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洪承畴被囚锦州小三皇庙

(2016-08-12 15:15:17)
标签:

转载

分类: 精彩转帖

洪承畴被囚小三皇庙

至今在锦州城内古塔区南街西二道胡同附近的居民,仍然传说着明清战役中,明蓟辽总督洪承畴被俘后,被囚禁在此胡同内小三皇庙的情景。

清崇德六年(1641年)八月至次年二月间,明清两军在锦州、松山、杏山一带展开了一场决定彼此命运的生死决战,史称“松锦大战”。当时,明军的统帅是洪承畴,阵容十分强大。据《清史稿·洪承畴传》载:“承畴总督蓟、辽军务,帅秦兵(陕西兵)以军,授变蛟(曹变蛟)东协总兵、王廷臣辽东总兵、白广恩援剿总兵,与山海马科、宁远吴三桂二镇合军;复命宣府杨国柱、大同王朴、密云唐通各以其军至:凡八总兵,兵十三万,马四万,咸隶承畴。太宗(皇太极)师下大凌河,祖大寿入锦州为明守,松山、杏山、塔山三城互为犄角。”

八月间,皇太极亲自统帅大军进至松山、杏山之间,在女儿河南山至大海一线扎营,对松山、锦州的明军形成包围圈。这时,“承畴及辽东巡抚邱民仰率诸将驻松山城北乳峰山,步兵分屯乳峰山至松山道中为七营,马兵分屯松山东、西、北三方……”。从这时的排兵布阵的形势来看,清军已占先机,明军则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而且,明军的粮草屯于塔山一带,尽为清军所获,士气和后勤补给上也处于下风。这样,双方交战之后,明军一触即溃,战线收缩至松山城下的狭小地域。再战,明军又败。这时,皇太极判断明军将要突围。于是,安排各军分地掘壕防守。现在,松山周边的南三道壕、北三道壕、北壕等地名就是那时留下的。《清史稿》记载:“分遣诸将截塔山、杏山道及桑噶尔寨堡,又至小凌河西直抵海滨,绝归路。”形势的发展正如皇太极所料,明军果然企图利用夜色的掩护沿海滨退却。“是夜,三桂、朴、通、科、广恩、辅明(杨国柱战死后,由山西总兵李辅明代之)皆率所部循海引退,为我师掩杀,死者不可胜计。”这时,洪承畴、邱民仰见突围无望,率部松山城防守。防守乳峰山大寨的曹变蛟,看到这种形势,企图以现在所说的“斩首行动”扭转战局。当夜,曹变蛟所部放弃了营寨,倾巢出动,攻击清军正黄旗、镶黄旗所部,直取皇太极大营,双方展开了殊死搏斗。激战中,曹变蛟负伤,见取胜无望,只好率部退入松山城。当时,吴三桂、王朴带领所部突出了重围,奔向宁远(兴城),不料又在高桥、桑噶尔寨堡遭遇清军事先设好的埋伏,将士被杀多半,“三桂、朴仅以身免”。经过这样一场狼群赶羊一样的战役,洪承畴在松山的残兵仅剩下了曹变蛟、王廷臣一万余人,陷入了清军的重重包围。

这时,皇太极曾试图逼迫洪承畴投降,但洪承畴没有投降,而且组织了全军的突围,但是没有成功。明王朝也曾多次派军队救援洪承畴所部,但终未成功。在突围战中,洪承畴所部又损失过半。在清军的围困中,洪承畴所部坚持了半年时间。崇德七年二月,松山城守副将夏成德暗中投敌,为清军内应,松山城为清军攻破,洪承畴、邱民仰、曹变蛟、王廷臣等诸将吏被俘。当时,松山城的降兵只剩下了三千多人。

松山城破之后,锦州守将祖大寿被清军诱降。祖大寿曾在锦州组织了有效的防御,在蒙古兵叛变,外城被攻破的情况下,一直坚守内城,固守待援。

早在松山城被围之后,皇太极见破城只是时间问题了,在崇德六年九月就回到盛京(沈阳)去了。接到松锦的捷报之后,当即命令立斩邱民仰、曹变蛟、王廷臣等,而将洪承畴解送盛京。

洪承畴被俘后,被清军暂时关押在了锦州城内。关押洪承畴这么一个重要人物,总要找一个安全、僻静的地方。而最便于看守的地方,莫过于庙宇了。那时锦州城内庙宇很多,有数十座庵、院、观、堂、寺、阁、庙。阿其格、豪格、多铎等遍选诸庙,最后选中了锦州小三皇庙。

小三皇庙庙址,在西城墙根东胡同上坎儿。庙宇虽然不大,但因这里与民宅隔离,十分清静,又在易守难逃的城内。此庙为独门独院,是一座与四周院落不相连的古庙。院内有正房五楹,正殿东西各相连两间低殿。院内正殿之前各有东西三楹配殿。院内有山门三楹,院中有古槐松柏数株。院周为极高大的红色围墙。今其正殿、西配殿址犹存,有碑载此庙系康熙年重建者。因此,把洪承畴囚于正殿之内,院内其余各屋住满清军官兵,所以洪承畴真是插翅难飞。

