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听巫雪琴省名师工作室活动之12.17第一天摘记
(2019-12-17 23:08:45)分类: 研究-学习 |
长沙培训时,与句容高中黄梅老师互加了微信好友,前几天黄老师联系我说,他们的巫特近期将搞一个省名师工作室的活动,并告知我可以旁听。得到这个消息后,我联系了本组的其他老师,在千方百计说服学校领导后,终于成行。
今天是本期活动的第一天。特级教师巫雪琴主持了开幕式,介绍了省名师工作室的成立过程,并对工作室即将开展的活动进行了简单的布置,对成员提出了相关任务要求。
巫特的一句话很有启发意义,她对在场的工作室成员说,你们都有市学带的头衔,代表着各地市的最高水平,“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集中培训是一个充电和激发能量的契机,同时回到各自的工作单位后对本区域的老师也要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她说四十岁左右的年龄是精力最为旺盛的年华,这时候的精力就像是一泉水,前一天使用后第二天又是汩汩漫漫的一泉,“满血复活”,要充分利用好这个大好时光。
她指出工作室的主要目标聚焦于学科教学(新课标
新教材)和创新教育(创客
STEM教育),在当前新教材还没有正式启用之前,及早着手准备,争取在“重新洗牌中”“占得先机”。对于教材,虽然还是要强调只是教学的材料(不能全部照搬),但同时还可以横向关注多个教材版本的教学内容区别,在对比中取舍,在对比中研究【受此启发,我之前采购的大学py教材也是很有意义的,可以将里面的案例穿插到课堂教学中,以及其他途径的教学内容,如普惠课程的教学内容,有着诸如适用对象跨度大,教学起点低等特点,也都非常值得糅合到课堂教学素材中】。这个在后面的省教研员丁婧的讲座中也表达过同样的意思。
巫特还提到了研究成果的表达,说到了《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的专刊【最近在王爱胜老师的蓝调百香果中也经常提及此杂志,说明它在新课程新课改中投入了足够的关注度,值得自己去学习和关注研究】。关于成果的表现方面,她大致分为了教学设计、打磨录制课堂教学、写活动后感以及写相关的文章等,巫老师还特别提及了她自己当初就是从写博开始,逐步开拓自己的理论文字水平,到现在写文章以及完全不在话下,启示在座的各位要多动笔,多思考,及时记录。最后总结的成果就是关于教学案集(含视频)、杂志文章(如教学设计、教学感想、经验介绍等类型)
接下来巫特对省工作室四次集中活动的内容进行了介绍,大致分为12月份的此次,以及明年的3、5、7月共四次。作为第一次活动,本期主要聚焦新课标、新教材,结合对课标和教材的解读,同时观摩现场教学;第二期主要聚焦于必修二的专家解读和现场教学,以及围绕论文和课题的开展等进行一些培训;第三期还是注重现场教学,以及集中整理论文、教学案例集等的初稿;最后一期是在暑期,除了进行成果汇编的最终定稿外,还会观摩句容市的公益夏令营活动。每一次都有具体而明确的任务,每一期都非常值得期待。
接下来就是省教研室丁婧博士的讲座。
丁博士主要围绕“课程标准”“教材与教学”“考试评价”以及“教师专业成长”四个方面谈了自己的见解。【之前也听过几场丁博士的讲座,总体感觉这一次的内容是更趋于务实、接地气的,能够引人以明确的方向和路径,值得深入的思考】
一、课程标准。丁博士首先举了一个例子,就是在省级的基本功大赛中有一道关于课程标准中提及的课程模块的试题,她很惊讶居然有为数不少的人回答不出来,可见他们基本没有关注过课程标准的内容【本人虽然也参加了去年的新课程培训,但是很汗颜的是,也从来没有去深入研读课程标准的意识,只有去认真揣摩,可能你对教材的处理才能够更加契合教材编写者、课标制定者的意图】丁博士介绍,对课标的学习,可以主要从“核心素养”“课程内容”“学习方法”三个方面展开。
“核心素养”,目前非常火热的词语,但只是被说的较多,研究的很少,真正联系教学开展应用研究的也就更少了。所以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契入点在结合教学应用;“课程内容”,课程标准从宏观的层面为具体的学习教学限定了一个框架范围,而教材是在课程标准指导下进行全面、具体而系统的开发发掘,因此其顺序性、脉络结构等不会与课程标准完全一一对应,对课标和教材内容的结合研究,能够对教学内容站位更高,定位更准,在当前阶段,主要研究必修部分内容就可以了。关于课程内容,同时还可以从其具体涵义,外延内涵等开展深入研究,如结合学科核心大概念的研究,比如结合物联网的软硬件研究等;关于学习方法,主要是学习当下的项目学习的方法(与以前的项目教学的概念还不完全一致。【我这里也有一个疑问。