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存谢 诗评14】紫衣:寂寞的呼吸,不寂寞——与边陲钓翁和蓝灯初照等商榷

(2011-10-21 09:35:04)
标签:

紫衣

评论

我是圆的

诗歌

寂寞的呼吸

分类: 金屋留香

【存谢 诗评14】紫衣:寂寞的呼吸,不寂寞——与边陲钓翁和蓝灯初照等商榷
文章来源:
http://blog.sina.com.cn/u/2230363182

 

    一首能让不同读者反复研读,并读出不同结果的诗,一般都是我喜欢的诗。如福建作家我是圆的近作《寂寞的呼吸》,就是这样不寂寞的好诗。

 

想你不说想
只说这下我很忙
忙是一种
最好的托词
 
顺着三环出城
向北是通往山里的路
我一直很向往那里
有助于身心健康的负离子
 
眼前的车子
又开到了那个断崖
下面是乱糟糟的石头
还有让人眼花缭乱的爱情
    ——我是圆的《寂寞的呼吸》

 

    这是首诗以强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炼的手法,给人以无限美好的张力和想象。目前这首诗还在网络上热议。观点主要有二。
    一个是以边陲钓翁(徐允苏)和蓝灯初照等读者为代表的观点认为,《寂寞的呼吸》视角独特,是好一首构思精巧的朦胧诗。说她以一个美的念想(即:“想你我不说想/只说这下我很忙 / 忙是一种/最好的托词”)开头,以乱糟糟的心情(即:“眼前的车子/又开到了那个断崖 / 下面是乱糟糟的石头/还有让人眼花缭乱的爱情”)收场,质问“原本绿树如茵、花草遍地的美丽的山呦,为何就变成了采石场?美好的家园、优美的环境,为何总是受伤!!!(边陲钓翁:读罢此诗,我沉郁无语——读《寂寞的呼吸》)”,因此他们断定这是一首极具忧患意识的“环保”诗。
    博友蓝灯初照,也在她《穿越缝隙的沉思——读<寂寞的呼吸> 》中认为,诗中的“石头”不是天然,是经过开采形成的“乱石”。也正是这些“乱糟糟的石头”,夺去了“负离子”。因此,诗中作者把开采过程中扬起的粉尘等有害“气”体,比喻成眼花缭乱的爱情,提请社会关注自然,爱护地球。认为正是这种“气”体如“第三者”的插足,使得呼吸更加寂寞。“眼花缭乱的爱情”正好与开头“想你我不说想/只说这下我很忙”前后呼应!因此她断言《寂寞的呼吸》是“有个性,有思想,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品之一,是一个穿越缝隙的沉思”!
    另一个观点,是以章威、重庆MY和湖南祁东县聂泓(周建元)为主的读者认为,《寂寞的呼吸》是一首偏重于情感生活的诗。章威在《一刚一柔——读我是圆的、潇潇二首诗有感》中说,“诗的第一句:‘想你不说想’。让人一看心里打起问号,想了为什么又不说想,为什么要把心思隐藏起来”?他认为,接下来的诗,给我们做出了回答:“只说这下我很忙/忙是一种/最好的托词”。因此,他认为洒脱的诗人有“难言之隐”,想“保护”存放在心中已久的那份“爱”。
    重庆诗人MY也认为,诗的最后两句,揭示的就是这样的结局。在“断崖”边,作者或许真的看到“乱糟糟的石头”上“很多情侣坐在那里享受着生活”。触景生情,“‘那乱糟糟的石头’上的景物,扰乱着诗人当时的心情,‘眼花缭乱的爱情’,瞬间涌上心头(章威《一刚一柔——读我是圆的、潇潇二首诗有感》)”。于是诗人借景抒怀,完成了这首,让人思想让人爱的诗。
    我对这首诗的理解观点,基本和章威老师他们一致,我也觉得这是首有关爱情的诗歌。但我不反对边陲钓翁老师和蓝灯初照老师对诗做出比我更宏观,更仔细深入,更加理性的解读哦。试想,如果《寂寞的呼吸》是一首爱情诗多美,一个人心中如果没有真诚的爱,又何谈会负起社会责任。爱,是创造奇迹的力量源泉。读了圆兄很多诗,确实像章威老师所评,他的确有着海洋般宽阔的男人胸怀,如茶似的把记忆沉演在心里。这如他写的:“想你不说想/只说这下我很忙”。读这诗名叫《寂寞的呼吸》,让我想起一句话,有一种想念叫做寂寞。虽然写作不一定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但我这里暂且把圆兄当成是里面的“我”。我在想诗人写这首诗当时的心境一定处在孤独之中,而且去了一个令他触景生情的地方。诗的第二节前两句:“顺着三环出城 / 向北是通往山里的路”。这三环,还有向北的山,应该都曾是诗人和心中记挂的那个人,一起走过的地方。后两句:“我一直很向往那里 / 有助于身心健康的负离子”。山里绿树成荫是天然氧吧,而美好的爱情不也是内心的一座天然氧吧吗,诗人用了隐喻的手法,道出了内心挚热的情感,对这份爱情的向往。诗的第三节是本诗最大的亮点,也是讨论的纠结点,“眼前的车子 / 又开到了那个断崖 / 下面是乱糟糟的石头 / 还有让人眼花缭乱的爱情”。诗里这个“”字,证实了我之前的判断,是正确的:即:“断崖”这地方,诗人曾经和他所记挂之人一起来过。如今这一路的人和事又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追忆,而为了表达此时此刻这乱糟糟的心情,诗人巧用“断崖”这词,来呼应后面“乱糟糟的石头”,再用这“乱糟糟的石头”哄托出“眼花缭乱的爱情”。这种一环紧扣一环的妙思构想及其写作手法,也是我对这首诗最为感叹和佩服的地方。
    理不辩不明,每位读者都有权对所读的作品,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合理解释。这也应了“各花入各眼”的说法。同样的一首诗,在不同的读者心里,理解各不相同。今天我提出我对《寂寞的呼吸》的理解,只想和边陲钓翁老师、蓝灯初照老师,及其他可能还持不同观点的朋友商榷,做进一步交流,取长补短,达到他山之石以攻玉的学习的目的。
    让《寂寞的呼吸》,不寂寞!我期待着,这样对中国诗歌建设有着积极作用的交流讨论;但我同样期待着诗人,写出更多的好诗,让我们读,参与交流、再创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