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蓝色十诫(八) 婚礼

(2015-08-23 20:23:23)
标签:

行李区的口哨

脏兮兮的毛衣针

警靴轻碰的泥脚

游离的水草

音乐教师不会弹的肖邦

分类: 人在旅途

 

http://s12/mw690/001LMVTrzy6UznAiDI7db&690婚礼" TITLE="蓝色十诫(八) 婚礼" />

http://s8/mw690/001LMVTrzy6UznH1OPZe7&690婚礼" TITLE="蓝色十诫(八) 婚礼" />

耶稣对多莫说:“多莫,你相信我复活,是因为你看到了复活的我。而那些没有亲眼看到我复活的人,才是真正的相信。”

 

因见,所以信。

 

不曾见到的相信呢?

 

神父说,宗徒多莫过于偏执了。

 

他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反而丢失了更多真理。

 

可是,我觉得,多莫不会后悔,永远不会。

 

“我以为天主把我们作宗徒的列在最后的一等,好像被判死刑的人,因为我们成了供世界、天使和世人观赏的一场戏剧。我们为了基督成了愚妄的人,你们在基督内却成了聪明的人;我们软弱,你们却强壮;你们受尊敬,我们受羞辱。”

 

——《格林多前书》 4 : 9 - 10.


http://s4/mw690/001LMVTrzy6UznAhUCTe3&690婚礼" TITLE="蓝色十诫(八) 婚礼" />

 

二零一四年,秋天;华沙,耶路撒冷大街。

 

中央车站的候车大厅里,旅客们昏昏欲睡,另一些人却格外清醒。

 

他们是特殊的群体,只不过看似平凡普通。

 

他们这些人当中,有的吹着口哨,在行李寄存区晃来晃去,看看有什么被旅客遗落的东西;有的是“难辨真伪”的残疾人,时不时走到垃圾桶前,把手伸进去淘来淘去;还有很特殊的一个人,一位黑头发的吉普赛中年女人,她就像是中央车站长条椅的常住客,坐在那里,漫不经心织着毛衣,其他人时常过来跟她聊上几句。

 

我坐在长条椅上休息,对于华沙秋日清晨的户外温度来说,这里绝对算是最温暖的室内公共区域。

 

视线右侧走进来一个中年男人,身高一米九零以上,光头,穿着与时节气温严重不符的沙滩T恤与短裤,脚上懒洋洋套着一双破破烂烂的拖鞋。

 

他走到我身旁,直愣愣坐下来,然后摊开一份色情报纸,开始无声的看起一幅幅裸体女郎的图片。

 

没过多久,车站里的配枪巡警开始行动,他们抓走了晃来晃去的小孩子,抓走了嘴歪眼斜的残疾人,吉普赛女人见状之后站起身来,与警察开始喋喋不休的理论,而警察,只是抱以司空见惯的摇头笑容。

 

原来,她是这群底层人的“妈妈”。

 

一位年轻的金发女警向我走过来,站到我身前,用穿着厚厚警靴的右脚轻轻踢了踢看色情报纸的光头男人的左脚,光头之前一直很平静,不知道究竟是不是在装傻,这时候,突然硬着头皮站起身来,一句话都没说,就跟着女警察走了。

 

原来他也是他们中的一个。

 

 

望着这一幕幕仿佛“戏剧”一般的真实,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哭,还是该笑。

 

带走这群人的警察,仿佛“时间”。

 

而硬着头皮被带走,明天依旧还会回来的未成年小偷、嘴歪眼斜的残疾人、在垃圾桶里淘宝的乞丐,就像是“记忆”。

 

时间不可逆、不复返;但是记忆,可以回去之后重新来过。

 

…………………………………………………………………………………………………………………

 

“那么,我们能说法律本身有罪吗?绝对不能!然而藉着法律,我才知道罪是什么。如果不是法律说:‘不可贪恋!’我就不知道什么是贪情。罪恶遂乘机藉着诫命,在我内发动各种贪情;原来若没有法律,罪恶便是死的。从前我没有法律时,我是活人;但诫命一来,罪恶便活了起来,我反而死了。那本来应叫我生活的诫命,反叫我死了,因为罪恶藉着诫命乘机诱惑了我,也藉着诫命杀害了我。所以法律本是圣的,诫命也是圣的,是正义和美善的。那么,是善事使我死了吗?绝对不是!而是罪恶。罪恶为显示罪恶的本性,藉着善事为我产生了死亡,以致罪恶藉着诫命成了极端的凶恶。

