不仅写出母女情爱,还完全展现了“知恩图报”中国传统美德。这在道德底线彻底失缺的今天,尤显可贵。
秋变得越来越薄凉的时候
就有一些痛揪住我
那是我体内有妈妈陈年的伤
和新添的痛
——南南千雪《让我把你的手紧握手中》
这是诗的第一段。这里诗人首先从自己对秋凉的感觉,想到母亲身上的旧“伤”和新“痛”。也正是这个旧“伤”和新“痛”,“吊起”读者的好奇,迫使读者自愿把诗读完的猎奇心理,同时也为后面的写作,埋下伏笔,层层深入。
妈妈曾经也孕育过丰饶的秋天
可如今却是枝头一枚多褶的叶子
但也是一枚坚韧的叶子
几经狂风肆虐依然傲立枝头
在萧瑟中目送子女远行
目送秋天老去
不轻易落下一滴浊泪
——南南千雪《让我把你的手紧握手中》
这是诗的第二段,承上节。但这时的“秋”,已不一定是现实意义中的“秋”了。这个“秋”,喻指作者的年龄之秋。所以才有“妈妈曾经也孕育过丰饶的秋天”之说,才有“目送子女远行 / 目送秋天老去 /
不轻易落下一滴浊泪”之说,来深化母爱,让人联想到妈妈,对自己的种种好。
这样,接下来作者再用一段来写我对妈妈的爱,并愿意为妈妈“折寿”,换取妈妈的“年轻”,让妈妈没有疾病和伤痛,就顺理成章,显得自然,贴切。这就是传统文化中的“孝”。是“叶”对“根”情意。
我爱妈妈
一直尊照她的嘱咐
断然掐掉一截截光阴
如果能掐掉她的疾病、伤痛
那于我也是悲喜交加
——南南千雪《让我把你的手紧握手中》
这是诗的第三段,短短六句,写出“叶”对“根”的回报之情之心。
诗的第四段:
生活无论如何努力
总有透心凉的时候
我只能
左手交握右手
右手握紧左手
不知道左手是妈妈的
还是右手是妈妈的
只是迟迟不肯松开
迟暮伤感
——南南千雪《让我把你的手紧握手中》
承前启后,归点诗意。把“叶”对“根”,子对母的回报之情之心,刻画得形象、深刻和感人。尽管写得很伤感,很无奈,但却展现了中国传统的“孝”道和知恩图报的生活理念,因此,使诗具有了诗的教育功能和感化功能。这样的诗,就是美学意义上的诗。
10/29/2011 13:43:37 光复过度房
附:南南千雪《让我把你的手紧握手中》
秋变得越来越薄凉的时候
就有一些痛揪住我
那是我体内有妈妈陈年的伤
和新添的痛
妈妈曾经也孕育过丰饶的秋天
可如今却是枝头一枚多褶的叶子
但也是一枚坚韧的叶子
几经狂风肆虐依然傲立枝头
在萧瑟中目送子女远行
目送秋天老去
不轻易落下一滴浊泪
我爱妈妈
一直尊照她的嘱咐
断然掐掉一截截光阴
如果能掐掉她的疾病、伤痛
那于我也是悲喜交加
生活无论如何努力
总有透心凉的时候
我只能
左手交握右手
右手握紧左手
不知道左手是妈妈的
还是右手是妈妈的
只是迟迟不肯松开
迟暮伤感
诗歌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67c1de0100uhew.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