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最早一批的基金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券商,但基金业与券商业的发展轨迹大相径庭。例如,华夏证券、南方证券最终破产,而华夏基金、南方基金则越做越大。究其原因,并非人的问题,而是行业制度的差异使然。
《了望东方周刊》记者祁和忠|上海报道
基金经理,这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神秘的职业群体。他们大多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大城市的高档写字楼内办公,是决定各大基金公司投研水平高低的灵魂人物,普通投资者很少有面对面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他们的机会。
这又是一个备受各界关注的职业群体。虽然国内所有基金经理只有486人,但他们管理着超过2.36万亿元的社会公众资金,他们每天的投资决策行为不但深刻影响着国内证券市场,而且与9166万户基金持有人家庭的财富增长息息相关。
在2006年到2007年的大牛市里,基金经理因基金的巨大财富效应备受追捧和尊重;在2008年至今的熊市里,基金经理又从神坛跌落,承受着各种压力和指责。
“我国公募基金自1998年成立以来发展很快,但问题也不少。”国海富兰克林基金首席基金经理张晓东对《了望东方周刊》说:“基金业有经验的投研人员流失严重,价值投资的投资理念缺失,老鼠仓丑闻频发,基金业在投资者心目中业绩和诚信度均大幅下降。与此同时,投研人员亚健康情况普遍。”
理想主义的激情,促使张晓东要为这个行业做点什么,以展示基金经理的积极形象,由此产生了组织基金经理徒步穿越沙漠的想法。
2011年4月30日至5月2日,一支主要由上海基金业从业人员组成的37人队伍成功徒步穿越库布齐沙漠,其中,包括多位基金经理,他们分别来自国海富兰克林、兴业全球、光大保德信三家基金公司。
“这是一次上海基金人的心灵之旅。”张晓东对《了望东方周刊》说,“从表面上看,这是对大自然的探索;实际上,这是对我们自己内心的探索。在松软的沙漠上行走,需要经常翻越沙丘,由于很费体力,就需要集中思想,人会自然反思自己。这实际上是一个修行的过程,能够帮助参与者跳出自我,超越物质层面,更多地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
9月17日中午,参与库存齐沙漠穿越的部分团队成员再次在上海浦东的一家茶馆相聚。在活动过程中,第一财经制片人洪涛播放了团队成员穿越库布齐沙漠的纪录片,张晓东发放了《征途:挑战库布齐沙漠》的纪念册,并共同约定从此把活动常年化,即每年都定期举办这样的活动,向社会展示积极向上、富有团队合作精神的基金经理形象。
“我是年轻的中国基金业的资深从业人员,热爱自己的工作,有责任提升公募基金业的精神面貌。”张晓东说。
拓荒
13年来,张晓东见证了中国规范的基金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过程。
时光回到1998年春天。当时,国泰基金、南方基金、华夏基金首批三家基金公司刚刚成立,在美国一家基金公司从事基金管理的张晓东应邀来到北京,在证监会做了一场3个小时的讲座,并与工行托管部、南方基金的有关人士做了交流。
张晓东回忆说,在基金业发展初期,无论是监管官员还是基金从业者,他们都很乐于学习,希望能更多地了解关于金融和基金的基本问题。这些中国基金业的拓荒者们普遍觉得开放式基金的风险较大,因此选择发展封闭式基金。
1998年,国内共诞生了金泰、开元、兴华、安信、裕阳5只封闭式基金,相应产生了徐智麟、杜峻、王亚伟、林彤彤、谢超5位基金经理;1999年,国内又增加了14只封闭式基金,并产生了张涵、波涛、丁楹、蔡秋枫、雏翔、钱华等更多的基金经理。
目前,国内第一代基金经理中,仍在管理公募基金的已只剩王亚伟、林彤彤、邹翔三位,其他人出于各种原因,或由于业绩排名不佳,或由于工作压力过大等,大多已离开公募基金业。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告诉《了望东方周刊》记者,第一代基金经理主要来自于券商,因为只有券商中的骨干投研人员相对更了解A股市场,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投研能力,更适合担任基金经理。
13年前的国内券商业比较混乱,越权担保、挪用客户保证金、内幕交易、自营违规等种种问题屡见不鲜。与券商业相比,证监会在批准许设立基金公司之前,就于1997年11月颁布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从海外成熟市场引进了基金资产托管、信息披露、风险控制等制度,首先在法规建设上实现了与国际市场的接轨,确立了制度优势。“包括基金经理在内,虽然最早一批的基金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券商,但是,从其后多年的发展结果看,基金业与券商业的发展轨迹大相径庭。例如,华夏证券、南方证券都最终破产,而华夏基金、南方基金则越做越大。究其原因,并非人的问题,而是行业制度的差异使然。”上述业内资深人士颇有感触地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