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B37、沙参,荠苨

(2017-04-11 14:42:53)
标签:

转载

分类: 精彩转帖
原文地址:B37、沙参,荠苨作者:高桥顺子

 

《增补本草纲目博物图鉴》(37)


1217  沙参
      原文
          沙参:时珍曰:“释名:白参,知母,羊乳,羊婆奶,铃儿草,虎须,苦心。沙参白色,宜于沙地,故名。其根多白汁,俚人呼为羊婆奶,《别录》‘有名未用’羊乳,即此也。此物无心味淡,而《别录》一名‘苦心’,又与‘知母’同名,不知所谓也。铃儿草,象花形也。”“沙参处处山原有之,二月生苗,叶如初生小葵叶,而团扁不光。八九月抽茎,高一二尺。茎上之叶,则尖长如枸杞叶,而小有细齿。秋月叶间开小紫花,长二三分,状如铃铎,五出,白蕊,亦有白花者。并结实,大如冬青实,中有细子。霜后苗枯。其根生沙地者长尺余,大一虎口,黄土者则短而小。根茎皆有白汁。八九月采者,白而实;春月采者,微黄而虚。小人亦往往絷蒸压实以乱人参,但体轻松,味淡而短耳。”
          沙参根:时珍曰:“清肺火,治久咳肺痿。”“人参甘苦温,其体重实,专补脾胃元气,因而益肺与肾,故内伤元气者宜之。沙参甘淡而寒,其体轻虚,专补肺气,因而益脾与肾,故金能受火克者宜之。一补阳而生阴,一补阴而制阳,不可不辨之也。”
      考辨:李时珍对沙参的认识,提了三个要点,即“生于沙地”“根多白汁”“花如铃铛”,非常准确地鉴定出了“沙参属”植物,但非要定为沙参属的某一种沙参,显然是削足适履。沙参属植物全世界有50种,我国有40种,在植物学上,沙参有一个问题,就是“种”的鉴别很难,《中国植物志》说:“本属植物起源较晚,处在活跃的发展之中,变异大,不稳定,属下分类十分困难。”“本属植物中,地理分化比较明显,存在着各种不同程度的地理替代现象,种的界限往往模糊不清。本属分类中最大的困难是,很难得有相当稳定而可赖以进行分类的特征,至于营养性的性状,如叶形、被毛等等,更是变化莫测,甚至连叶轮生或互生这样在别的类群中通常很稳定的性状,在本属植物中都难作分类的可靠依据。”既然这样,我们还有必要非得说李时珍是说的哪一种沙参吗?当然不必要。《中药大辞典》谈到沙参的“基原”是这么说的:“为桔梗科沙参属植物沙参、杏叶沙参、轮叶沙参及其同属数种植物的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南沙参只限定在“轮叶沙参”和“沙参”,显然是为了规范而规范。
      图鉴
[转载]B37、沙参,荠苨
      沙参,摄于中科院北京香山植物园。

