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中国我们习惯了听父母的意见,习惯了看父母、老师脸色行事的方式,而如今当自己成为妈妈的时候,让孩子听话成为一种习惯。一种长期形成的习惯,改起来是相当难的。
不能说我们不懂得尊重,我们中的很多妈妈已经意识到了尊重的重要,但如同影子般的行为习惯令人深感汗颜。最近发生的几件事,使自己开始思考,尊重孩子应该从头学起,从点滴做起:
我们带着菲回姥姥家,很明显两位老人很是开心,我们开始谈论孩子上幼儿园的种种表现,当着孩子的面,并且为孩子已经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全家人都很是开心。随后我谈到孩子在幼儿园里学会了很多儿歌,每天都又唱又跳的。“是吗菲菲,都学什么了,快给姥姥表演表演。”姥爷也在一旁鼓励着。作为爸妈的我们想来也很希望小菲能在姥姥姥爷面前表演一翻,获得夸奖,但很显然小菲不愿意。菲爸催促着菲赶紧表演,我呢也禁不住让小菲表演吹泡泡的儿歌。
一翻鼓励,一翻催促,小人儿不为之所动,就是不肯表演。为娘的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孩子在这样的场合下不愿意表演,我们应该尊重孩子。也许我在此事上犯了两个错误:
1.
在孩子面前大谈特谈幼儿园的种种行为,小菲愿意么?
2.
说是鼓励,实在强迫孩子去表演学习成果,这是尊重么?
我忙补充说,小菲不想表演就算了,咱们别强迫,她喜欢的时候再说吧。但实际上在当时状态下,小人儿肯定是不开心的。
最近孩子进入了对任何事物都很感兴趣的阶段,包括树叶,树枝,小石子,想来很多妈妈都经历过,那种孩子对自然界万物的痴迷,既让人开心又让人迷茫,小人儿在外面玩儿总要捡回一些在大人眼里是破烂垃圾的东西,小石子,树杈,落叶,你觉得是垃圾,小人儿觉得是宝贝。那日菲捡了很多树叶都要求我给她拿上,菲爸有些不愿意这都什么呀,拿它做什么,我看小人儿喜欢答应她可以装在包里带回来。昨日小人捡了两个树杈,菲爸让她扔了小人不肯,我说“带着吧,孩子喜欢。”下车后,小人儿没提树杈的事,可是你别以为小人不记得,我们娘儿俩先下车,菲爸找地方停车,菲赶紧着急得跟我说,妈妈我的小棍呢(指那树杈,我以为小人儿都忘光光了呢)马上给菲爸打电话让他拿上别给扔了,菲爸在电话里还说,你让她捡点别的不就成了。小菲又捡了好多,可是不能都带回奶奶家呀,我们跟菲商量着就只能带两个回去。菲在我们的引导下还是要了之前捡的两根大树杈。
我知道有很多妈妈是不允许让孩子把那些东西往家带的,但是我觉得只要是孩子喜欢的,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尊重一下孩子的意见呢。
在中国,很多家庭都不希望孩子在别人家吃东西,认为是没出气的表现,觉得脸上无光,但是小孩子只是想吃,没有其他,我所看到有很多孩子,如果妈妈不点头答应是不肯拿的,其实很想吃。我们经常去邻居家玩儿,因为比较熟,邻居都喜欢给孩子吃点零食,我家菲很喜欢吃东西,所以我和菲爸很担心对孩子身体不好。每次去邻居漂家玩儿,小菲也是要吃东西,很是担心。那天漂姥姥过生日,买了蛋糕,要让小菲吃,我阻止孩子不让她吃,说实话还有些威胁的味道。小菲说:“姥姥我不要,我不敢。”我当时突然意识到,孩子其实很想吃,只是因为我们每次都不让她吃东西,才会这样的,我就在想是不是这样处理,也有些不尊重孩子呢。几次拿吃的没有让她吃,是不是可以跟菲商量以后可以拿回来先不吃呢。
有时候,小菲很想自己用钥匙开门,虽然会比较耽误时间,通常也打不开,只是捅呀捅的,我们有时就不耐烦了,要帮助她,或者为了早点进门菲爸干脆抢过孩子手里的钥匙。其实孩子在探索,我们应该给她一些这样的机会。
俯下身与孩子平视,进行交淡,很细微简单的动作,却很难做到,在中国有几个父母可以成为自身的行为习惯,我们只希望孩子听我们的话,却不能传达给孩子一个讯息我们是平等的,我们彼此应该尊重,我们不能够命令孩子,呵斥孩子,应该跟孩子进行平等的交谈和对话,这才应该是尊重的开始。
有时小菲出现了不尊重父亲的行为,抓爸爸打爸爸,这时我们应该严肃制止,但是菲爸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相当随性,高兴了两人疯到一起,不高兴了扬言打孩子的屁股,教育是潜移默化,应该让孩子不仅接受言传,身教更显重要。彼此的尊重,才是真正的尊重,而不是单方面的要求孩子尊重你,对于孩子来讲懂得尊重他人,也一定受人尊重。
其实很多细节,我们做得还很不够,学会尊重孩子并非易事,但是如果爸妈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尊重他人的人,那么请从生活小事做起,给孩子以尊重,比教授他尊重更有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