民国初,蔡东藩写了一部《清史通俗演义》,这部书的影响很大。说到洪承畴被俘后的情况,大略的意思是说,洪承畴不吃不喝拒不投降。后来在恍惚之中,有一位美妇手捧玉壶,口说“将军”,洪承畴轻轻应了一声,抬头一看,已觉口渴,又被色迷,于是张口喝了数口参汤。乃说:“除死之外,尚有何法,难道真个降清不成?”美妇道:“实告将军,我家皇帝,是要请将军与明议和,将来两方调停,您不就有功了吗?”洪承畴遂说:“你说也是,不知你家皇上能容我否?”美妇说:“这事包在我身上。”说着,又给洪承畴数口参汤。这位美妇,就是皇太极的妃子大丽儿,即后来的庄妃。于是,洪承畴投降。这种说法,在民间流传很广,其实是没有史实依据的。

据《清史稿·洪承畴传》记载:(在盛京)“上欲收承畴为用,命范文程谕降。承畴方科跣谩骂,文程徐与语,泛及今古事,梁间尘偶落,著承畴衣,承畴拂去之。文程遽归,告上曰:‘承畴必不死,惜其衣,况其身乎?’上自临视,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良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上大悦……”

洪承畴文武双全,足智多谋,一点儿也不乏心机。我觉得,其为明将也算忠于职守,毕竟坚持到城破被擒,不似夏成德那样卖主求荣,但是,他在被俘之后也没有以死报效明王朝的决心。皇太极杀了邱民仰等,没有丝毫犹豫,而独留洪承畴,是知道洪的利用价值。对此,以洪的智商来看,他也是心知肚明的。所以,他们彼此之间已经心照不宣,只是待价而沽而已。这样,当皇太极把那件“貂儿”披到洪的身上时,他就借坡下驴(锦州方言,下台阶的意思),顺顺当当地投降了。这样,彼此好像都有了面子。皇太极不愧是一位大政治家,后来的事实证明,洪承畴确实为清王朝做了很多事情。

洪承畴,字享九,福建南安人。明万历四十四(1616年)年进士。崇祯初,为陕西三边总督,后因镇压农民起义军有功,“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督河南、山、陕、川、湖军务。”崇德三年,他率军打败李自成,生擒高迎祥。后与李自成战,屡战屡胜。在潼关,洪承畴派曹变蛟设伏,李自成战败,只以十八骑逃出。因此,洪承畴在松山作战时,所部为“秦兵”。可见,其为明王朝可谓战功赫赫。崇德七年(1642年)二月被俘,明崇祯帝听说邱民仰等被处死,以为洪承畴亦死,遂在北京城外建祠设祭,后知降乃止。

清顺治年间,洪承畴带领清兵入关,为清兵部尚书,杀南明军,招降叛者。因有功,任经略南方数省,至康熙二年(1663年),洪承畴毙。

那位写《清史通俗演义》的蔡东藩,在他的书中写了一首诗,对洪承畴有个评价,我觉得还是比较客观的。诗曰:

 浩气千秋别有真,

杀身才算是成仁。

如何甘为娥眉劫,

史传留遗号贰臣?

 至今在锦州城南,松山之阳,有清嘉庆、道光二帝来此所作《松杏战事纪功碑》(此碑尚存),也耻笑了洪承畴。

嘉庆二十三年仲秋嘉庆皇帝作《望松杏即事》:

兵集十三万,

亲征统八旗。

粮空营谩守,

胆怯力难支。

退遁奔无暇,

追到扫克期。

书勋阐谟烈,

嗣服仰丰碑。

 另一面还刻有道光九年己丑季秋的七律一首:

 忆昔王师压锦城,

十三万众集明兵。

文皇二白风云疾,

胜国千年草木惊。

成德承畴皆背主,

山松山杏尽连营。

追惟创业诚非易,

仰见神谟速且精。

 还有祖大寿,身后也得此“殊荣”。乾隆皇帝来东北祭祖,路过兴城,见祖氏石坊,为祖大寿歌功颂德,顿觉恶心,遂作《宁远祖氏石坊  再叠旧韵一首》:

 明纲值夕不谋朝,

天命人心去已遥。

大寿屡招降乃就,

嘉其初尚恋本朝。

宁远初征值此朝,

因之咏古辜恩遥。

贰臣传乎分甲乙,

用训人勿事两朝。

 对于在松锦大战中被俘后被清军杀害的将士,清统治者则推崇有加。清康熙年《锦州府志》中,将王定辰、曹变蛟列为“忠节”,载“王定辰宁远总兵,吕洪山(松山)战败不屈死;曹变蛟大同总兵,吕洪山战败不屈死。”

《武连勤讲诉锦州旧事》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