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老锦州人都吃啥

(2016-04-08 21:32:43)
标签:

转载

分类: 精彩转帖
原文地址:老锦州人都吃啥作者:我为毛著狂

          [转载]老锦州人都吃啥
                                          (资料摘编)

老百姓吃什么?特别是农村的老百姓吃什么?这真叫今非昔比、天翻地覆。上了年纪的人讲,现在是“天天都在过年,人人都是地主”。

过去老百姓的主食主要有两样:“苞米饽饽”和“秫米饭”。

“苞米”,严格地说,本地人称为“棒米”,发音为bāng mir,即玉米;“秫米”,即高粱米。

     [转载]老锦州人都吃啥

“饽饽”是满族语,是各种面点的统称。“苞米饽饽”的做法是把“发酵”(fā xiōo)了的“苞米面”做成饼状,贴在锅边上,锅底放水或同时“熬菜”(nāo chài),把面饼煎、蒸熟(shóu)。如果粮食不够,要在苞米面里掺上蔬菜。一般掺上白菜叶,也掺野菜,如苣荬菜、“小根菜”(小根蒜)、“盐细菜”(碱蓬草)、“苋儿菜(苋菜)等。更穷的,也掺高粱米糠。后来有人把苞米饽饽称为“苞米饼子”或大饼子。

有“串话儿”说:“凉锅贴饼子——溜了”,原意是贴饼子时,由于锅太凉,饼子没有粘到锅壁上,喻义是说人逃跑了。

用青苞米磨的面做成的饽饽清香可口,叫“青苞米饽饽”,算是美食,只是有条件的家庭才可尝尝鲜。

用苞米面包馅儿,叫“菜饽饽”。

有一句经典的锦州方言叫“掰饽饽说馅儿”,意为认真细致地传授知识或经验,深入浅出地讲道理。

“不知道啥饽饽啥馅儿”也很经典,意为不知个中缘由。“你也不知道啥饽饽啥馅儿,别跟着‘乱炝汤‘(làn qiàng tāng,比喻乱讲话)。”

有句“粗拉话儿”(粗语):“站在锅台上撒尿——乱炝汤。”

    [转载]老锦州人都吃啥
                                             秫米饭

秫米饭有三种做法:一是没有汤,叫“秫米干饭”(shú mǐ gān fàn);二是做成粥,叫“秫米乱粥饭儿”;三是把粥去汤、加水“投”(漂洗)几遍,叫“秫米水饭”。秫米饭比苞米饽饽好吃,相对苞米饽饽要“奢侈”一些。一般人家吃粥饭,条件好一些的才吃水饭。但是秫米粥饭和水饭都“不禁饿”(bū jīn nè),干重体力活的“劳动力”需要吃干饭。当年,“秫米干饭小豆腐”,是“东家”(dōng jie,雇主)对雇工的最大犒劳了,在寻常百姓家里,可能一年也吃不上一次。再有的主食就是土豆儿、地瓜了。用水煮熟,剥皮即食,称为“烀土豆”、“烀地瓜”。地瓜即甘薯,本地也称红薯。青苞米,可以作为主食烀了吃,称为“烀苞米”。但是,由于青苞米尚未成熟,这样的吃饭比较“败家”(浪费),一般人家“割不舍”(gē bū shuo,舍不得)多吃。本地有串话儿:“红薯去皮——白薯一根”,讽刺人没本事、没城府。

  [转载]老锦州人都吃啥
                                             烀土豆

  [转载]老锦州人都吃啥
                                            烀地瓜

          [转载]老锦州人都吃啥
                                             烀苞米

百姓的副食主要是“熬菜”(nāo chài)和酱菜。熬菜实际上就是炖菜。在屯子里,有鱼、有肉的美食叫炖,没啥油水的叫熬。现在油水大了,“熬菜”这个词汇也在向“炖菜”转化。广义的熬菜也是做菜。“熬菜”一词源于山东,去年,我的三弟张国山去山东出差,特意请教了一下,那里的发音与锦州相同。

   [转载]老锦州人都吃啥
                                              熬 菜

熬菜主要是熬白菜。秋天的白菜称为“大白菜”。农村家家户户都有“菜窖”,用于储存过冬的白菜,有的也储些萝卜。熬白菜要从“老秋”(深秋)吃到“开春儿”(初春)。除了储白菜,秋天还要“渍(jī)酸菜”、“腌咸菜”。渍酸菜时,将白菜剪切干净,用开水烫一下放在大缸中,上面再放上一块大石头,压实,加水,使其自然发酵一段时间就成了“酸菜”。熬酸菜要有油,有油比白菜好吃,油少了就不如白菜好吃了,所以吃酸菜的时候要少些。酸菜只能吃到正月十五,因为此时,酸菜已开始腐烂变质。这时开始吃咸菜,能一直吃到春末夏初。腌咸菜的步骤与渍酸菜相同,只是要加些岩,以防发酵。这里说的咸菜,其实主要指咸白菜。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咸菜,盐度不显很高,只要保证到春天不变质就可以了。