  我们知道:法律是属神的,但我是属血肉的,已被卖给罪恶作奴隶。因为我不明白我作的是什么:我所愿意的,我偏不作;我所憎恨的,我反而去作。我若去作我所不愿意的,这便是承认法律是善的。实际上作那事的已不是我,而是在我内的罪恶。我也知道,善不在我内,即不在我的肉性内,因为我有心行善,但实际上却不能行善。因此,我所愿意的善,我不去行;而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却去作。但我所不愿意的,我若去作,那么已不是我作那事,而是在我内的罪恶。所以我发见这条规律:就是我愿意为善的时候,总有邪恶依附着我。因为照我的内心,我是喜悦天主的法律;可是,我发觉在我的肢体内,另有一条法律,与我理智所赞同的法律交战,并把我掳去,叫我隶属于那在我肢体内的罪恶的法律。

  我这个人真不幸呀!谁能救我脱离这该死的肉身呢?感谢天主,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这样看来,我这人是以理智去服从天主的法律,而以肉性去服从罪恶的法律。”

 

——《罗马书》 7 : 7 - 25.


http://s6/mw690/001LMVTrzy6UznAFQFvb5&690婚礼" TITLE="蓝色十诫(八) 婚礼" />

 

 

搭乘180路公共汽车,从华沙大学,一路坐到拉齐恩基·科拉柳斯基车站的肖邦公园。

 

肖邦公园是俗称,正式名字应该叫做“瓦津基公园”。

 

公园里的人少之又少,偶尔有跑步锻炼的人经过,还有一位身穿正装的中年男人,带着耳塞随意漫步。


http://s16/mw690/001LMVTrzy6UznAK5VZcf&690婚礼" TITLE="蓝色十诫(八) 婚礼" />

http://s5/mw690/001LMVTrzy6UznAPoWg04&690婚礼" TITLE="蓝色十诫(八) 婚礼" />

 

随便找了一张空椅子坐下来,繁茂的枝叶挡住了阳光,光怪陆离的暗影弥漫起四周出奇的安静,只有在草地上跳来跳去的小松鼠,带来仅有的一份生命力。

 

在这个无人打扰的地方睡觉,真的能睡上一整天。


http://s4/mw690/001LMVTrzy6UznALSnh23&690婚礼" TITLE="蓝色十诫(八) 婚礼" />

http://s12/mw690/001LMVTrzy6UznAUFkvfb&690婚礼" TITLE="蓝色十诫(八) 婚礼" />

 

“这座女神名叫查姆达……………………虽然她的乳房萎缩得像老太婆的,但她还是从中硬挤出乳汁喂成排的小孩。你们看,她的右脚因麻风病而腐烂,腹部因饥饿而凹陷,还被一只蝎子咬着。她忍受着疾病和疼痛,用萎缩的乳房喂小孩。……………………她表现出印度人的一切痛苦。这座雕像表现出长久以来印度人体验到的病痛、死亡、饥饿。这座女神身上有着他们经历的所有疾病,甚至有眼镜蛇、蝎子之毒。尽管如此,她喘着气还要用萎缩的乳房喂小孩。这就是印度……………………她不如圣母玛利亚清纯、优雅,也没穿着美丽的衣裳,反而又老又丑,痛苦得喘息。请看她因充满痛苦而往上吊的眼睛。她和印度人一起受苦。这是十二世纪制作的雕像,她的痛苦现在仍未减缓,和欧洲的圣母玛利亚不一样,这是印度之母查姆达。”

 

…………………………………………………………………………………………………………………………

 

远藤周作的文学作品《深河》告诉我们,查姆达是现世苦痛中喘息的东方之母,完全不同于气质高雅的西方圣母。

 

车站候车大厅的场景画面再度浮现。

 

那位喋喋不休的中年吉普赛女人,她应该算什么呢?凌乱、油乎乎的黑头发,目光夹杂着狡猾与欺骗,让你完全感受不到真与假的界线,却又带着一份脆弱的、抵抗生活窘境的倔强与顽强。

 

她对我来说,竟然如同连接“时间”与“记忆”、这不知何时开始相互脱节的两者之间的唯一纽带。

 

甚至,她成了我自己的某种希望。

 

真的是这样。

 

奇怪,但绝对不可笑。

 

“因为我们得救,还是在于希望。所希望的若已看见,就不是希望了;”

 

——《罗马书》 8 : 24.


http://s16/mw690/001LMVTrzy6UznJUJjx5f&690婚礼" TITLE="蓝色十诫(八) 婚礼" />

 

千万别说想象的东西不存在。

 

当一个女人在午夜独自哭泣,你偏偏就不在她身边。

 

所以,你能做的,只有想象,想象她痛苦无助的可怜。

 

这份想象在今后会时常浮现在你脑海里,令你痛心疾首,直到那个女人最终找到了属于她自己的幸福,这份想象,才会有慢慢消散的可能。

 

