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不要丢弃太极拳的核心宝贝“心静”
(2016-03-16 13:08:12)
标签:
转载 |
分类: 精彩转帖 |
不要丢弃太极拳的核心宝贝“心静”
作者 魏坤梁
这4个观点正确吗?可以肯定地说是错误的。论析于下:
(一)否定追求一念不起之心静的说法不符合历史
否定追求一念不起之心静的说法认为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中没有追求这种心静的内容是不符合事实的。王宗岳等古拳谱中有很多关于追求一念不起之心静的论述。如“虚灵顶劲”中的“虚灵”、“举动轻灵神内敛”中的“神内敛”、“气宜鼓荡,神宜内敛”中的“神宜内敛”、“无极而生”中的“无极”、“极柔极刚极虚灵”中的“极虚灵”、“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中的“内固精神”、“神舒体静,刻刻在心”中的“神舒体静”、“一要性心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中的“性心与意静”等等。这些话中的“极虚灵”、“神内敛”、“无极”、“内固精神”、 “神舒体静”与“性心与意静”指的都是一念不起之十分心静。其中“神舒体静”是古代的互文,意思是“神舒静、体舒静”。说这句话中没有“心静”,是由于不了解古代汉语将这句话用现代汉语错误地理解为“神是舒的、体是静的”了,这“神舒静”也是指一念不起之十分心静。
不仅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有再三强调心静的内容,杨氏老谱与近代太极拳家也有大量练拳应该追求一念不起之心静的论述。如《杨氏老谱》中的《张三丰承留》就指出“虚灵能德明”、《太极懂劲解》还指出要“心静”到“遇而变化”能够“无须有心之运用耳”;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中指出要“静心凝神,斯为内敛”、“澄心息虑”、“心无所思,意无所感”、“满身空空洞洞”;田肇麟先生的弟子陈志进先生在《太极拳之品格功用》中指出要“心静”到“心中空空洞洞,思虑全无”; 陈鑫先生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指出要“心静”到“心中一物无所着则最明”、“物我两相忘”;冯志强先生在《陈式太极拳入门》中指出要“心静”到“周身上下浑然不觉,四肢百骸荡然无存,‘不知身之为我,我之为身’,唯有心中一片觉明景象”。一句话就是要“心静”到李雅轩先生在他的《随笔》中所反复再三强调的“静极默笃”。这些说法中的“心静”显然都是指一念不起的十分心静。可见这种否定练太极拳应该追求一念不起之“心静”的说法与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杨氏老谱、包括李雅轩先生在内的近代所有著名太极拳家的论述是背道而驰的。因此,认为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没有心静内容的说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二)人是可以达到一念不起之“心静”的
利用脑电波仪测试也已经证明人在清醒状态下达到一念不起的“心静”也是可能的和存在的,当然,人在清醒状态下达到一念不起的“心静”是很不容易的,自古以来无数人经过无数次的尝试没有办法达到这样的状态,和让这样的状态持续存在也完全是事实。但这样的事实不等于可以否定中国至少两千多年来历代有不少人道、佛、儒人物能够在觉醒状态中达到一念不起之“心静”的事实。从每个人的实际感觉而言,因为思维活动显著活跃必然反映为大脑意识区域皮层的紧张,甚至会发生情绪烦躁,而思维活动显著减少必然反映为大脑意识区域皮层的放松,相对而言人就感到情绪相对的愉悦轻松平静,而人在无思无虑的安静时,往往会有心旷神怡、心境平静如镜的感觉。虽然绝大多数的人无法达到几分钟乃至几小时一念不起的“心静”,但对于在几秒内达到某一层次相对愉悦平静的“心静”,应该每个人都是有过亲身体验的;某一瞬间无思无虑心境平静如镜的感觉,应该不少人也都是有过亲身体验的。而既然某一瞬间可以出现这样心境平静如镜的“心静”,这样的“心静”当然也是有可能保持几秒内、几分钟、几小时的。可见无论是从历史记载、科学实验研究还是每个人的实际感觉而言,人无论在睡眠中还是清醒状态中达到一念不起之“心静”是完全可能的和存在的。