   [转载]老锦州人都吃啥
                                             熬白菜

   [转载]老锦州人都吃啥
                                             熬酸菜

                 [转载]老锦州人都吃啥
                                             窖储大白菜

                  [转载]老锦州人都吃啥
                                             渍酸菜

              [转载]老锦州人都吃啥
                                              腌咸菜

          [转载]老锦州人都吃啥
                                              土 豆

          [转载]老锦州人都吃啥
                                             倭 瓜

这段时间的副食可以辅之以土豆儿、“倭瓜”(南瓜)等。土豆儿是“常菜”。冬天吃的倭瓜,称为“老倭瓜”,即籽粒成熟了的倭瓜。这使得倭瓜,味道很甜。

秋天也晒干菜,有干白菜、葫芦条、萝卜片、倭瓜片、倭瓜花、“猪耳朵豆角儿片儿”(也称梅豆、气豆角儿、扁豆角儿)、“茄子裤儿”等。

夏秋时节熬菜有土豆、“豆角儿”(芸豆)、倭瓜、葫芦、茄子、菠菜、西葫芦“(xī hú lù,角瓜)等应季蔬菜。

  [转载]老锦州人都吃啥

酱菜,一般时称“咸菜“,主要是用大酱腌渍的咸菜。大酱一般用黄豆制作,有时也用”黑豆“(hěi dòu)、豆饼(豆粕)、“捞豆”(lāo dòu,低洼地带生长的一种野生豆类,籽粒圆形,比苏子粒儿略大)制作。

腌渍的咸菜主要有:荠菜疙瘩和芥菜缨儿(地上部分的茎叶)、萝卜和萝卜缨儿、辣椒和辣椒叶子、芹菜疙瘩和芹菜叶子、豇豆角和猪耳朵豆角、胡萝卜、白菜疙瘩(白菜根儿的地上部分)和白菜心儿等。还有“罢园”时的倭瓜蛋子、小黄瓜、小“臊瓜”(花菜瓜)、小茄子,“地篓儿”、“鬼子姜”(菊芋,也有叫“鬼头姜”、“姜渍〔jī〕腊”)等。“罢园”也称“拉秧”,即瓜果的生长期即将结束,进行最后一次采摘。

腌渍的黄瓜、倭瓜等,也叫“瓜子”(guā zhi)。

          [转载]老锦州人都吃啥
                                           锦州小菜儿

大酱腌过咸菜后,就失去了酱的原味。有的人家舍不得用酱腌,就直接用盐来腌。条件好的人家也用卤虾酱来腌些咸菜。过去,“锦州小菜儿”挺有名气,主要是使用了上好的卤虾油。

俗话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锦州人吃“盐酱儿”重,有“咸中得味”的说法儿,也因菜不多,就出现了“菜少多加盐”的说法儿。锦州人讲“把卖盐的打死了”,意为菜咸了。除了吃咸菜外,也常用生蔬菜直接蘸酱吃。生的黄瓜、茄子、辣椒、葱、蒜、菠菜、香菜、“臭菜”(芝麻菜)、水萝卜、“茴香”(húi xiang,小茴香)等都可以直接蘸酱吃。黄瓜、臊瓜可以切(或礤)成丝拌酱吃,叫“拌黄瓜菜”,一般称为“黄瓜菜”。俗话说:“黄瓜菜都凉了”,说的就是这道菜。茄子、土豆等煮熟后,也可以拌酱吃。把用白开水煮菜叫“炸菜”(zhá chài,“炸菜”不是用油炸。俗话说“烀苞米,炸茄子,撑死老爷子”。“炸茄子”即为水煮茄子,也称“烀茄子”。

[转载]老锦州人都吃啥
                                            土豆烀茄子

东北的臭菜和南方的臭菜不是一回事儿。南方的臭菜学名羽叶金合欢,我们家乡的臭菜是芝麻菜,十字花科。外国人吃臭菜,拌成沙拉,我们吃臭菜蘸大酱,异曲同工。

               [转载]老锦州人都吃啥
                                        礤黄瓜丝用的“礤子”

