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义县广胜寺塔

标签:
转载 |
分类: 精彩转帖 |
时代 |
辽西 |
辽东 |
||
首府名称 |
今地点 |
首府名称 |
今地点 |
|
战国 |
阳乐 |
义县西 |
襄平 |
辽阳 |
秦 |
阳乐 |
义县西 |
襄平 |
辽阳 |
西汉 |
且虑 |
义县北 |
襄平 |
辽阳 |
东汉 |
阳乐 |
义县西 |
襄平 |
辽阳 |
三国 |
昌黎 |
义县 |
襄平 |
辽阳 |
西晋 |
昌黎 |
义县 |
襄平 |
辽阳 |
十六国 |
龙城 |
朝阳 |
襄平、辽东城(高句丽) |
辽阳 |
南北朝 |
营州 |
朝阳 |
辽东城(高句丽) |
辽阳 |
隋 |
柳城 |
朝阳 |
辽东城(高句丽) |
辽阳 |
唐 |
营州、柳城 |
朝阳 |
安东都护府、辽城州 |
辽阳 |
辽 |
中京大定府 |
宁城西 |
东京辽阳府 |
辽阳 |
金 |
北京大定府 |
宁城西 |
东京辽阳府 |
辽阳 |
元 |
大宁路 |
宁城西 |
辽阳路 |
辽阳 |
明 |
广宁 |
北镇 |
辽阳 |
辽阳 |
清 |
锦州府 |
锦州 |
奉天府 |
沈阳 |
正南面主尊为大日如来(见下图),其他七面应为过去七佛或药师七佛。
义县塔的一大特色是须弥座壶门中上的伏狮,伏狮形体硕大,但保存状况不佳,只有东北、西北两面伏狮头部尚有存留(下图为东北面的伏狮),相比海城析木大金塔,义县广胜寺塔的伏狮尽管体积硕大,但在立体感与动感上略有逊色。
其他六面都已依据按东北、西北两面的原始砖雕,推测后维修补塑出狮子头(下图)。
对于此塔的年代,曹汛先生根据1980年出土的经幢铭文中的“宜州广胜寺、乾统七年”等字样,认为此塔为辽代的广胜寺塔,为辽乾统七年(1107年)左右建。
1980年之前,此塔名为嘉福寺塔,因清代塔下有嘉福寺而得名。当广胜寺经幢出土后,旋即更名为“广胜寺塔”,并以“广胜寺塔”的名称于2013年晋级国保。
但博友“风雨行进”认为,广胜寺经幢出土地点位于塔的东南方向,距塔约有300米左右的距离,塔与幢分别位于辽宜州城的城内和城外,现塔的位置极有可能不属于广胜寺的范围。同时,辽代宜州绝不止广胜寺一座寺院,因此现存之塔的所属,一定另有他寺。
提到义县城中的寺院,那最富盛名的就是著名的第一批国保“义县奉国寺”了(下图为著名的奉国寺辽代大雄殿中七佛)。
对于奉国寺的年代,据大元国大宁路义州重修大奉国寺碑记载,为辽开泰九年(1020年)处士焦希赟创建。同时,民国十九年《义县志》记载:“开泰九年,负责修建奉国寺的处士焦希赟于城西南隅建十三层八面高塔,每一面都有一佛像,可惜文献中所载之塔现己坊塌不见。”
民国县志的记载共包含三层意思:1.塔寺未必位于同一院落。看来,奉国寺塔与奉国寺之间有一段距离;2. 奉国寺塔与奉国寺为同时修建;3.奉国寺塔的地点也是在宜州城的西南隅,位置、形制都与现存之塔相似。
下面在地图上看一下现存之塔的地理位置,下图为民国义县地图,民国时期的义县城即明代修筑,而明代的义州卫城为依辽宜州城旧址所建。
下图为明代义州卫城北门安泰门。明代义县南门外,还曾经存在过一个马云、叶旺祠(马云、叶旺为明初收复辽东的功臣,共为第一任辽东都指挥使)
由于辽至清代,义县城址基本未变,所以,现存之塔的位置极有可能就是民国义县志中所记载的奉国寺塔的位置。但县志记载该塔建于辽代中期,早已不存,而观现塔风格为辽代中晚期建筑,不似开泰年间所建,那么现存之塔到底与奉国寺有无关系?