因为你给不了她幸福,这是你一辈子的歉意。

 

 

“除了彼此相爱外,你们不可再欠人什么,因为谁爱别人,就满全了法律。其实‘不可奸淫,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贪恋’,以及其他任何诫命,都包含在这句话里:就是‘爱你的近人如你自己。’爱不加害于人,所以爱就是法律的满全。”

 

——《罗马书》 13 : 8 - 10.


http://s16/mw690/001LMVTrzy6UznKHG4D2f&690婚礼" TITLE="蓝色十诫(八) 婚礼" />

 

 

水宫附近的游人多了一些,还有很多对新人在这里拍婚纱照。

 

婚姻,怎么选,选择谁,其实都是错。

 

终于明白,当一个女孩子经历了没有结果的一段真爱以后,婚姻,婚礼上的新娘子,成为她仅有的信仰。

 

“我若能说人间的语言,和能说天使的语言;但我若没有爱,我就成了个发声的锣,或发响的钹。我若有先知之恩,又明白一切奥秘和各种知识;我若有全备的信心,甚至能移山;但我若没有爱,我什么也不算。”

 

——《格林多前书》 13 : 1 - 2.


http://s2/mw690/001LMVTrzy6UznKO8RH51&690婚礼" TITLE="蓝色十诫(八) 婚礼" />

http://s5/mw690/001LMVTrzy6UznL02TW64&690婚礼" TITLE="蓝色十诫(八) 婚礼" />


http://s4/mw690/001LMVTrzy6UznLgNKr53&690婚礼" TITLE="蓝色十诫(八) 婚礼" />

http://s6/mw690/001LMVTrzy6UznLjuUR75&690婚礼" TITLE="蓝色十诫(八) 婚礼" />

 

肖邦,音乐大师肖邦的巨型雕塑,屹立在公园的人工湖畔。

 

秋日的落阳与泛黄的枝叶交相呼应,宛如开启大师弹奏的天然帷幕。

 

因为寂寞,叶子泛黄。

 

有没有尝试过?爱一个人,只是因为寂寞。

 

我从前一直很排斥,但现在渐渐明白,因为寂寞而爱,未尝不是一份最真挚的情感。


http://s9/mw690/001LMVTrzy6UznLc1N658&690婚礼" TITLE="蓝色十诫(八) 婚礼" />

 

 

肖邦的头发夸张的飘向一侧,他身后的树干更加夸张的飘向同一侧,化成一只巨大的手掌,笼罩在肖邦头顶。

 

最吸引我的,还是肖邦的五官神情:双眼似睁非睁,眉头紧锁,双唇紧闭,忧郁的外在表情里面,是内心深处看似柔软、实则强硬的倔强。

 

我不知道肖邦挣扎的内心世界源于什么,或许来自家国的热情,或许来自血液的乡愁,或许来自别人眼中荒谬的恋情与婚姻。

 

甚至,在这一刻,我不认为肖邦是什么音乐大师,什么钢琴家,他只是一个弹钢琴的人。

 

他的表情,他的际遇,他的病痛,与那个车站的黑发吉普赛女人,其实没什么两样。

 

只不过一个为了生存而生活,一个为了音乐才能活下去。


http://s4/mw690/001LMVTrzy6UznLuv4f63&690婚礼" TITLE="蓝色十诫(八) 婚礼" />

 

大概二十几年前,第一次知道肖邦这个名字,是在小学的一堂音乐课上。

 

至今我仍然记得那位年轻的音乐老师的样子,弹着技术并不纯熟的廉价老式钢琴,吃力的不时踩下踏板,曲调音色完全马马虎虎,却认真努力的教给这些孩子们一首首儿歌。

 

某一天的一堂课上,她不再自己弹,而是拿出一盘磁带,里面都是肖邦的钢琴作品,放在老式录音机里播放,放给我们听。

 

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其中一首曲子的名字,不知道究竟是肖邦的哪一首作品。

 

我只记得那些旋律:铿锵有力、却又细腻流畅,把家国乡愁与情爱纠葛美妙的融合在一起。

 

听完之后,老师告诉我们,肖邦是一位爱国的音乐家,他把自己的心脏留在了自己的祖国波兰,留在了华沙。

 

这么多年过去了,当自己身处华沙,当自己了解到更详细的记载:

 

弗雷德里克·肖邦,一生只活了三十九岁。

 

波兰,华沙,圣十字教堂左边的第二根柱子下面。

 

在那里,埋葬着钢琴家肖邦的心脏。

 

 