(二)太极拳追求的“心静”可以得到科学证明
太极拳最终追求的“心静”不等于一念代万念的专心想着练拳这种低层次的“心静”,更不等于半醉、半睡、梦游这种没有清醒意识的精神昏糊状态,而是与道、佛、儒、瑜伽、催眠、超觉静思等所追求的“心静”同一类的精神状态,那就是既安静至没有一丝意识思维活动,又是意识高度清醒灵敏。近代以来太极拳界所十分重视的《授秘歌》的注文称这种精神状态为“心死神活”。注意这“心死”的“心”与“心静”的“心”不是一个概念;“心死”的“心”指的是“心猿意马”的“心”,就是指后天的思维意识活动;这“死”指的是止息、熄灭;这“神”指的是道家所谓的无思无欲的先天“元神”,或称为“真意”,催眠术又称为“潜意识”;“神活”指的就是精神非常的清醒灵敏。这“心死神活”是道家练功的一个核心要诀,如宋金时的王重阳在《授丹阳二十四诀》中说:“心灭则性现”;又在《五篇灵文注》中说:“心死方得神活。”
道家所说的这种既没有一丝思维意识活动、又非常清醒灵敏的“心死神活”可能吗?现代对超觉静思与气功的研究证明是完全可能的。曾任日本生活医学研究所所长、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的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川烟爱义,在他的《健脑五法》一书中介绍了他用脑电波仪对“超觉静思”锻炼者的测量观察发现被测试者进入万念皆空时,在脑电波上就会出现β波完全消失,α波与δ波却同时出现,这对于常人是不可能的。因为常人发生困盹将进入睡眠时是β波减弱消失、θ波出现,进入睡眠时则是出现δ波,常人睡眠中是不出现α波的,觉醒状态则是不出现δ波的,α波反映清醒、δ波反映睡眠,一般人是不可能既清醒又睡眠的,因此一般人α波与δ波是不可能同时出现的。近年来有的大学院校对气功作实验测试研究也发现与川烟爱义对超觉静思观察相同的情况,认为气功入静的大脑功能状态与常人相比较出现了特异性,这种入静不完全是抑制过程,而是一种高度有序化的激活状态。从网上可以查见台湾大学校长李嗣涔教授等曾专门组织用脑电图仪测试观察道、佛气功高层次人在练功中的α波与常人对比作统计学处理研究,结论也肯定气功态既不同于常人的觉醒,又不同于常人的睡眠,提出气功高人的气功态存在“共振态”与“入定态”。“共振态”中α波会比常人还高数倍,是属于令人匪夷所思的清醒的无梦睡眠;还发现气功锻炼在未进入“共振态”与“入定态”前的以一念代万念时精神仍是属于没有完全放松,而当进入“共振态”与“入定态”,一念代万念则消失而出现了“万念皆空”。由此可见,人经过专门的训练和锻炼,是可以进入既具无梦睡眠的特征、又具非常清醒灵敏特征这样精神状态的。《授秘歌》所谓的“心死神活”、《杨氏老谱》所描述的“无须有心之运用耳”之“懂劲”层次的精神正是这样的状态。
太极拳“懂劲”层次的精神状态与气功的“共振态”比较相似,那就是既无思无虑,根本不思虑如何对付敌人、如何动作,又是反应非常灵敏清醒。正如李雅轩先生所说的:“修炼功夫,最要紧是在静上多多用功,如能做到静极默笃的时候,好象是头脑中有一种灵感,这种灵气好象是要出离躯壳,起于空中与宇宙万物合体,未来未见之事若有所知、恍然若明。如这种情形不知是什么道理,是人的灵机充实了之后自然而产生的吗?是以往情形事迹而推断出来的吗?不得而知,我说不出它的所以然。然而,我既有这种感觉,今也大胆地写下来,以便将来证明其对还是不对”。这段话中的“未来未见之事若有所知”听起来似乎有点玄乎,其实是一种对于应对变化的反应速度快到似乎没有过程的感觉,而反应已经完成的瞬间自己的意识还跟不上认知所造成的。从李雅轩先生的这段话中可以知道,被称为“灵机”的这种非常潜能是必须在精神“静极默笃”高度入静之后,才能被激活开发从而发生作用的,只有达到李雅轩先生所说的这种“静极默笃”境况后,才可能达到《杨氏老谱·太极懂劲解》与杨澄甫先生所说的“无须有心之变化,身受击处自能应敌,心中不知,敌跌出矣”。当然杨澄甫先生所说的“心中不知”并不是说“敌跌出”不知,而是说究竟自己是怎么无意识动作使“敌跌出”的快得发生的瞬间还来不及意识到。而现代关于睡眠的研究证明有梦睡眠和梦游都是属于大脑精神区域皮质广泛抑制状态下的不完全抑制,是属于不清醒的状态。梦游患者在这种不完全抑制的不清醒的精神状态中甚至会象觉醒时那样发生走路、干活等行为,但由于不清醒对周围是始终没有感觉和没有反应的,国外报导有个女子甚至经常在梦游中外出与人发生性关系,其实她对此人根本不认识,这是因为梦游仍然是属于大脑皮质的广泛抑制。现代医学也完全确定人发生醉酒是大脑精神区域的皮质发生了部分的抑制甚至完全抑制所引起的。所以,太极拳到了懂劲时清醒的“心静”根本不是类同于半睡、梦游、醉酒这种大脑神经部分抑制、部分未抑制的不清醒的精神状态。
