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浏览信息或查阅资料,常面临两个令人头疼的事。
一是,网络文章题目诱人,篇幅太长。记述一件事或一个人,先在标题给出最有可能诱导读者兴趣的悬疑,而后写事记人,恨不能从其祖宗辈儿那儿起头儿,或从此人处于摇篮时开始。罗里吧嗦,直到文章篇幅过了三分之二才贴进主题。如此文章,不仅浪费阅读者的时间,而且令人嗅到一种新八股文的味道。有了多次如此的阅读经历,干脆直接上翻只看文章的后三分之一,甚至更后。真不知道,如此写文章的作者是何目的?是为增加字数拿稿费?还是缺少写文章的基本常识?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浪费别人的时间无异于图财害命。
二是,网络知识完全市场化。学生在学习中,有些专业问题难免需要上网查阅资料或答案。网页马上接连跳出两个界面,先是问查询人的性别(男女),而后给出价格,如:0.29元,0.59元。查询人履行完这些程序,才会有继续互动的可能。
记得,十几年前有问题查询某网站,很快就能获得专业准确的答案。现如今,不仅要收费,而且还直接将查询者与医生或其它相关专业机构链接起来,查到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知识市场化,已渗透到各个角落。知识产权固然需要得到尊重与获得利益,但是普及知识也不能被抛到九霄云外。对于目前文化义务教育还只是停留在初中阶段的我国来讲,普及知识似乎更接地气。
(2022-4-3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