当自己了解到这些之后,除了对这份记载通过点头表示理解之外,此刻仰望肖邦雕像的面孔,其实我真的没有为他的心脏而感动,或者说,我觉得他的音乐作品与人生经历,仅仅只局限于国仇家恨的范畴,未免过于单薄。

 

这应该不是当年那位年轻的女音乐老师的教育问题,而是我自己这些年视角的变化。

 

毕竟,那一年,那位老师才二十岁,我还是个孩子。现在,人到中年、忙于家庭繁琐俗事的老师或许早就不再听肖邦,而现在的我自己,似乎对肖邦面部神情的关注,远远超过他的音乐。

 

音乐,原本不应该是现在我们所熟悉的样子。

 

比如莫扎特,人们把他的作品定义为某种僵硬的模式:音乐厅、盛装出席、安静、禁止喧哗、不管你听不听得懂,甚至因为听不懂而睡着,你还是要准时送出掌声,然后,在音乐会结束之后,向朋友介绍自己的音乐会经历,我怎样沉浸在了莫扎特的世界里,怎样让自己的灵魂得以洁净、甚至超脱等等。

 

这不是在欣赏音乐,这是在欣赏“音乐形式”。

 

大多数人永远不会知道,莫扎特其实写出了很多民间小调、通俗情歌,他不是高高在上、城堡里的王子,他同样是混迹于市井的“流氓英雄”。


http://s11/mw690/001LMVTrzy6UznLDtlU5a&690婚礼" TITLE="蓝色十诫(八) 婚礼" />

 


http://s8/mw690/001LMVTrzy6UznLFvDh87&690婚礼" TITLE="蓝色十诫(八) 婚礼" />

 

“男人的头是基督,而女人的头是男人,基督的头却是天主。……男人当然不该蒙头,因为他是天主的肖像和光荣,而女人却是男人的光荣:原来不是男人出于女人,而是女人出于男人;而且男人不是为女人造的,女人乃是为男人造的。”

 

——《格林多前书》 11 : 3, 7 - 9.

 

 

每一个女人,在爱情面前都是伟大的。

 

永远比一个男人伟大。

 

哪怕再任性、再利益至上、再不被男人理解的女人,当她成为孩子的妈妈,成为一位母亲,她就会成为伟大的女人。

 

这就是人性光辉的一面,永远都是。

 

这个世界亏欠女人的,实在太多太多。

 

不可否认,女人带给我故事。

 

我所有的故事,如果没有了女人,将会变得苍白无力,甚至根本算不上故事。

 

实话讲,我认为自己根本配不上这些故事的恩赐,因为我同样是个残忍的男人。

 

可是,或许正因为内心深处还保留着一份最真挚的祝福,所以才成全了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愿。

 

毕竟,所有真挚的故事,永远不可能是嘻嘻哈哈的喜剧,而应该是血淋淋的。

 

 

 

 “既然一个人替众人死了,那么众人就都死了;他替众人死,是为使活着的人不再为自己生活,而是为替他们死而复活了的那位生活。”

 

——《格林多后书》 5 : 14 - 15.


http://s10/mw690/001LMVTrzy6UznLXZkld9&690婚礼" TITLE="蓝色十诫(八) 婚礼" />


http://s3/mw690/001LMVTrzy6UznM3yAa12&690婚礼" TITLE="蓝色十诫(八) 婚礼" />

 

http://s15/mw690/001LMVTrzy6UznToI0K6e&690婚礼" TITLE="蓝色十诫(八) 婚礼" />

 

 

婚礼,在教堂如期举行。

 

一排排长椅,被挂上娇艳的花环,难以走出俗套的商业运作。

 

琴师的乐声响起,新郎新娘缓缓走入殿堂,在祭台前停步。

 

神父开始诵读祷词。

 

念毕,神父首先问新郎:“………………………………………你愿意吗?”

 

新郎不知道什么原因,可能是出于紧张,哆哆嗦嗦、吞吞吐吐的说出了“我愿意”。

 

真是笨蛋到家了。

 

神父继续问新娘:“………………………………………妳愿意吗?”

 

“我愿意!”

 

看看人家新娘,回答得干脆利落。

 

礼宾席上的我们,是凑巧赶上这场婚礼的。

 

新郎新娘我们完全不认识。

 

在我身旁的她,从始至终无声的注视这整个过程,最后,悄然落泪。

 

我似乎不知道她为什么落泪,却又好像完全了解。

 

正如我永远搞不懂:婚礼,究竟让人走入永生,还是实现死过之后的重生。

 

但愿这对陌生的新人一生幸福,永不分离。

 

在心中默默祝福以后,我紧紧握住了身边她的手。


http://s4/mw690/001LMVTrzy6UznTvei7f3&690婚礼" TITLE="蓝色十诫(八) 婚礼"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