(三)不能用经验主义逻辑探讨太极拳的“心静”
(四)一念不起的“心静”是太极拳健身与武术的核心奥秘
道、佛、瑜伽、催眠、超觉静思等功法能够使人获得某些令人不可思议的功能。比如催眠术能够使人恢复完全失去的记忆、治愈药物无法治愈的疾病等等。深圳大学江波教授在《实用催眠术》一书中介绍国外的研究认为催眠术之所以发生神奇效果的原因是人在“显意识”暂时休止也就是进入没有意识活动的高度入静精神状态后,潜意识被激活所引起的。就是说人的许多潜能包括自我治疗疾病而康复的潜能是必须在“静极默笃”的状态中才有可能激活而发生作用的。而半睡、醉酒、梦游显然不是属于这样的状态,因此半睡、醉酒、梦游是不具有开发自我治疗疾病等潜能效果的;而且醉酒、梦游严格地说是属于病态,是应该避免或接受治疗的。其实民间令人无法相信的一些神奇功夫锻炼者之所以能够获得这类功夫,锻炼中达到万念皆无的“心静”都是核心的关键。
现代科学坦率地承认宇宙中、世界上还有许多是现代科学所不知道的,对于人体自身也有许多是现代医学所不清楚的,尤其是中枢神经许多机理是现代医学所不清楚的。人的健康、病灶的自我修复等等与内分泌、血液循环、微循环等等都有关,但根本的还是在中枢神经的某种支配机理;所谓“世界上最好的医生是自己”,这“自己”主要指的就是中枢神经中的某种支配机理;人的各种技艺往往必需要靠肢体肌肉、关节、韧带等等符合特殊的技术要求,但最关键的也中枢神经中形成某种特殊的条件反射。可以推想太极拳能够达到很高的健身祛病与特殊的武术功夫的核心关键与奥秘也是这万念皆无的“心静”为这种特殊的中枢神经中的某种支配机理创造了条件;况且《杨氏老谱》还明确地将“遇而变化”而“无须有心之运用耳”作为“懂劲”的一个标志。就是说,如果没有达到“无须有心之运用耳”的“心静”,就是没有达到太极拳的“懂劲”水平。太极拳的“懂劲”尚且要达到这样的“心静”,太极拳的“神明”必须是“心死神活”那就更不用说了。正因为如此,近代所有太极拳家都十分重视“心静”,也确有一批极少数的嫡系传人如李雅轩先生等达到了这样的“懂劲”水平。说不少人由于追求心静,“不会用心思,练了一辈子拳,不过是慢练的外家拳而已”,难道杨澄甫、李雅轩等先生都是“慢练的外家拳”?可见这种说法纯属信口雌黄的臆说,是十分错误的。
冯志强先生在《陈式太极拳入门》中说:“太极拳功夫的提高取决于虚静功夫的深入”、“虚静的程度反映了习练者太极拳功夫的程度”,反映了“心静”对于太极拳锻炼的非常重要,反映“心静”是太极拳的核心宝贝。当然,太极拳锻炼达到“心静”是很不容易的,所谓“学太极拳者多如牛毛,成功者寥若晨星”、太极拳高人“代不数人”。之所以如此,许多人达不到一念不起的“心静”无疑是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学练太极拳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将追求“心静”当作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认为“心静”是不可能的,其实是丢弃了太极拳的核心宝贝,然而这种错误现象现在可说是比比皆是,绝大多数的太极拳锻炼者没有对入静引起注意,其中有的所谓“要心静”仅仅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尤其是太极拳的研究专家们大多用一般的体育研究方法仅仅是着眼于一般的神经、心脏、血管、血液与淋巴循环、微循环、呼吸、消化、肌肉、骨骼等来研究太极拳,没有将是否入静和不同入静后发生的一系列生化反应当作一个重要的因素,其实是舍本求末的一种研究方法。因此,呼吁不要将“心静”这一太极拳锻炼的核心宝贝丢弃掉,对于继承保护太极拳这一宝贵文化遗产是十分重要的、不可掉以轻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