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世界上有绝对的真实么?——电影《罗生门》心理解析

(2011-06-01 16:50:33)
标签:

转载

撰文:心理咨询师  叶艳

 

http://s10/bmiddle/635cbf78ta25e44f361f9&690

 

同一个事件,不同的人对故事有着不同版本的讲述。孰真孰假,似乎无法依靠每个人的一面之词定论。没有真实,没有真相,那我们还能相信什么?透过那一层层浮华虚妄的表象,真实地存在着的是什么。

 

影片《罗生门》描述一桩谋杀案,四个人强盗多襄丸、武士、武士之妻、樵夫的不同故事版本,向我们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每个人所讲述的故事背后,他们的动机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人物背景、目标、情节、故事主题”这样一个架构,用心理学的方式一一解析。

 

影片第一个出场的人物:强盗多襄丸。

 

人物背景:京城远近闻名的大盗。大盗,会让我们联想到:“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强悍、勇猛、爽直、行事光明磊落,侠义……

目标:侠义、勇猛。

故事情节:女子是刚烈型女子,让“我”钦佩爱慕,所以才去抢夺。武士,也是勇猛之人,能和“我”斗上二十多个回合的,没有几个人,武士是其中一个。20多个回合后,才终于把武士打败杀死。

即使是不同的故事,仔细去看,它都在体现一个目标。在影片开头,衙役说在河边看见多襄丸躺在地上打滚,是被马给摔下来。多襄丸立即冲其吐口水,怒斥说自己是因为喝了水,肚子疼才打滚,自己响当当的一个大盗,怎么可能被马给摔下来。

故事主题:响当当的大盗版。

 

武士之妻:

 

人物背景:日本武士时代的女子。作为武士的妻子,结合影片的时代背景,女子出门要戴头巾,把脸遮掩起来,以防被其他男子看到。这是一个女人的贞洁高于性命的时代。

目标:忠贞与贞洁。

故事情节:看着被捆的丈夫,很心痛,但是自己很柔弱,什么也做不了。强盗走后,拿着短刀,把被捆绑的丈夫解救出来。并把短刀交给丈夫,要丈夫杀了自己,因为自己被玷污。但是丈夫只是充满鄙夷地看着她(暗指丈夫不顾夫妻情义),受不住,晕厥过去。后来,自己走到河边,尝试用多种办法自杀,都没能死掉。

故事主题:贞洁烈女版。

 

武士:

 

人物背景:日本的武士精神——士可杀不可辱,名节重于生命。

目标:武士节气。

故事情节:妻子水性杨花,不守妇道,多襄丸几句甜言蜜语就让妻子改了主意,要随其走。暗指作为丈夫的武士,自己并没有受辱,一切都是源于妻子自己水性杨花。也将作为丈夫的自己不能保护妻子——这样一件耻辱的事情责任推拖开。妻子的不贞洁、绝情,让其伤心欲绝,最后拔刀自尽。

武士的故事版本不会讲述与强盗的决斗,战败被杀是一件丢脸、耻辱的事情,为此,武士选择自己的故事主题为:为情自杀的武士版。

 

樵夫:

 

人物背景:旁观者,生活拮据、贫困,私藏命案现场遗落的短刀。

目标:隐去短刀。

樵夫的故事版本可以说最接近真实故事。樵夫没有参与故事,其背景只是一个旁观者。然而,旁观者就一定清么?影片透过樵夫由于心生贪念,私藏起遗落在命案现场的短刀这件事,告诉我们,旁观者也未必清。他的故事自然而然,从头到尾就掩去了短刀。

樵夫的故事主题为“没有短刀的命案”。

 

由于人物的背景不同,心理需求不同,为满足、符合他们内心的需要或条件,他们必然会去寻找、编造与之相关故事情节来达成他们的目的。在生活中,当我们与他人交往时,总是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事情在细节处作不同程度地做一些加减乘除。工作出现失误时,争取权益时,甚至于只是平平常常的聊天,我们也会有倾向性地美化自己,为自己获得一些满足而对讲述作加减乘除。同一个故事,我们从不同的人那里听说,总是会有不同程度的出入。

 

那么,如果不涉及自身利益,是否我们就能听到真实的故事?即所谓“旁观者清”?我们由于不同的生命经验,对一件事情的敏感点、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比如婆媳间的纷争,受过媳妇气的年长者,就会对故事中媳妇的不是比较敏感。夫妻感情不和的人,往往也会更多看到别人家庭的不和。饱受生活不公的人,他会更多关注生活中不公平事件,并且无比敏感。这是由于我们常常将我们内在的情感、态度投射到别人身上。因此,旁观者也不可能清。我们看到的真实只是来自于我们内心的对事件的再加工和投射。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对谁错呢?谁讲的故事是真实的?都没有错,他们讲的真实的,因为他们的故事,来自于他们内心的社会现实、来自于他们内心的情感需要。当怀着一些情感需要、带着自己生命的经验去感受一件事情时,这件事情就已经变了其本来面目。

 

一个从来没有见过火车,不知道火车是什么样子的孩子。即使进了火车站,望着满眼的火车,这个孩子仍会是四处张望,问:“火车在哪儿?火车在哪儿?”我们对于没有相关经验的事物,往往是“相见不相识”。所以,我们知觉到的现实,和我们的生命经验息息相关。我们能看到真实的世界么?换句话问,我们能看到绝对的真实么?同样一杯茶,有人喝了觉得淡,有人觉得浓,有人觉得热,有人觉得凉。同样的东西,不同的人感受到的却仍然是不同的感觉。这是因为我们有着不同的生命经验和需求。

 

这个世界,真实的是什么?讲述故事的人的背后,他的情感需要。这样的故事背后,他想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听故事,不再只是听内容,而是去听故事背后所表达的情感、表达的需要。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了解这个人。只此一点,就够了。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