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谢 诗评16】咏梅前沿播报:将夜晚披挂成“迟到的旅人” ——读我是圆的《我就是晚上》
(2011-10-26 07:50:31)
标签:
咏梅前沿播报评论我是圆的诗歌我就是晚上 |
分类: 金屋留香 |
评论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da5cc70102dujl.html
一直在读诗、品诗、评诗,以极其认真、细心与虔诚的心态,奉诗若宝。也在琢磨:阅读到底该是怎样一种状态呢?
不太主张“探求诗人的内心”,因为感觉这件事不太可为——人与人之间因了生活环境及经历的不同,价值观也不尽一样,而且诗歌创作本身也是从小我到大我的过程,没有普遍意义的作品只能是自我吟哦。所以,想要通过几句节律不甚明显、处处都是隐喻的诗歌,就进了别人的心,恐怕有点自作多情,而且这比登天恐怕也容易不了多少。
至于有人说读诗时“奢望走进作者的心,与之共鸣”,按我理解,大概应该指的就是“以文本说话”——以文字为桥梁,寻求与作者在认知上的理解及情绪上的共鸣,也即:通过解读诗句,无限接近诗人为我们营造的氛围,感受其想为我们呈现的共性化情绪。仅此而已。诗人的才学、经历、生活状况等等,都是成诗的底蕴,犹如电脑的硬件与软件。作为读者,我们只关注诗歌本身给人的感觉,就像客户只关心终端产品的运行结果一样。
品读
《我就是晚上》是圆的自选12首小集中的一首,权且拿它作靶子,看看他是以怎样的方式表达人类共有的情绪,从而让我们产生共鸣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首诗里,“我”是披着“晚上”的外衣,游走于大千世界的。这是一种怎样诡异的状态?而诗人又是如何将这种诡异状态合理化的呢?
先说“物我合一”。我们说,诗歌创作的所有技巧都可以归为“喻”,而“喻”所能达到的极致效果便是“物我合一”——物中有我,我在物里;物有人的灵魂,人借物而存在。圆的很善于运用这样的技巧。在这首诗里,夜晚被拟人,而“我”又被物化。“夜晚”就是“我”,“我就是晚上”。当夜晚开始行走,它就有了灵魂,而那灵魂,正以参与者和旁观者的双重身份审视人类的生存状态。我们读这首诗,会由“我”跳到“夜晚”,再由“夜晚”跳到“我”,如此反复,渴望在“忘我”的境界里寻找自我,厘清一个个似非而是的场景与逻辑关联,这一过程貌似不可为而最终成功为之,诗美便也达到了极致。
再说意象的选择。“旅馆”这一意象,足以让我们我们得到这样一个信息:人生如旅,我们都是匆匆过客。诗里的“旅馆”是人满为患的,而诗人只用“听戏和唱戏的/写诗和读诗的/有家和没家的”,便勾勒出普罗众生相——“全乐其中”,我们可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我们无一不在其中,我们的一生就是从一个旅馆走向另一个旅馆,奔波已是常态。“思想是道野菜/闹声是碗家酿”这句是妙笔,横呈了人类喜欢喧闹与群居,却又要在闲暇之余来点“思想”的双重特点。
最后说说这首诗的“灵魂”。“我”借着“晚上”的身份,说自己是“迟到者”而“被堵/在门外”,“我”就真的恍而置身事外了,就可以观察与评判世事是非了——夜晚如何成了“迟到的旅人”?“我”为何入不了芸芸众生之列?
日月交替,斗转星移。自古以来,人们早就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而,在现代文明笼罩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发生了重大转变,白天与夜晚的界线也就不那么明显了。白天自然仍是人们生活的通常状态,但夜晚常常被人有意无意地忽略,“迟到”一词既生动又准确地表达了这样的状态。这样的夜晚往往成了白天的延续,既可能是辛劳的双倍延伸,又可能是享乐的极度铺展。不是没日没夜地劳作,就是醉生梦死地享乐。有多少人注意到夜晚的来临呢?又有多少人在意夜晚的来临呢?而“我”因迟到而投宿不成,进而被排斥在那些热闹之外,或许是一种无奈与落寞,又或许是一种超然脱俗,这种心态,很微妙,也很客观。
读到这里,我们都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存状态。——这大概也是诗歌的“思想性”所要达到的效果。
感谢圆的为我们呈现这样一个精品,期待他更多佳作。
附:
我就是晚上
天黑了
我找到旅馆
但没住下
旅馆人满为患
听戏和唱戏的
写诗和读诗的
有家和没家的
全乐其中
思想是道野菜
闹声是碗家酿
他们吃酒喝莱的声音
像野草
我是个迟到者
自然被堵
在门外
我就是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