据博友“风雨行进”考证,开泰九年(1020年)处士焦希赟创其基的咸熙寺,极有可能只是一座小庙而已,现存的奉国寺(仅存七佛大殿)则兴建于辽代晚期,是辽代末年在原小庙的基础上重新扩建起来的。并且在辽朝灭亡时,奉国寺还没有完工,廊下的一百二十贤圣也没有塑完。
既然是扩建寺院,那么同时在城西南角的塔院起塔,则是非常正常的行为了。对于民国《义县志》的记载,一方面的理解是在咸熙寺始建时同期建筑的塔倒掉了;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县志记述含混,与寺同期建塔很有可能是指在寺院扩建时同期建塔。此外,从现存之塔的体量上看,塔高(含塔刹)接近50米,在现存辽塔中属中上等,也符合奉国寺的皇家地位。因此,博友“风雨行进”认为现存之塔的归属应属奉国寺。
此外,风雨行进还考证出该塔的一至四层塔檐与五至顶层塔檐,在建筑材料上有明显的区别,四层与五层之间砖体有着平齐的界面。这说明,此塔在建至第四层时,辽代灭亡,工程因战乱、朝代更替而停,五至十三层为金代续建。看来此塔应与其所属寺院奉国寺未塑完一百二十贤圣一样,都是因战乱而未能完工。
同时,奉国寺之名也很有可能并非金代所改,应是辽代末年扩建咸熙寺时,天祚帝为祈福佑国所更名。
分析到这里,也存在一个问体,就是金明昌碑提到的“而四十二尊庄严未毕,自辽乾统七年,距今三十余岁矣”,看来奉国寺应为乾统七年所扩建,可这个“乾统七年”偏偏又与1980年出土的广胜寺经幢铭文中“乾统七年”的年代相同。况且,从乾统七年(1107年)到保大三年(1123年)宜州降金,有15、6年的时间,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百二十贤圣竟然还没有塑完,也有点令人费解。总之,这个“乾统七年”给本来似乎已经清晰的脉络又蒙上了一层迷雾。
不过,现存之塔还是给我们后人留下一个线索,此塔东北面券龛中的主尊面容很特殊,眉长眼细,鼻梁耸翘,面容清瘦,显得十分秀气,似呈女相(下图上),与其他七面主尊脸部圆润、面扁鼻平的男相迥然不同(下图下)。
风雨行进认为此尊女相造像极有可能是按照道宗惠妃的形象所塑。那惠妃与义县有什么关系?原来,惠妃自乾统二年(1102年)被贬为庶人至天庆六年(1116年)重新封为太皇太妃之间,一直被幽于宜州。惠妃重获自由后,在天祚帝期望通过扩建佛寺来祈福佑国的同时,发愿修建佛塔为国家祈福,也是在情理之中。
那么很大的一种可能就是,奉国寺为乾统七年所扩建,但受辽代末年人力、物力、财力所限,奉国寺扩建缓慢,而奉国寺塔则一直等到天庆六年以后才由道宗惠妃主持修建。后因辽金战乱,以致奉国寺与奉国寺塔都没有最终完工。
奉国寺内现存古碑数通,其中最具史料价值的当属前文中曾引述过的金明昌三年碑与元大德七年碑。此二碑除史料价值外,还具有相当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词句琅琅上口,其写景状物堪比范仲淹《岳阳楼记》,下面摘录部分字句以飨诸位。
金明昌碑:
“自燕而东,列郡以数十,东营为大,其地左巫闾,右白霫,襟带辽海,控引幽蓟,人物繁伙,风俗淳古,其民不为淫祀,率喜奉佛,为佛塔庙于其城中,棋布星罗,比屋相望,而奉国寺为甲。宝殿穹临,高堂双峙,隆楼杰阁,金壁辉焕,潭潭大厦,楹以千计,非独甲于东营,视佗郡亦为甲。”
元大德碑:
“夫佛法之入中国,历魏晋齐梁,代代张皇其教。降而至于辽,割据东北,都临潢,最为事佛。辽江之西有山,曰医巫闾,广袤数百里,凡峰开地衍,林茂泉清,无不建立精舍以极工巧。去巫闾一驿许,有郡曰宜州,古之东营,今之义州也。……
观其宝殿崔巍,俨居七佛;法堂弘敞,可纳千僧;飞楼耀日以高撑,危阁倚云而对峙;至今宾馆僧寮,帑藏厨舍,无一不备焉。旁架长廊二百间,中塑一百二十贤圣,弁冕端严,剑矛森淬;势若飞动,状如恚嗔;发竖冠冲,奋扛鼎移山之力;目圆眦裂,贺鞭霆御风之威;使观者悚然怖慑,莫敢而前,亦可谓天东胜事之甲也。……
层峦岌岌兮闾山之形,流波砉砉兮凌水之声;崇墉屹屹兮古之东营,桑麻蓊郁兮壤沃田平;既庶既繁兮赋薄徭轻,家给人足兮善心斯生,繄精蓝相望兮极一工巧,一区为冠兮曰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