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客(十三)

分类: 人在旅途 |
2016.10.18. 尼斯—文蒂米利亚—米兰。
云中深处,是女人的容颜。
永远游荡在田野的轮廓,一直没有被传唱的乡谣。
用目光去爱,不再用幻想去爱。
如果妳今天是一朵可能的云,明天就要化作现实的雨滴洒落大地,请不要忘记妳神圣的起源——关于尚未出现的、那个我做的梦。
………………………………………………………………………………………………………………………………
阴天的上午,我俩如期乘坐开往文蒂米利亚的列车,离开法国,踏上返回意大利的旅途。
斑斓的日光点缀起尼斯火车站的外墙。
乘客比想象得多。
蔚蓝海岸大区的风景,终究成了车窗外倒退的身影后。
唯独令人惊叹的直觉,能够充当苍茫灵魂的指南针。
首先心怀情感,然后自由的运用智慧,只有这样,独立的冰冷城市,与人的那些个想象中的故事,才不再有任何做作或是隔阂。
可惜的是,很多人认为情感和智慧是一码事。
http://s7/mw690/001LMVTrzy7fUAR0VEif6&690
在文蒂米利亚中转站要等候四十分钟,回米兰的火车才来。
和当初去法国在这里转车的时候一样,我俩找到站外那片“熟悉的”环形矮水泥台,坐下来休息等候。
虽然旅程接近尾声,但绝不意味着行将结束。
阳光比来时更加灿烂,泛白的照耀在紫瞳丝毫没有倦意的、水晶般的脸庞。
我俩聊着一些关于生活的不应景话题,但这并非打发无聊时间。
虽然脚下已然是意大利的土地,可情绪,其实仍然留在南法。
………………………………………………………………………………………………
回米兰的车程略长,要四个小时。
车厢结构独特,一个接着一个包厢式的六人硬座车厢内,行李架被安置在乘客的头上方,而且竟然有两层。包厢旁边是一条狭窄的过道,列车员热心的把放在过道的行李提手拉长,然后卡在墙壁上的横栏内,以避免行李在过道溜跑。
真正在过道来回溜达的,是被主人牵着绳子的小狗。
所处车厢的乘客除了我俩,还有一位安静读书的意大利女人:黑色高领毛衣,瘦削,短发,戴着一副与脸型格格不入的大黑框眼镜,浓妆的气息溢满了整个车厢。
还有一位独身法国姑娘,带着笑意,热情的递给每一位陌生乘客她手中的一盒饼干。
按号就座,紫瞳坐在我正对面。望向她健康的神态,回想起在米兰马尔彭萨机场降落、坐在开往市区的机场巴士里、我前排的那个万分疲惫的紫瞳,我不禁松了口气,而且倍感骄傲。
这一路走来,我俩已然收获了旁人无从理解的充盈。
月台,让四年前另一个时空世界的风景,迴复到完整而独特的自身风景当中。
列车,是时间的物化物。
行驶中的车窗内,本身就是独特的风景。妳看嘛,在这里,山洞中的白昼是黑夜,点亮灯的黑夜是白昼。
时钟的指针,在向后退。
失去的时光造就了新生。
往昔,今时,两者共同结合,才有了生活。
没有记忆就没有往昔,今天,是往昔的延续,正如时间是生命的延续。
当下就是刚刚经历的过去,而过往的一切,只可能在当下存在。
即使我俩悄然回到四年前我走过的这些地方,我们也绝不可能重睹什么。因为四年的时间不是空间,而我,也不再是那个用自己的想象热情装点那四座城市的独身旅客。
然而我深知,自己的“曾任自我”并没有完全消散,它在睡梦中,在不止一次的某个早晨醒来的片刻迷糊时刻,甚至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都能轻而易举的重新拾起。
如果有追寻的话,那么追寻的,是一直在那个地方、随时可能再生的时光。
………………………………………………………………………………………………
意大利火车车厢的椅背放置了舒适的颈部靠垫,我把头稍向后靠,渐渐睡着。
随身听里播放的,是“不合时宜”的美国音乐。
即便美利坚的风骨与欧洲文化一衣带水,那也是英格兰的延续,而并非意大利。
但此时此刻,没有什么音乐,比这几首美国歌曲更能恰如其分的将我带入情景的意境。
从南到北,西向东渐,预见了不可预知,难预料的,反而看得更清楚。
………………………………………………………………………………………………
突然打了个机灵,晃过神醒来,和紫瞳对视一笑。我的爱人指了指窗外的海平面,对我说这风景其实不比蔚蓝海岸差。
我点点头,的确是啊,意大利靠近南部法国的滨海城市风光丝毫不差,可就是没有法国那一个个度假圣地出名。
继续睡,直到火车开进利古里亚大区,即将到达热那亚站。
我提醒紫瞳,在火车临近王子车站的时候,窗外的热那亚老港全景非常壮阔:海,港口破旧颓废却别具一格的建筑物,还有天空中一哄而散的鸟群。
当然了,这都是四年前的印象。
可能是这次运气不太好,至少没有我描述的那样壮观。
人生中就是有一些出神入化的时刻,现在通过记忆偶然获得的灵感让过去重现,于是我们快乐地感受到即将眼见的、事物存在的持久性,哪怕其实那份光景一生罕遇。
不知道什么时候,吃饼干的法国姑娘下车了。陆陆续续上来一些新乘客,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坐在靠近过道的座位,还有一位独自乘车的中年女人坐在靠窗位置,也就是一直在读书的黑衣女人对面。没过多久,两个女人开始攀谈起来,这时候我也醒了,无意中听到新上车的中年女人操着浓厚的东欧口音,再继续听,两个人聊天意思大概是说中年女人到了米兰要转车去威尼斯,而黑衣女人热情的告诉她自己就是威尼斯人,让中年女人跟着她转车就好。黑衣女人还热心询问她住在威尼斯哪里,下火车后应该怎样走才能到。