长沙培训时张义兵老师说,建一个房子,需要各个方面的系统工作,这可以看成一个项目,而之前的任务驱动就类似于搬动摆放家中的一个盆植。举例好像是说项目是一个大规模的任务,而且这些个任务是存在一个系统的内在联系,而任务驱动只是一个单纯的任务。这里面可能不是任务大和小之间的区别,而是任务间有系统协调的关系,才能称之为一个项目】),项目教学在这次的新课改中被普遍推崇,这也是与核心素养的提出,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全面的成长这个角度提出的,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如何强调项目学习都为不过。【这里面我还认为项目学习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基于真实问题的解决。这是在今天上午山东的一位研究初中信息技术学科评价的老师在文档中表达出来的,应用不能总是基于“模拟”的基础上开展的,要真实于生活,这样才能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益】
二、教学和教学。
作为参编作者,丁博士也丝毫不回避教材缺陷甚至科学性错误的问题。因此建议多比较、借鉴其他版本的教材教学内容,当前可以就五套教材的必修一和二进行研究。她指出,教材仅仅是上课时的一个教学依据,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涉及对教材的二次开发。
关于研读教材,她提出了通篇读(必修一、二)、理结构(教材中的课标落实,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与课程标准的一一对应关系没法固定)、设项目(主要是开展项目式教学,丁博士特别强调的是因为教材的应用是面向全国的,因此有很多非常有价值的知识(如前沿技术应用等)可能就没有办法在教材中提及,这个时候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校情、学情等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设计,将教材开发出更适合本地学生的项目)、拟教学(就是在实践中及时开展教学实验)
三、考试评价。
这不是教材编织者目前需要考虑的问题,但丁博士说到,和其他学科有大量开展试题评价研究的老师相比,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对试题研究的开展意识较低,这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路径。【又要提及早上看到的山东某教研员老师对于山东省初中信息技术学测的分析研究,如纸笔还是上机考试,特别提及基于真实问题的考查,主客观题分别适合检测那个方面的知识等等,这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
四、教师成长。
他对在座的老师们提出了“博”和“专”的要求:因为信息技术学科变化快,信息的技术性、理论性、教育性等涵盖广泛,因此要有广“博”的知识去了解和占有;“专”指信息技术学科研究内容广博,一个人难以精通所有的知识内容,因此要在一方面发挥自己的强项。她举例提及的“工程思维”,就是在计算思维的基础上,还含有统筹规划、折中妥协的意识和能力,这对学生的人生规划、人生成长都大有益处。
专的方面她还举例说关于学业评价,关于新形势下的“项目式学习”的教学实施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
最后是南师附中王静老师的教材解读,她这次解读的是必修一第
4-5单元部分。印象深刻的就是通过锚点扩展知识面,按着教材的内容一课一课的上下来,等到后面熟悉教材后再自由发挥,教学内容主要向学生强调“思想”,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考的方向;在算法程序学习中主要按照模仿--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先后方式开展教学,不过分关注具体语言、语法、算法的学习。同时她还提及项目式学习中情境创设的重要性【真实情境的创设】
立足于教材、不局限于教材,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练就技术。
今天断断续续的回顾了这么些,中途瞌睡的几乎要放弃了【中间明显有思维表达误区的句子可能还不少】,写到这里才渐渐有些清醒了些。
总结出来就是:目前的机遇非常好,要选位精准,抓早抓实,深入研究,争取能够出现一些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