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品诗】由浅到深,引导读者进入诗歌——读二区县作协青芝行的三首诗
文/我是圆的
2011年4月10日,晋安作协和连江县作协,组织部分会员到福建六大名山之一的青芝百洞山采风,大家在饱餐青芝14个洞天和108个自然美景之后,通过“折腰石”,来到和一般民房一样的民国中央政府主席林森同志的公馆和他的藏骨塔,吊念“不争权揽利、不作威作福、不结党营私”的林森灵骨。回来后,我写了由5首短诗组成的新诗,即《梦落青芝山》,借以抒发忧思哀思,以及对林森同志风骨的念赏!希望天下所有为官者都能为民请命作主,清廉一生,为现实我们福州的科学发展,跨跃发展,留下更加精彩的美丽华章。当然,这样的主题,如果写得不好,很容易落入呆滞或不合时宜的俗套!但从作品和在线读到的三位会员的作品看,我的顾虑显然多余。大家都从不同的角度、思维和经历,分别抒写各自的发现和情思。
如果没有门上
那三个烫金大字
这古朴的青砖小楼
叫人怎能与
红墙碧瓦的寺庙相连
古老的青芝寺,看着
疑惑不解的我说
佛性,原本朴素
——潇潇《青芝寺》
这是我看到,第一个在线发表这次采风内容的诗。诗不长,9行8句,利用全国独一用青砖建成的方型寺院,与大家见惯不惯的红墙寺庙“相连”,发现“古老的青芝寺,看着
/ 疑惑不解的我说 /
佛性,原本朴素”,到此,作品通过“人”“墙”的换位,完成创作,留下“人”与“寺”与“佛”的全新发现与感悟。这样由近而远,由浅到深,引导读者进入诗歌的写作方式和思想模式,是值得推崇推广的。再如:
城墙内 我开出了黄色的花
城墙外 你留下绿色的春草
那磐石般的婚姻和家庭
压下时 我为自己空出了一扇门
我可以看风景 也可以看看你的春天
只要你愿意见证爱情
我就为过往插下一把 不倒的
丰碑 深入你的泥心
——雨花《心中的古城》
这是我在线读到专门为这次采风写作的第二首佳作《连江一日 .
风景篇》中的一首题为《心中的古城》的诗。是我的花姐写的。这诗也不长,和我们的肖副秘书长的《青芝寺》等同,也是9行8句。她的视角与归结,也和肖副秘书长的《青芝寺》不同!尽管用得也是由近而远,由浅到深,引导读者进入诗歌的写作方式,但披得却是“爱”的外衣。尽管这诗也以“墙”为基点,但写得不是“悟”,是由“墙”想到“婚姻”内外的那扇,永远为“你”开启的“门”。并透过这扇“门”,让“我可以看风景
/ 也可以看看你的春天”。
“你”的春天是什么?是婚前,还是婚后,作者没有说,也没必要说。这是诗歌为读者打开的再创之“门”。
“把不倒的丰碑 /
深入你的泥心”。“你”真幸福。在羡慕“你”被百般恩宠的幸福之时,我忽然发现,我上当了!对诗的理解,好像出现了偏差!这首好像不是纯粹的爱情诗,是一首揭示人性之诗。所谓的“爱”,只是作者用来做幌子,旨在揭示人的第二重性格。这是“诗宜曲”的活用版?!
