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天书”汇成册
一尊陶器,看到了自杞国物质文化生活的缩影;一匹骏马,感受到自杞国与南宋王朝紧密的联系;一个词语,读懂了自杞国乌蛮悲壮的历史……
《宋代自杞国——一个神秘的彝族地方政权》一书在若干历史的碎片中寻找被遗忘的民族历史记忆,从历史尘土中慢慢走来,在愈走愈近时,让我们遇见它、了解它。
http://mmbiz.qpic.cn/mmbiz/lIibVw7H55Gnt7s47hXmDS1s5emGJmdLN1WoP46gksOd3SyLt9oPdM1m33Iicqyn8yUqCnKCmGJ35vCH97qquaN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1
百年辉煌的古国
《宋代自杞国》书中记载,自杞国是历史上的一个彝族地方政权。十二三世纪时活跃于今云南、贵州、广西地域范围的政治舞台。其“贩马致富,拓地数千里”,有强悍步兵十万,精骑万余。由“蛮酋相争”到“独雄于诸蛮”,拼死抗争,打破元蒙“先下西南围歼南宋”速胜密谋,阻敌于滇五年之久。
历史学家一致认定,自杞国为乌蛮部落首领所建,基本组织是泸西地区稳定的土著居民——东乌蛮37蛮部,国运大体与大理国、罗殿国、南宋相始终。
公元1100年,大理国因高氏专权而名存实亡,史称后大理国。此时,阿庐部(泸西)中的弥勒、师宗二部,以老本土弥鹿川为中心,联合滇东37蛮部,建立了雄踞一方的自杞国。自杞国全盛时期,其疆域北至今天的曲靖,南达红河,西抵昆明,东接广西红水河,东西南北皆纵横千里。
自杞国出现的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北方民族同中原汉族政权战争最频繁的历史时期。从北宋立国到南宋灭亡的300余年间,宋王朝先后经历了夏、辽、金和蒙古的南侵。由于宋朝南迁,失去了北方的战马来源,故不得不寻找新的战马来源。
当时的云南出产战马,宋王朝便把目光投向了云南,并在广西南宁附近的邑州、宜州等地摆开马市。被南诏、大理深锁于南盘江河套中的自杞国,充分利用位居滇东的区位优势,把后防变成了对外交通的第一线,马贩们不辞艰辛,开拓了一条通往广西的千里商路。
后来的100多年间,自杞国每年都将数千匹战马输往南宋。沿着这条南昆丝绸之路,又将内地的金、银、帛和大量书籍源源不断地带回云南,极大地促进了云南的文明进步,创造了百年辉煌。
2
历史缺失的一页
然而,这一彝族地方政权的百年辉煌,在史书中却难寻踪影,只在几位宋朝官员的笔记或奏折中留下些许影子。
据介绍,南昆丝绸之路上运来的云南战马并没有挽救南宋。蒙古铁骑踏入中原。公元1253年,元灭大理。
随后,滇东陆良、石林、泸西、弥勒一带曾发生过两次大战,拼死一搏的自杞国最终被元军平定。1265年前后,自杞国人曾秘密联盟起义,一起动手杀了家里的鞑子(蒙古军),民间把这段历史称为“杀家鞑子”。这次起义招致了疯狂的镇压,导致整个自杞国被灭城、灭族、灭史……160多年的古国从此销声匿迹了,连史料中都难以找到自杞国的名字。
现在,只在宋朝王应麟的《玉海》中找到属于自杞国的年号“乾贞”,以及在宋人周去非、南宋参知政事范成大的著作中有少量提及。
对宋代自杞国进行了多年研究的学者侯德勋( 《宋代自杞国》的作者之一)解释道,自杞国这样一个以贩马立国并具有流动性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其滞后的文明发展程度还不可能达到自己写史的地步。此外,当时的大理国不承认自杞国以及元朝推行的“灭国灭史”政策,以致在《元史》《宋史》和《南诏野史》中从不提及自杞国,实在回避不了时则用“三十七部”或“云南”代替,导致自杞国的百年辉煌就这样被“淹没”。
3
历史遗存今成册
尽管自杞国的历史出现空缺,但它断鳞残甲般的文明碎片总会被人拾起, 《宋代自杞国》一书的作者侯德勋、白兴发、张纯德就是其中的一批研究者。正是由于他们“十年磨一剑”的探索与研究,2015年底,彝学研究成果《宋代自杞国——一个神秘的彝族地方政权》一书成功出版发行。
张纯德告诉记者,此书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论框架中探索并论述了自杞国的存在及兴衰始末,并运用大量的考古及文物资料再现了古代自杞国的社会生活及存在状态。
“从陶石物质遗存物和历史文献入手,慢慢地清扫自杞国上厚厚的尘土,轻轻地勾勒出自杞国朦胧的轮廓,渐渐地析出自杞国美丽而又神秘的身影,令人神往。”
翻开这本书就像进入了一段宏大的历史叙述中,全书分四个部分讲述着这段岁月。上篇“自杞国陶石物质文化”,分四章叙述自杞国概况、陶文化、石文化及人文自然遗迹。中篇“自杞国乌蛮历史文化”,以六章篇幅详述自杞国崛起、乌蛮抗战、战马古道、广西路改土归流、南明黄昏轶事及文献研究。下篇则是“自杞国的再现”,以乌蛮三十七部演生时空、圭盘地貌与弥鹿自杞、“易龙屠城”因果、南宋时期夷化的陶石文化遗存物为题,进行专题探讨。
在余论中“宋代自杞国的前世今生”,以难得的文献材料及图片资料,将自杞国的研究与古蜀国三星堆文化相联系,并进行比较研究,对自杞国的主要族群及其后裔分布情况作了诠释解说。
正如书中所说,必须让古籍古董里的文化“活起来”,从中可以吸取优秀文化的思想精华。《宋代自杞国》就是在这样的坚持中“浮出水面”。
本报记者 常旭辉
来源:民族时报编辑:阿叫拉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