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和心理治疗的异同,一个心理咨询师爸爸的感悟——兼谈亲子教育图书市场现状
(2013-05-05 15:40:00)
标签:
健康华德福教育蒙台梭利早教 |
我以前是学心理学的,厚厚的一本《发展心理学》教材是必读科目之一,自诩对儿童心理学还是有些了解的。特别是后来考了心理咨询师、系统学习了叙事疗法、做了本《心理画》的书,又接受了140多小时为期半年的精神分析训练,想想对付一个小孩子应该是没问题的了。可是,当我真成为一个父亲,当我抱着我刚出生的妞妞的那一刻,我之前所学的所有理论都废了——这!这小东西!咋办呀?
她哭了!饿了!吃完了要拍嗝,不然会吐奶!
吃多了胀气,肚痛!因为胀气,脸憋得通红!不吃又饿!
到了一岁还不长头发!
要学翻身!要学爬、学走路!
穿多大的尿布?晚上是尿布还是尿裤?
未满月的婴儿就能书了你信吗?
什么时候能看绘本了?
要不要参加早教?哪个早教好?要不要在家里早教?会不会拔苗助长?
智商!情商!社交商!XX商……怎么办?
爷爷奶奶带孩子会不会溺爱?
1岁怎么养?1岁半了如何立规矩?
——最关键的是,她!她多可爱啊!看到她就想抱她,抱着她就想亲她!亲多了还怕把她亲成腮腺炎!
对于刚出生的宝宝,家长们一般会买《斯波克育儿经(全新第八版)》《育儿百科:当代育儿读物第一品牌(精)》《和宝宝一起做的游戏大全(0~3岁)》等书。
除开育儿类,教育类图书大致分成两种,一种是给孩子看的,一种是给成人看的,后者又大致分成给家长看的和给老师看的。
给孩子看的,在此不多说。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孩子从一出生就是可以看“书”的,婴儿一出生就对某些图片特别敏感和喜欢,我家妞妞出生一个月就开始看《真果果视觉经典挂图系列》,她仰卧躺在床上,我们把书举在半空,妞妞边看边蹬脚边乐,一张图有时要看上近十分钟。
早期教育类,一个是从2003年就产生巨大影响的蒙台梭利教育法,相关图书有《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家庭教育全书》;畅销书《捕捉儿童敏感期(全新增订第二版)》就是运用了蒙台梭利的敏感期概念。
一个是近些年影响力越来越大的华德福教育法,主要图书有《请让我慢慢长大(了解华德福教育的基础必读书)》《故事知道怎么办:如何让孩子有令人惊喜的改变》,国内教育专家小巫的畅销书《小巫教你讲故事》也是借鉴了华德福的理念。
再一个是关于潜能开发的,这些书都是基于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新视野:哈佛大学教育学家,心理学...》。这方面,金色摇篮早教机构(幼儿园)的《同步成长全书(0-3岁)三岁前儿童发展家庭实...》有一定影响力,金宝贝早教机构的《规矩和爱——中国父母必读书》销得也不错,其他还有《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实用手册》是基于感觉统合理论的,也不错。还有一本《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也不错。
家庭教育(亲子沟通)方面,现在最有影响力的是P.E.T父母效能训练(亲职教育)。
这个训练是由托马斯•戈登博士在1962年提出来,他是美国执业心理学家,师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同时父母效能训练也受到一些精神分析学家阿德勒的影响。相关图书有《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
基于父母效能训练,有几本特别畅销的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两本和另一本《正面管教》,已经被评为亲子沟通类的必读书籍。
值得注意的是,蒙台梭利、华德福和P.E.T父母效能训练背后都有正式的认证培训和推广机构。蒙台梭利、华德福主要对幼儿园教育产生影响,一方面有专门的蒙氏幼儿园和华德福幼儿园,同时几乎所有幼儿园都声称自己有蒙氏教室。相对而言P.E.T对家庭教育影响力更大一些。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早期教育而言,家长最关注的是“我自己的孩子”所处年龄段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我自己的孩子”在他所处年龄段应该有的各项发展是什么?——换句话说,分龄教育。
在这个问题上,已出版的比较好的有《从出生到3岁:婴幼儿能力发展与早期教育权威指南》,《你的N岁孩子系列》和台湾出版的《0岁宝宝成长心事》。
《从出生到3岁》这本写得比较专业,一般家长读起来有些费力。
《你的N岁孩子系列》是分龄出版,每岁一本,但写得太简单了,内容非常单薄。
《0岁宝宝成长心事》写得最好,但由于版权问题比较复杂,至今未在大陆出版,同时只有0岁这一本,后面的也没有。
因此,在分龄教育这一块国内出版领域还是有巨大的空缺。
12年6月,妞妞半岁的时候,我从北京回到家乡武汉工作。一回武汉我就加入了一个刚刚成立的武昌爸妈学习小组。这个小组是由汉口妈妈学习小组的创始人依依妈协助成立的,汉口小组已经活动半年多,影响力很大。在和其他几位家长的互动中,我发现,教育和心理治疗其实区别非常大。
教育是介入式的,是在事前的引导和预防;心理治疗是扶助式的,是事后的弥补。
心理治疗的理念是:助人自助,是在来访者自愿求助的情况下提供帮助,目标是使来访者活更加健康快乐。教育却更加主动,是主动引导式的,是把一个无知无识的婴儿,培养成一个完整、健康、有理性、有教养、有能力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其实是从动物到人的过程,没有教育,婴儿就会变成狼孩、猴孩……
因此,教育类图书,一般还是以教育理念为主导,心理治疗作为补充,这一点从图书市场的畅销图书就可以看出来,比如最畅销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受弗洛姆影响比较大,但图书里几乎没有任何心理治疗的内容;P.E.T父母效能训练、《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受到一些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的影响,但核心是沟通而不是治疗;比较有名的教育图书作家小巫,她的《和孩子划清界限:成功训育儿童自律的法宝》,主要受到通俗心理学《少有人走的路》和一些创伤理论的影响,但小巫近几年主要还是受华德福和父母效能训练影响更多一些。
因此可以说,心理治疗对于教育的影响是以一种十分间接的方式发生的,但还是大有可为。一方面在亲子沟通问题上,教育主要就是吸收心理治疗的思想,后现代叙事疗法,TA沟通分析技术都可以充分运用;另一方面在情绪问题,特别是家长的情绪问题——很多家长甚至是学了不少家庭教育方法的家长,在育儿时都会遇到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问题——情绪相关的治疗、创伤理论都能得到充分的运用,《和孩子划清界限》《中毒的父母》两本书都和创伤有关。
学龄儿童教育我接触不多,但根据已有的信息,学习问题还是被放在核心的位置,特别是到了中学阶段(因为小升初中不用考试),围绕学习问题,网瘾问题和青春期的问题也是中国家长特别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