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巴拉之门 西藏之旅(五) 山间偶遇,虔诚的朝圣者


标签:
香巴拉之门西藏之旅山间偶遇朝圣者旅游 |
分类: 人在旅途 |
在林芝度过静谧的两天之后,返回拉萨。
又是一段四五百公里的旅途。
并不孤单也不枯燥的旅途,因为沿途的惊喜在继续。
清晨,沿着尼洋河畔,来到阿旺晋美的故乡村庄。
村口矮矮的石台上,安祥的老人们微笑着坐在那里,用平和、缓慢的节奏,轻轻摇动着手中的转经筒。
藏民的家门口,遍地缤纷的格桑花,一条友善的老狗在呼呼大睡。
家里面,藏族大妈正在烙着热腾腾的青稞饼,我们每个人手捧着一杯香喷喷的酥油茶。
每个人都在随意的唱着,无论是烙饼的大妈,还是外面草地上调皮的孩子,都在用高亢的藏式嗓音,唱着我听不懂的藏语歌曲。
常年沉迷于民谣、摇滚音乐的我,理解他们这质朴天然里展示的最高音乐境界。其实,音乐本身是没有什么专业与非专业、学院与业余之分的,只要你用心去唱,我用心来听,就已经足够。
当你看到一位专业演唱者在华丽的舞台上用自己惯用的技巧一次又一次重复在献艺,或者当你看到广袤的非洲大草原,一个贫穷的黑人小伙子随性的一边舞动着一边歌唱,你能说哪个更加高级,哪个更能打动听众的心吗?
起码对我来讲,我肯定会选择后者。因为后者更加真实,没有那么多刻意的修饰和浓重的商业气息,只有天然的纯粹。
距离林芝渐渐远了,尼洋河畔平坦的道路也被仿佛永远也绕不完的雅鲁藏布峡谷取代。
在我渐渐入睡的时候,扎西又一次突然叫停了车,告诉我们遇到了朝圣者。
这是我来到西藏后一直盼望的时刻。哪怕在峡谷中不止一次看到美国青年独自一人骑着山地自行车挂着水壶和导航系统勇往直前,也抵不上一个虔诚的朝圣者给我带来的震撼强烈。
可是当自己下车后真正看到这些朝圣者时,与想象中的画面简直有天壤之别。毕竟自己在电视上经常看到的画面是一位身着藏袍的老婆婆摇着转经筒向着神山亦步亦缓的叩首膜拜。可我此时亲眼所见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场景:几个年轻的小伙子,或许比我年龄还要小几岁,每个人穿着简朴的衣服,一张类似于厨师大围裙一样的牛皮挂在身上,双手套着木板,就在雅鲁藏布险峻的峡谷山路旁叩首、前行。
和他们攀谈起来,原来这几个人是从四川的藏区老家出发,前往目的地拉萨的布达拉宫,在遇到我们这时候已经走了八个月了,当然晚上他们就睡在一辆类似于电动三轮车那样的篷子里,车里有青稞饼和水作为补给。白天他们就这样几步一叩首的前行,我问他们从四川用这么简单的交通工具来这么远的地方究竟为了什么,一个小伙子说没什么特别的原因,来布达拉宫朝拜是他一生的愿望,而且是必须实现的愿望,接着他憨厚的笑了笑,这笑容在我眼里是如此平和、淡然,甚至和他饱经恶劣天气侵袭的粗犷脸庞极为不相称。
同伴们开始像记者一样用手中的相机不停拍照,甚至模仿他们叩首朝拜的动作,要知道,身体完全平躺在地上,然后起身,才算完成一次朝拜。
但我没有,即没有拍照,也没有跟着叩首。因为我认为这打破了古朴的氛围,甚至是对他们朝拜精神的一种侵犯与干扰。
不过我此刻心中的感动也许是所有人当中最强烈的。毕竟,电视上老婆婆的朝拜,神山就在她面前。而这些青年,在峡谷里根本没有朝拜的对象,他们却仍然执著的望向远方。
布达拉宫虽然不在他们眼前,却一直在他们的心里面。
他们是真正的朝圣者,心灵的朝圣者。
曾经因看到罗马教皇被基督教众如同神一般的顶礼膜拜感染,也曾经被穆斯林圣地麦加朝圣的画面震撼。此刻,我终于发现,原来佛教徒,也一直在用自己古老的方式,甚至不在乎别人是否在关注,平静、执著的延续着宗教精神的真谛。
告别,他们并没有挥手,而是用双手合十的方式送别了我们。
下午,彻底告别了林芝,拉萨已经不远了。这属于我眼中林芝的最后风景,保留在印象里。
从林芝到拉萨,从一个陌生的地方到另一个陌生的地方,相对而言,拉萨显然亲近了很多。毕竟这次是重返。
甚至拉萨在我心里已经是一个家,一个旅途中离开但终究会回来的特别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