还有,中年女人说自己是波兰人,她的东欧腔调我果然没听错。
过了热那亚之后一路向北,海港风光不再,冷峻的北部城市气质愈发显著。
空间是几何图形,时间不是。
时间是一门心理学。
人因为坚持,一生都在与时间抗争,为了避免遗忘这东西,淹没宝贵的记忆。
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磐石,只不过这东西阻挡不了随着时间发生的自我瓦解。
沉溺一件事情过久的我们无从想象,同一个自我,在解脱后会是什么样子。
过去,是我们身上已经永恒的东西。把握它,我们就能体会到存在的绝对重量。
回忆原本就是对于时间摧毁一切的自我修复与弥补。
事物本身,与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存在天壤之别。
所以,回忆,也不是随便轻易回忆的。
…………………………………………………………………………………………………
如期到达米兰中央车站,黑衣女人起身,给了波兰妇人一个“follow me”的帅气手势,两个人就这样开启去往威尼斯的下一趟旅程。
好像迷途的母熊靠神奇的鼹鼠帮忙,才总算走出了幽暗深邃的森林。
我俩不会迷途,这趟旅程,这已经是第三次到米兰了。
http://s13/mw690/001LMVTrzy7fUASmD0w6c&690
“艾玛努埃尔二世”拱廊,庄重精美的穹顶之下,一家挨着一家眼花缭乱的奢侈品店。
走到长廊尽头,临近举世闻名的斯卡拉歌剧院那一侧的出口附近,一家工艺品店反而给了我俩莫大的惊喜:《最后的晚餐》画作图案的冰箱贴雕工精致,让人爱不释手。
http://s16/mw690/001LMVTrzy7fUAVyS63cf&690
http://s9/mw690/001LMVTrzy7fUAWaZegb8&690
http://s15/mw690/001LMVTrzy7fUAWlu9gae&690
http://s3/mw690/001LMVTrzy7fUAYm0pA42&690
http://s14/mw690/001LMVTrzy7fUAWMCRvad&690
http://s10/mw690/001LMVTrzy7fUAX3G4x59&690
我俩分别在两家店品尝了“久违”的意大利冰淇淋,一家是完全不了解的临街小店,另一家,是慕名而来的、在斯卡拉歌剧院背后的“GROM”知名连锁店。
至于口感味道,实际真的不相上下,甚至那家不知名的小店反而更好些。
所以说,千万不要盲目跟从美食攻略的推荐去刻意找什么,因为写攻略的他们可能一样只是碰到一家小店,觉得好吃而已。区别就在于,他们懂得技巧去刻意放大很平常的事情,然后在这个信息膨胀完全不在乎真假的时代,迅速一传十、十传百,最后打造出“最好”、“最棒”之类的无聊称谓,引导众人去盲目跟风。
http://s8/mw690/001LMVTrzy7fUB0vcMLe7&690
我对紫瞳说,能在意大利开冰淇淋店的人,实力没有两下子是不敢出来做生意的。
想通这一点,所有的一切,立即迎刃而解。
机缘巧合看到路边的一家徕卡画廊,我立刻拉着紫瞳走进去看看。
当初在东京找了很久都没找到的地方,在米兰竟然如此轻易的遇到。
大概是自己常年使用莱卡胶片旁轴相机的缘故,所以心怀特殊的情愫。
画廊规模其实很小,好在格调原汁原味。
http://s13/mw690/001LMVTrzy7fUB1QmiU3c&690
http://s9/mw690/001LMVTrzy7fUB2wkdOa8&690
多莫大教堂,这座世界第二大的教堂,临近天黑,来往人流还是不见丝毫减少的迹象。
梵蒂冈圣彼得堂,米兰多莫,塞维利亚大教堂,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堂,在一篇偶尔看到的介绍中,我才知道,自己已经不知不觉拜访过世界五大教堂其中的四座。
而在这四座教堂的所在地当中,对我而言最具备“生涯印记”意义的米兰,在这次之后,应该是彻底的告一段落了。
黄昏,不再出现什么关乎景象的惊喜,广场四处闲荡的、比往昔更潦倒的骗子看起来竟然变得可爱,这一个个标志,对于彻底的离开而不是告别,再适合不过。
天就要黑了,驻足中央车站广场的正中间,举目望向天空,黑压压的鸟群不知是有意还是无心,不断组成一个个截然不同的、如同麦田怪圈一般的图案,一会儿在这里出现,一会儿又一起飞到了另一边,看得人简直头皮发麻。
夜里,旅店房间宽敞的露台正对着一栋公寓。
奇怪的是,看不到公寓房间的灯光。
你看不看得到灯光,并不代表房间有没有亮着灯光。
正如你看到的,可能是你看得见的,也可能是你看不到的、空间背后的过去式时间。
而这恰恰成为我们不断发掘影像背后真实故事的源动力。
热情,竭力,周而复始。
外面又开始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