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判断的分支》教研活动后续也暂告一段落
(2020-11-11 21:33:05)分类: 研究-学习 |
今天上午,我在监考时发现熊老师的未接电话,因为明天区里有他的一个名师工作室活动,我以为他又有其他的安排,所以赶紧出来回个电话给他。
他在电话里问的是我上次提到的那个围绕教研活动的教学设计文章准备的怎么样了。我如实告诉了他:前段时间请山东的王爱胜老师看了我的教学设计,王老师提出了几个详细的意见并建议修改后发表,上周二我最后一次修改后发给王老师,可能是因为最近比较忙的缘故一直还没有回复。他建议我抓紧时间再联系一下,同时也愿意帮我再问问其他刊物,做两手准备,争取能够早点发表出来。我监考结束后就赶紧把文章发了过去,同时又微信联系了王爱胜老师,很委婉地请王老师再提出点修改的建议和意见,王老师答应尽快。中午12点多,王老师告知我文章他看了后觉得差不多了,不需要修改,我当时还是挺高兴的。下午一点多,王老师发来了他的整合稿(蓝调解码,苍山子点评…),要求我按照互助规则,把整篇文章包括我和福建泉州一位老师的文章一起再校准一下字词语句。
当时我正在家里有点事,电脑又没带在身边,手机上也没法操作。索性等家里事情全部办完后,直接到学校修改。就这样,借助观看教育信息化2.0开幕式网络视频的机会,我捧着电脑继续修改,持续到了三点半多,基本改的差不多了,但还有几段没来得及看,我跟王老师打招呼说能否在晚上再继续修改。王老师回复我基本差不多,不需要再修改了。我便安心去接儿子放学了。
回想起这次包括上课的历程,大概经历了一个月之多。
早在这学期开学初,我们在暑期参与的巫雪琴老师的江苏信息教师联盟的群里就看见巫老师发出的活动通知,说这学期起准备在暑期教师自我培训的基础上开展在线的同课异构说课活动,全省的教师可以同堂竞技,最终设计的好的课堂再进行线下直播课堂。过了几天发现我的同学徐州一中韩永丰也主动报名参与了。他还微信跟我私聊说建议我也赶快报名参加。
因为当时对第一章节的内容没什么印象,就像是简单的数据、信息、算法等知识点介绍,不知道如何展开,索性我就在想能不能结合家里的天猫精灵应用做一个判断语句的应用。
==========第二天接着补记的内容
想到这个我就开始关注天猫精灵的功能:每天早上6点35的天气闹钟,它除了播报日期和天气之外,还会加一句俏皮的话,幽默感十足。六点五十设置的闹钟,播报完之后就是一段新闻广播,然后是7点钟开始的整点播报功能。当时最基本的想法就是要设置成一个项目的形式,然后是要有趣味,学生愿意参与,还有就是要能够在生活中应用,“学以致用”。
(其实在开始关注这个功能时就看了教材《做出判断的分支结构》,因为前前一段时间弄过酸奶机的设备(中间有点失败后,半途而废了),但在42-44度之间的恒温要求它低于42度加温,高于44度停止加温,这就是典型的判断语句的应用。其他的如教材中涉及的自动窗帘系统(光线传感器系数低于多少时关闭,高于多少时打开窗帘等),还联想到生活中各种简单家用电器的使用,如电饭锅保温,如微波炉等等的使用,都会用到判断。。。)
当时已经是9月底,天天各种事情让我静不下心来想这个事,就准备把弄个ppt准备参加巫老师说课的这个任务放在国庆假期完成。事实证明这是又一次的自我安慰和打水漂,国庆假期在家除了转悠了几个亲戚家,就是帮爸妈在田里收、摘毛豆,翻地,根本不想弄其他的事。国庆假期这个设想就完美的泡汤了。
转眼到了小长假后的开学,又是学校的运动会,后面接着上课什么的,基本就没有动手实施过。当时自己还给自己找的理由是,今年自己毕竟不在高一年级,还是一边带着熟悉教材,一边看看新课程的期刊,能憋出个篇把论文出来就算是顺利完成任务了。虽然还主动买了知网的短期卡,也下载了一些文章来学习一下,但全部都是无故终结了,因为没有实践经验,也没有理论基础,实在弄不出来。
期间也郁闷过、挣扎过、徘徊过,就是没有坚持实施下来。
然后在10月中旬左右,有一天熊老师打电话过来,告诉我10月下旬周老师要在扬中高中安排一次教研活动,他说有一个活动环节是各地要介绍下新课开设情况,就推荐我参加这个活动,“弄一篇教学设计,有证书的”。
每次只要是熊老师的安排,不管有没有能力做好我基本都是直接答应下来的,毕竟这都是他争取到的机会,必须做好。
接下来我就考虑选择哪个部分的内容。因为之前听过一节王老师的课,讲的就是“做出判断的分支”这部分内容。当时认为王老师很有带奥赛编程的经验,而且他教的两个班是整个年级最好的班级之一。但是我看到课堂上不少学生听着听着就基本不听了,自顾自的趴下来闭目养神的有之,说话的有之,玩玩具(魔方)的有之,整个课堂沉闷的很。还记得那一节王老师用的是集体备课的课件,还在详细的介绍算术运算符、复合运算符、关系运算符、成员运算符……等等的知识,而且王老师还特别介绍了in的作用。我当时就感觉他讲的太细了,一节课学生没有几分钟实践的时间,课下跟他交流,我提到能不能直接就把for
i in
range(0,10):这个语句告诉学生能够重复执行10次就可以了,不必须还要介绍in是成员运算符这类的知识,王老师说这些都是最基本的程序语句,学生又没有基础,如果这些最基本的知识都不知道会影响他们以后的知识结构的。我告诉他不少学生课上各种动作不愿意听,他说学生的素质不高,而且现在的教材弄的太难了,讲程序设计没有按照基本的基础知识结构,比强化班的信息奥赛课跳跃的还快,“这个课太难上”。