礤黄瓜丝的工具叫“礤子”、“礤梃”、“礤板儿”,以前是家家户户的必备厨具,也可以用于礤萝卜、土豆等。

      [转载]老锦州人都吃啥
                                            小根菜

  [转载]老锦州人都吃啥
                                              苣荬菜

有的野菜也可以蘸酱吃。“三月三,‘小根菜’乱(làn)钻天。”“小根菜”,也叫小梗菜、小蒜葱子、山韭菜等,学名小根蒜,古称薤,现在人们俗称为“大脑瓜儿”。小根菜的叶子和刚刚长出的小葱叶子一样。味辛辣,是百合科从属植物,和大葱同宗同源。初春时节,大地刚见“开化儿”(解冻),百草大多还没有发芽,这时小根菜细细的叶子就从土里钻了出来。把它刨出来,洗干净就可以蘸酱吃了。还有苣荬菜(有的写作“曲麻菜”),俗称“想妈菜”、“亲妈菜”(qǐn ma chài)。在这里,“妈”发轻声。老人们讲,苣荬菜是救命菜,遇到荒年要靠它“度命儿”。当鲜嫩的苣荬菜芽儿随着禾苗长出来的时候,把它剜出来,洗净就可以蘸酱吃。可以蘸酱吃的还有“苦麻子”(苦菜,也称苦妈菜;有人把苣荬菜也称苦菜)、“婆婆丁”(蒲公英)等。长大了的苣荬菜、“水津儿菜”(芥菜)等,要用开水炸一下,攥成菜团,然后蘸酱吃。还有嫩的苋菜、灰菜、榆树叶儿、杨树叶儿等都可以晒成干菜,用水炸后蘸酱吃。

苣荬菜、苦菜等野菜的根、茎、叶中有一种白色似乳的汁,营养十分丰富。

          [转载]老锦州人都吃啥
                                           大葱蘸酱

最简单的菜,是大葱大酱。俗话说:“大葱蘸酱,越吃越胖。”过去,有时吃不起大酱,只能“一蘸,一‘嗍拉’(shuō la)。”就是用筷头儿蘸一点盐水,然后再嗍拉干净。

大酱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炸酱”(zhà jiàng)。炸酱的食材主要有鸡蛋(鸭、鹅蛋)、猪肉、鱼虾、蘑菇(鲜的)、虾皮等。

锦州有句俗语,叫“不进盐酱儿”,表面看是说菜,实际上是在说人,意思是人“好赖话儿都听不进去”,不听规劝。

大葱是一年四季离不开的蔬菜。它不但可以直接食用,更重要的是做菜要用“葱花儿”作为调味品。“葱花儿”,即用葱切成碎末。葱花儿很重要,说人“没有葱花儿不吃饭”,喻指人做事讲价钱、要好处。

大葱在秋天种下,出苗后越冬,第二年春天长成“小葱子”,也叫“葱栽子”,然后进行移栽,到秋天长成大葱。大葱起出后,可以晒“干葱”,以备越冬做“葱花儿”之需。干葱不怕冻,可以放于室外。受冻了的干葱,拿到室内暖和一下,可以恢复原样。民间有“大葱怕动不怕冻”之说。如果不起出,大葱仍可越冬,“来年春天”从叶长出后称为“洋葱”,也称“羊角儿葱”。洋葱的叶子里有一种黏稠的液体,俗称“葱脓带”(chōng néng dai)。本地人把鼻涕称为“脓带”。能耐也称néng dai。二者同音反义,因为“没能耐”(méi néng dai)才会经常“淌脓带”。洋葱夏季开花,后结籽。葱的花蕾叫“葱雹子”,像冰雹大小。冰雹,俗称“雹子”。未成熟的葱籽儿,极像虱子。老人讲吃葱雹子生虱子,其实,这和“吃鱼子不识数”一样,是我们祖宗的丰富想象。干葱,如果冬天吃不完,春天也可以重新栽植,成为洋葱。

说大葱“叶枯皮黄根不死”。说的是人办事儿不死心。

春季钟的葱叫小葱儿,也叫小葱子。俗话说:“小葱儿拌豆腐——一清二白”,说的就是这种葱。小葱儿不能长成大葱,因为到了夏天,它就要开花结籽了。夏季也可种小葱儿,叫“伏葱”,长大后即长葱雹子。

大葱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均可食用,但一般人家主要以劈(pǐ)葱叶儿吃为主。劈下的“葱叶子”,一般不用水洗,直接蘸酱吃。水洗过的葱叶子,没有“原汁原味”的好吃。

俗话说:“谁过年不吃顿饺子!”是呀!杨白劳过年还称回二斤面呢!锦州民间多美食,美食都不常常吃。大米、白面、猪肉、粉条子等只能逢年过节、“来人去客”时才能吃到。

“客“,读为qiě。有人写为“戚”,那是错误的。“客”,原有kè和qiě两种读音,kè为文言读音,qiě为白话读音。为此,普通话采用了文言读音为标准音。

俗话说:“客来主人福,客走主人安”,锦州方言的发音为“qiě lái zhǔ yín hǚ,qiě zhǒu zhǔ yín nān”。看看这里的发音与普通话有多少差别。

也有俗话说:“客来主人福,客走主人苦。”好东西都被客人吃了,主人能不苦吗?

                                                      摘编自《锦州晚报》 作者:张国岩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