1218  南沙参
      :在李时珍时代,沙参尚无“南”“北”之分,到了清代,伞形科的珊瑚菜入药也当沙参用,为了区别两者,就把原来的桔梗科沙参称作“南沙参”,把伞形科的珊瑚菜称作“北沙参”,所以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列了一条“南沙参”。赵学敏在南沙参条下,写了一段很长的按语,主要讲的是人参品种的混乱,说:“参类不一,有窃参名者,如苦参、沙参是也。有窃参形者,如荠、三七是也。凡参皆随地运为升降,故各地皆产参,而性亦各异,功用总不及辽参。今择可入药为《纲目》未及载者,悉附识于此,以广知焉。张觐斋云:珠儿参者,其形独蒜似之,去皮煮熟,色如红熟人参,因圆大而如珠,故名。其味苦而微带辛,不知何根子所造。价每斤五钱,治牙痛有验。大略苦者性寒,而辛者必散,是火郁发散之意,未必全在补功也。至于红党参,即红萝卜草所造。白党参未考。此皆苏地好奇者所制,好奇之医,因而用之。走方者所以惑乡人称太子参者,乃参中全枝而小者,是参客巧取之名也。洋参清气同参,味苦必寒,疑产阴山,补功虽不及人参,较之珠儿、红白党等远矣。土人参俗名观音山货,形与人参无二,亦有糙熟之分,出处不一。中有白丝心而味淡,亲见台、温、处州及新昌、嵊县人有货此参者,价每两两许,未考其性,亦未用过。如南沙参,误用者甚多。南沙参产于浙地者,鲜时如萝卜,土人去皮煮熟,如熟山药,晒干如天花粉,而无粉性,本名粉沙参。功专散毒消肿排脓,非南沙参也。其南沙参形如桔梗,而中空松,味淡微甘。桔梗带辛,而南沙参不辛,产于亳门者最佳,俗名雄桔梗。药肆中即于桔梗包中检出,水润打扁切片,确类银柴胡片。此则入肺而理嗽,功如北沙参而兼理气,盖中空之义也。台州亦出桔梗,而条干带硬。亦有雄桔梗,如南沙参,但色不如亳产者白。盖参类本不一,近日价日昂贵,而各种伪品杂出,人亦日搜奇,于穷岩荒壑中觅相似草根以代混,倘误用之,为祸非浅。王绎堂云:时下盛行一种福建长乐参,广西南陔参,二物相似,俨与台参油熟无别,味亦苦中带甜,蒸汤亦极浓厚,然皆性热,不似人参之平和滋益也。即台参中,近日人颇有入白糖及卤水制透,取其重也。凡参八分,可制重二分,作一钱以图利。店中有此参者,每日必蒸焙,否则潮润难售,故市参者须加意焉。”

 
1219 
   原文
      时珍曰:蒸焙“释名:杏参,杏叶沙参,底,甜桔梗,白面根。苗名‘隐忍’。荠多汁,有济泥之状,故以名之。济泥,浓露也。其根如沙参而叶如杏,故河南人呼为杏叶沙参。苏颂《图经》杏参,即此也。俗谓之甜桔梗。”“荠苗似桔梗,根似沙参,故奸商往往以沙参、荠通乱人参。苏颂《图经》所谓杏参,周定王《救荒本草》所谓杏叶沙参,皆此荠也。……据此则‘隐忍’非桔梗,乃荠苗也。荠苗甘可食,桔梗苗苦不可食,尤为可证。《神农本经》无荠,只有桔梗一名荠,则《别录》始出荠。盖荠、桔梗乃一类,有甜、苦二种,则其苗亦可呼为‘隐忍’也。”
        :时珍曰:“主咳嗽消渴强中,疮毒丁肿,辟沙虱短狐毒。”“荠寒而利肺,甘而解毒,乃良品也,而世不知用,惜哉!按葛洪《肘后方》云:一药而兼解众毒者,惟荠汁浓饮二升,或煮嚼之,亦可作散服。此药在诸药中,毒皆自解也。又张族《朝野佥》载云:各医言虎中药箭,食清泥而解;野猪中药箭,逐荠而食。物犹知解毒,何况人乎?又孙思邈《千金方》,治强中为病,茎长兴盛,不交精出,消渴之后,发为痈疽,有荠丸、猪肾荠汤方,此皆本草所未及者。然亦取其解热解毒之功尔,无他义。”
        隐忍叶:时珍曰:“蛊毒腹痛,面目青黄,林露骨立,煮汁一二升饮。”
      考辨:李时珍主张荠即杏叶沙参,与现代多数人的认识一致。荠,已经是一个死亡的药名,一般中医人没几个知道它为何物,它的根实际上是作为“沙参”用的,但在植物学上,荠还是存在的,其为桔梗科沙参属下的一个种。要注意的是,“杏叶沙参”也是沙参属下的一个种,“荠苨”并不等于“杏叶沙参”,当然这是植物学家的事。
      图鉴
[转载]B37、沙参,荠苨
      ,摄于中科院北京香山植物园。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