好诗就是这样,总让人感觉意外的同时,由近而远,由浅而深,引导读者进入诗歌,在充分享受诗美的时候,又能结合自身的经历、修为以及所处的年代,进行填充再创。“老”作家苏静的《寂寥青芝山(组诗)》也是这样由近而远,由浅到深,引导读者进入诗歌内部的好诗。这组诗全诗4首,在接说这组好诗其它看点前,我想先请大家和我一同,完整地欣赏一遍,苏静老师的《寂寥青芝山(组诗)》:
1<青芝寺>
一棵草是一座山的名字
一座山是一座寺的名字
山与草共眠
寺与山连襟
春日的阳光
在我的头顶舞蹈
一丛青菜站立于莲花座上
一朵含笑花朝我嫣然一笑
令人心旌摇荡
我在世俗与红尘间徘徊了一天
寺院如初春的嫩竹
也在拔节
可我依然看不到灵魂的高度
青芝山在我的眼里变得不再坚挺
它矮小了许多
佛光正在暗淡
一如我迷失的诗性
2< 啸余庐>
俯身过了折腰石
我觉得自己清高了很多
步入虚设的那扇门
宾虹的题刻甚是抢眼
先生的字仍旧躲在背后
一阵犬声出来迎接
我只得小心翼翼地入内
公馆的门紧锁着
游人的足印也早已锈迹斑斑
一棵树的躯干盘绕了一节又一节
一如世人弯曲的思想
松风阵阵
诉说一个季节的寂寞
只有庐前的三月桃花
历经风霜不失风雅
依然笑着春风
3< 蝙蝠洞>
拜访你
宜在炎夏
今年我来得早了一些
洞前的那一潭湖水
依旧漾着清波
长满苔藓的题字清瘦了
你的洞里怎么不见了那黑衣游侠
我静下脚步
仍然听不见叮咚的泉音
进入你的体内
我感到了冬日的寒意
穿过你的胸腔
我早已千疮百孔
伤痕累累
4
<藏骨塔>
静静地矗立鳌湖旁
方形的塔身
正如你正直的思想
七星岩仰视着你
你俯视七星岩
看到了七星岩
就象看见了家乡
无数次瞻仰着你的空冢
我的虔诚痴心不改
无论塔前初绽的白色小花
还是清明节里后人供献的鲜花
表达着同一种情怀
没有你的躯体
你的魂魄犹在
唯有思想
方能与青芝山偕老
才能如孟溪水长流
“一棵草是一座山的名字
/ 一座山是一座寺的名字 / 山与草共眠 /
寺与山连襟......(《寂寥青芝山<青芝寺>》)”把读者轻易引领入寺,之后写寺:“寺院如初春的嫩竹
/ 也在拔节 /
可我依然看不到灵魂的高度......(《寂寥青芝山<青芝寺>》)”,“借”寺写感,以求情景相融。这是这组诗的看点之二。
这组诗的看点三是虚实相交,物我一体,深化诗情。“俯身过了折腰石
/ 我觉得自己清高了很多.......(《寂寥青芝山<
啸余庐>》)”、“拜访你 / 宜在炎夏 / 今年我来得早了一些 // 洞前的那一潭湖水 / 依旧漾着清波
/ .......(《寂寥青芝山< 蝙蝠洞>》)”,以及(《寂寥青芝山
<藏骨塔>》)、(《寂寥青芝山<青芝寺>》等诗,都具备了这一看点。
这组诗的看点四如第二首《寂寥青芝山<
啸余庐>》的开头,“俯身过了折腰石 /
我觉得自己清高了很多”,较好也运用逆向思维和对比,压抑诗情,即通过行为上的折腰(低)和性格上的清高(高)做比,给人意料之外的惊喜和感受。
这组诗的看点五诗随步移,层层深入,让我们在领略青芝百洞山的美丽景色的同时,领略青芝百洞山的文化内涵和诗人,高贵的才情。
当然,《寂寥青芝山》这组诗,除上述的五个看点外,也有可商可榷之处。例如诗的个别地方似有散文化之嫌。
关于诗歌散文化的讨论由来已久,网上也有好多这方面的讨论和文章。在此我就不多说。但我还是希望作者在吸收散文形散的基础上,牢牢抓住散文艺术“神”不散这个法宝,对一些疑似“散文”处,作些删改。去粗取精,留下能够深化主题,说明主题,拓宽主题的诗句,把诗写得更加空灵和耐读。当然,限于水平和我读诗不透的毛病,我相信,我说得这一些,不一定对,这里恳请读者作者,参加讨论,同时予以指正和包容。圆谢。
其实,诗经常不宜写得过实,要相信读者,经常会把该有的遗漏补上,这是忠言,也是本文的题外和题内话。
我期待着这三首以外的采风好诗,尽快出炉!为这次出行添光加彩。圆的在此拭目以待,朋友们的好诗。
4/21/2011 20:38:12 初稿
4/21/2011 23:27:05 二稿
4/22/2011 9:08:43 三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