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沈阳武派八面支撑的“掙抱劲”
(2016-11-05 13:24:36)
标签:
转载 |
分类: 精彩转帖 |
首先练就“身如气囊”,行拳时身体如同一个充气的大皮球,随着拳势的蓄发、开合变化而胀缩鼓荡。
蓄势时体内内气由四梢向丹点(下丹田中心)回收,身体有收缩感,此过程称为“合劲”,以抱劲为主,属阴;发势时体内内气从丹点向四梢扩散,身体有膨胀感,此过程称为“开劲”,开以掙劲为主,属阳。
身体随着沈阳武派太极拳势蓄发收放等变化连续产生的有节律的胀缩感,为“开合鼓荡”或(翕张鼓荡),也就是阴合阳开的掙裹抱劲。
身如气囊的胀缩其实就是周身一家的八面支撑的“掙抱劲”,“掤”劲为主。“开合鼓荡”就是体内掤劲充盈时变化的结果。
掤劲是刚柔相济的弹簧劲,是具有球体感的膨胀劲,是太极拳捋、挤、按、采、列、肘、靠等所有劲力的“母劲”,因此太极又有“掤劲拳”之称。沈阳武派太极拳掤劲的鼓荡、充盈程度标志着功夫的高深层次,其对技击及养生效果有着极大的影响。
太极拳的八面支撑,是通过意念引导身体四肢的对拉互争而实现的,八面支撑是太极拳一项十分重要的要求,它几乎是太极拳身法的所有要求的归纳!关于八面支撑,拳论家中,很少有人阐述过它的重要性。
八面支撑由气势形成,气势又使八面支撑更加浑圆。气势、八面支撑是完满实现了各家太极拳的身法要求而产生的,因此,讲八面支撑,就不能不说到太极拳身法。
纵观太极拳各家身法要求,其实都是要身体各个部位的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不同方位的对向用力,使肢体放长,身体支撑八面,产生出太极拳的劲。就是传统上称谓掤劲的太极劲,从而达到技击健身等目的。那些推不动,摸不得跟八面支撑都有关。
人体肌肉具有伸展性、弹性和粘滞性。肌肉在外力牵拉或负重的作用下可以被展长,这是伸展性,外力取消时又能恢复原状,称之为弹性。太极拳正是利用肌肉这一特性,在意识的调控下,通过肢体之间的适度对向用力,使肌肉、骨骼产生对拉互争的运动,提高肌肉的伸展性、弹性,增强肌肉的收缩力,在突出用意的调控和绵缓松柔的状态下,练出的一种有弹性的棚劲。做到“八面支撑”有形体要求、意念要求和精神要求。八面支撑,必须建立在中定的基础上,也就是桩式,由桩生势,以势入桩,在桩的基础上然后谈得上八面支撑,八面支撑不能离开桩。
沈阳武派太极拳的虚领顶劲,两臂绷开,自有支撑八面的风度。丹田下沉,后面是上身往上,下身往下。散形的撑开。因为脊椎转动,是往前走。通过空胸往后拉,人就处于平衡。把裆合住,就具备八面支撑,向前之力必有后撑,左右延伸,八方放射的意念锻炼,浑元之气必生,气贯全身而达八面支撑。气势才能圆满。松胯是追求气势的基础条件,也是追求八面支撑的必须条件,有八面支撑才有圆活,圆活是离不开松这个先决条件的。故:沈阳武派太极拳的松合就是八面支撑的开关。
其实八面支撑的外三合不在外形,全凭心意用功夫,就是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这就进入了内三合的境界,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需要明白:外三合是由内三合而达到的。外三合、内三合,统称六合,即上下、前后、左右六面合力,周身一家,形成一个圆球体,合力为“O”,不明〇体艺不精。这个球体去击人,击到身上的虽然是一个点,但这是面中点,全力都集中到了这个点上,这个点就有穿透力。气势是由人体内在功夫决定的。气势的大小,是衡量一个人太极拳功夫深浅的重要标志,气势越大功夫越深,即所谓“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习者平日里进行行功实践,对于气势的追求是不可忽视的。气势的质量,具体表现为太极浑圆劲。太极浑圆劲是周身八面支撑而形成的,浑圆劲是充满气的太极拳。沈阳武派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前掤、后撑、上领、下沉、丹田之气充盈周身,做到人身处处皆太极,平时处于松柔状态,遇到紧急情况遇力成桩,可一触即发,太极浑圆劲就是在日积月累的行拳盘架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其中,八面支撑的要求就不可须臾背离,一举手一投足,都要求八面支撑。也就是沈阳武派太极拳说的五阴五阳,刚柔同体的境界,每招每势都是这样,而不是每招每式都是大松大柔,学者可以细细体悟。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