我当时就意识到,暑假包括之前各级教研部门搞了很多的培训,老师们学python这门新语言也很用心,都在努力领会计算思维的核心追求;而学生是从初中才升上来的,他们可能根本没体会到“新”教材,只是觉得这个课枯燥难懂,“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基于这个出发点,我在弄教学设计时首先考虑的就是趣味性,学生只有愿意听才能有学习的开始。而且当时理解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不是培养他们操作计算机、编程的水平,而是通过活动体验这个思维的过程,提高其意识层面的东西。
而且通过这么多年的实践体会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不是让学生今后及要从事程序设计的工作,而主要是“感受程序设计”和“培养程序设计思维”。
我弄了个结合自己出发点和大致思路的文字发给熊老师,他认为这个思路可以,我就继续实施了。
大致说说很简单,但是要变成一个详细的课堂教学活动流程就不那么容易了。我想起了不久之前王爱胜老师在蓝调里推出的一期类似同课异构的教学案例分析,大概有7、8篇,都是基于全国各地不同版本教材的分支结构语句相关的内容,我把所有的内容下载后一篇篇的看。有些设计是根据高中必修教材中的项目案例整合的,有的是初中的教材,记得有一篇是陕西的一位老师设计的,他用的初中的巡线小车的例子分别介绍了单分支、双分支及多分支的用法,并通过scratch实现,我当时就觉得这位老师的创意非常好,自愧不如。然后我在自己的ppt设计中就参照了他的课堂流程:创设情境--知识讲解--拓展应用--总结展示。甚至标题也和他的一样:“科技开启智能生活”。ppt弄好又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弄好后,在熊老师的强烈建议下,又借高一的班试上了一次,发现效果还好,又在课上拍摄了一些照片,作为课堂反馈的内容插入到了我的ppt说课材料中。
因为前期准备的还算充分,所以当去了扬中高中时也没觉得紧张,第一天认真的听课听听点评讲座,晚上及时整理了白天的见闻。那天晚上唯一感觉缺憾的就是一夜没怎么睡着,和回的很晚的同屋的丹阳教研员顾老师聊了好一会。
那天轮到我介绍时,可能是因为周老师事先已大概知道我要介绍的内容,所以没有提出太多的疑问,当然,肯定的话语也不多,所以我到最后也不知道周老师对我的这个教学设计的感受如何。
那次的教研活动结束后,熊老师给我布置了任务,让我把教学设计好好修改一下争取能够投稿。因为我没有弄过这样的教学设计稿,也没怎么在期刊上看过教学设计类的文章,所以我就想结合新课程、项目教学、趣味性等关键词,写一篇文章。
但发现万事开头难。文字总是找不到切入的方法,同类可借鉴的也少的可怜。弄了几天,开头弄了两稿,还是没法继续下去。
过了几天,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这篇文章发给了山东青州一中的王爱胜老师,请他对我的教学设计进行个评价和建议。
过了两三天,终于盼来了王老师的回信,而且发现他比较看重这次的设计创意,给了很高的评价,还主动要求在他的蓝调上刊出,教学设计争取整理后发表。
这给了我极大的动力。立即就按照他的要求,把表格式的教学设计改成文稿式,同时附上自己的设计意图。
我立即开始动力十足、信心满满,找来2018年新课程培训时发的课标和课标解读(有教学设计案例)仔细的研究了起来,最终在那个时间段我终于弄清楚了常在教学设计中看到的“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要求”“学业要求”在《课程标准》中的出处,还记得那次是在早上5点钟左右醒来后就开始研究,终于在一大早把这几部分的内容补全了(虽然后来在文章中又被王老师全部舍弃了,但终于搞清楚了他的来源,于我来说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后面又基本用了两个晚上的时间(每天晚上都到12点多钟),经常是眯着了醒后继续弄,以至于后半部分的内容都是在迷糊的状态下完成的。全部修改增补后发现总的字数有5700多,虽然当时也知道有不少废旧啰嗦的句子,但也是自己第一次不用任何参考就“凭空”(脱脑而出)产生这么多文字,当时的感觉还是很惬意的。
简单的排除下语句和字词问题后,就迫不及待地发给了王老师。
王老师很快回复:格式是编辑看稿的第一印象,要注意事先调整好格式;第二就是尽量压缩至3000字。
那天晚上又开始开夜工。本以为写文字难,删除文字应该会很容易,但实质上这也不是很轻松的差事,我花了一大晚时间才把内容压缩在4000字左右后,发现文字实在没有办法再压缩了,就再次发送给了王老师。
这也就是上周发生的事情了。接下来发生的在前面已经描述到了,不再赘述。
这篇文字从昨天(11.10)晚上写到了今天晚上(11.11九点半),中午因为参加熊老师的教研活动没有午睡,刚才又是在迷糊中度过了好几分钟。
今天参加的这个教研活动,虽然是小学的内容,但通过听课和讲座,也是收货满满,争取早点记录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