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朋友不知怎么跳槽去了麦考林,上次北京见面的时候她就跟我聊了这个东西。说等他们家的出来一定给我尝尝,让我写写感受。我当时以为是开玩笑的~直到我收到了快递之后我才知道她是认真的。义务帮她一个小广告~我说说服用口感上的赶脚吧。
这一盒子是10瓶,每瓶30ml,一共10天的量。说明书上说的是可以直接饮用也可以稀释后饮用。我当时图省事,直接来了一口!我发现我错了,我不应该相信说明书的!直接饮用的口感偏酸,有点上头,好像嘴里挤了一大口柠檬汁,睁不开眼。后来我稀释之后口感变得酸酸甜甜的比较好喝,有点饮料的赶脚了。
理论上这种东西发酵之后通常口感都是酸酸的,产品也用了不少低聚果糖来调节甜度与口感。我十分庆幸是这个产品没有使用蔗糖或者高果糖浆之类的来调节口感,而是选择了可以被认为是益生元的低聚果糖。从理论上说,益生元并不是一种食物,而是一类具有类似功效的总称,要获得益生元的称号要有几个基本要求
1,可以完整的到达肠道,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
2,能被有益菌利用,不得被有害菌利用
3,被有益菌利用之后,产生对人体有益的作用。
目前具备这几个基本要求的成分有:菊糖,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从理论上说,曾经人们吃下活性益生菌,期望增加益生菌数量来压制坏细菌。那么益生元的概念则是给益生菌良好的后勤补给,然后让益生菌有力气,有能力去打败坏细菌。所以她送我品尝的这个东西里面有低聚果糖还是有点意思的。
说起这个酵素,我自己本身对酵素的认知并不多,仅仅归类在胶原蛋白那个等级的补剂上。就是不提倡也不反对。从你自己经济实力出发,选择吃还是不吃。不过,每次我想到发酵类生产的食物,我都会想起《舌尖上中国》中对于发酵过程的描述:“聪明的中国人对这些微小生物的运用得心应手。事实上,这种转化的智慧在更为久远的年代里,就已经熠熠生辉了。用稻米酿出的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酒,应该是人们利用微生物的最早的案例了。立冬的清晨,绍兴的天空开始下起小雨。这对酿酒师傅们来说,是个好征兆。酵母菌喜欢江南冬季这种绵长而又不剧烈的冷。”
另外,可能有很多的人喜欢自己在家DIY一些酵素来喝。不得不说,这个自制酵素反而更不靠谱。微生物发酵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过程,发酵的走势,酵母菌,乳酸菌的优势都可能受到影响,甚至也可能在发酵过程中出现坏微生物大量繁殖的现象。所以我在网上看有时候有人说自制的酵素可能带一点点酒味,那可能是酵母菌的功劳。而酸酸的口感更可能是来自于乳酸菌了(在家自己做过酸奶的人,不加糖试一试?)而发酵之前还要加入不少的蔗糖来实现甜味。再一次让我想起了《舌尖上中国2》中的四川泡菜(当然,四川泡菜用的是盐)。所以呢,因为可能会被有害菌污染发酵过程,所以,在没有足够的卫生条件,发酵工艺的配合下,这个自制酵素还是慎重一点好。我记得我曾经见过有喝自制葡萄酒中毒的新闻(因为发酵过程中产生了过量的甲醇)
最后呢,本着打广告的原则(你们就当认真的看了一次广告!),说一说朋友送我的这个酵素吧。第一个亮点是低聚果糖,第二个是运用乳酸菌来发酵,发酵过程中并没有加入水来稀释原料。第三个呢,她跟我说,这个上面麦考林还是下了很大功夫的,运用了140多种蔬果原料来进行古法发酵540天(当时我心里的OS是,该不是就是在那晒,晒足540天,晒出美味晒出鲜吧?美女,你看到别生气,我就是开个玩笑!!)
后一篇:日常保养品 保湿乱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