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品诗2】“曲”里藏“经”——读陈柳傅的新著《经书的一页》
文/我是圆的
从名字上看,取名《经书的一页》,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不像诗集!这可与我认识的作者,有很大的出入。作者陈柳傅,本名叫陈祥荣。是省作协会员。此前已成功出版过诗集《废弃的车站》、《太阳之印》、《茶室》和散文集《七棵白玉兰树上的鸟窝》等书。
带着疑问,我开始翻读这本叫《经书的一页》的书。这本书,按年份或文体分为三卷,收录作者2009-2010年间写作的诗歌91首和6篇论诗文章。
湿柴烧起的火,黑烟笼罩
我等着
慢慢地耗着光阴的一锅水
在上古村等着喝茶
变成了一场最美的梦
是后来那么漫不经心的喝茶
这是这本书展现给我的第一首诗,叫《上古村的茶》。这首诗,作者没有直接为我解开谜团,但却让我在“黑烟笼罩”的环境中喝茶,品尝他那惜墨如金,心怀若谷,与世不争的生活态度与写作理念。这是这本书的主基调,同时也是虚实相间,物我相融,形神兼备,干净利索的诗风的再次展现。
我没有去过上古村,也不知道上古村位居何处,是一个怎样地方,但作者在他的诗中,却用“一锅水”的“光阴”,让我和他同品“漫不经心”的“茶”。这“茶”是一种怎样的茶?作者没有说,我也不知各位读者怎样看待诗中这茶!但我坚信,这“茶”决非是杯中之茶那么直观和简单。这是作者借茶说事,但说的什么事,作者不说,我也不敢妄加猜测。我认为,这是作者留给我们,因人而异的再创时空和思考。
好诗常常就是这样暗藏玄机,让人把玩,参予创作的同时,充满暗示,让人拍案叫绝,不得钦佩作者匠心独具的巧思:
带路过的人
走出上古村
我却留下。松脂和火照亮的医书
一读再读
看到未来的自己
是从古医书上抄来的
一贴古方
该看病的是我
与来世愈来愈近
——(《读医书》)
这是《经书的一页》上的第二首诗。这首诗,作者同样给我们留下“看病”的谜团。让我们去猜去想,去和作者一同完成,作者在松火下未尽的作品创作。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言尽意未尽的创作手法,在《经书的一页》中运用。
运用这种手法创造出来的好诗,在《经书的一页》中还有:“有鸟啾一声/地藏寺/空了(《地藏寺》),“吸着烟,天就雾了/我不再出门,喝茶(《在异乡之18》)”,“我在苏州还没有房子/住在“苏州”这两个字里(《苏州散记之1》,”,“你看见的清晰无不与你隔断/你摸一摸,任何地方都存在玻璃(《苏州散记之21》”,“台阶并不是叫人爬高/走向上的时候/我经常的感觉/台阶向下/去了更低的地方//那些向下的台阶/留着往事的痕迹/在往事中/上古村留在我身上(《台阶》)”等等......在书中,比比皆是,这里我就不多列举了。
诗贵“曲”。这“曲”字,在我的字典里,应该就是含蓄,是创新,是言人所未言,给人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前面所列的那些诗歌外,我以为在《经书的一页》这本书中,至少还有“阳光落在白白的土墙上/有阳光的地方惨白/没有阳光的地方浅白//空白的上午/阳光在墙壁上走着走着/去了明天/我还留在上古村(《阳光落在白白的土墙上》)”,“上古村没有玻璃/离开上古村发现/上古村本身就是玻璃,走过去/回头,像流水永远流不回/我却看见自己还在那里(《玻璃》)”,“山上孤树无人知晓地老了/谁会关心野草茂盛//我的脚带我来到一座墓前/这里已有主人/我也要回家了(《墓前》)”等等,这些诗的结尾都像小说,无不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收获。这样的诗,常读常新,常常给人豁然开朗的读诗礼遇。这是小说写作技巧与诗歌创作手法的成功对接与应用。同时也为我们今后的诗歌活动,提供一种可贵的创作蓝本。我认为,这是对当前中国诗歌自救活动中,无疑是个贡献!值得大家称道、推广与仿效。
诗是对生活的干预,是提醒,也是再现。这也是诗歌自身存在的意义和生命之所在。
这棵树快了
已经枯燥,已经焦黑
来到世上这么久
怎么也不喊一声
山中一片寂静
——《一树的忍》
这诗,以树写人,写已,也写出中国民众的曾经,以及有汉字来,最可怕的国民心态。读到这里,我似乎发现这本“经”书的玄机。所谓“经”,《说文》说:经,织也。从丝为经,衡丝为纬,凡织,经静而纬动。但书名里的“经”,是指人们常行的义理、准则和法制。是一种无欲无求,顺其自然的存生法则。
我俯身在台阶上
太阳晒着我的后背
我也是经书发黑泛黄的一页
一起晒在
寺院一层一层的台阶上
——《经书一页》
在这首《经书一页》的诗里,作者通过面向土地,背朝天的“耕作”场景,表明心态生态,同时也在向人们揭示天命难违的科学道理。这对一切向钱看,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追求利益最大化私有化的今天,不能不说没有现实的提醒意义。否则,海啸、地震、泥石流、核辐射就会像魔鬼一样,频繁出现,和我们相伴一生。这是诗的社会功能,也是其诗歌存在的意义和生命之所在。让人百看不厌,爱不释手。
简单地说,《经书的一页》除上所述,这本集给我的喜欢还有:从长度上说,诗短但意不短,大胆地抓住某个瞬间,或是某段精彩的片刻,加以刻画反映,迅速占领人心。这是一。二是喜欢诗中的宁静,不张扬,不浮燥,闹静相宜的作诗品格。三是喜欢他的曲直有道,委婉空灵,以及小说似的诗锋突变等手法和洗练洒脱的文字驾驭能力,及其所产生的艺术功效。
3/20/2011 9:17:15 光复过度房初稿
3/20/2011 17:38:28 二稿
3/22/2011 20:56:30 定稿
3/23/2011 8:44:32 根据书作者意见,再修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