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北大荒

标签:
牡丹江垦区观光游 |
分类: 诗歌 |
兴凯湖畔,
碧水蓝天。
平畴沃野,
万顷稻田。
完达山起舞,
原野展画卷。
好一派水乡江南。
远近聚散、高低薄厚,瞬息变化姿态万千,
好似雪岭、又像群兽、如同丝絮、仿佛白莲,
又若波涛排山或风起微澜。
晚霞绯红,
衬托出逶迤山峦的剪影与高耸的风力发电。
脚下
像密布的神经脉络伸向农垦的社区、田间。
信息化网络畅通无阻,
人们相互可随处可视可听可见。
路边栽种的那一畦畦绚丽的小花,
令观光的人仿佛行驶在田庄花园。


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名言得以充分彰显。
提高出苗率、育苗、壮苗、克服虫害与倒伏,
大幅度提高水稻亩产。
农场集中托管的各种智能化的大型机械,
令看惯了东方红54的老知青感到十分的震撼,
家庭农场挑起生产经营的大梁,
生产效率早已翻上几番。
富裕起来的职工有了自己的楼房别墅,
开着自家的卧车开拓市场或巡视田间。









望不到边际的原生态湿地让人流连忘返。
丰富的植物种群与众多的珍禽鸟类,
在这里自由安详地繁衍。
“雁窝岛展室”珍藏着先辈们艰苦创业留下的足迹,
新落成的“湿地博物馆”展示着丰富的生态资源。

八五六农场城镇化的场部与社区面容壮观,
一座座华丽的楼宇敢与大城市比肩。
新区“青禾嘉园”职工安居乐业,
文化广场上成群的职工在晨练。
荷香飘逸的“休闲广场”流连着农场的居民,
满湖的荷田中倒影着清透的蓝天。
“100吨葡萄生产基地”大棚里硕果累累别有洞天。
寒冷的北大荒四季也能有果蔬出产。
双老中心文体活动设施门类齐全,
离退休人员开开心心地在这里颐养天年。












八五七农场“工、商、运、建、服”全面发展,
最醒目与震撼的是路边的那片万亩稻田。
稻田的远处与蓝天地平线相接,
仿佛是天公自上铺下的一块巨型绿毯。
大型插秧机平直地织就,
灭草飞机引擎的轰鸣声仿佛就响起在耳边。
穆棱河与兴凯湖的水系把它滋养,
大型机械收割的阵势一定蔚为壮观。
“场史馆”珍藏着”八五七精神”,
一代代开拓者的影像群星璀璨。
转业官兵、山东支边与知识青年,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改革开放中勇立潮头,
北大荒的精神代代薪火相传。
转换与创新家庭农场等多种经营机制,
八五七与时俱进再创辉煌的明天。

八五0农场那艘“军垦一号航母”,
硕大而异色的场名就种植在“航母”的“船舷”。
用先进科研装备起来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
担负着国家与本省上百个水稻优质品种的生长培育实验。
王震将军最早看重与开垦的这块土地,
继往开来的农场人继续坚守在科技发展农业的阵地前沿。
虎头要塞遗址已经成为“抗击日寇”的教育基地,
不见了“二战终结地”昔日的炮火硝烟。
宽阔的中俄界河乌苏里江平静地流淌,
动听的“乌苏里船歌”在耳际似隐似现。


牡丹江垦区的首府更是非同平凡,
现代化的城市设施一应俱全。
文体中心瑜伽、舞蹈、球类丰富齐全,
处处渗透出现代人健康体魄的崭新理念。
养老中心大楼规模宏大壮观,
历史展室、图书、乐器、棋牌应需而建。
老年大学的科目设置紧跟时代发展,
继续学习丰富着老人们的精神家园。
昔日的转业官兵与早年的支边青年,
千里寻根到这里颐养天年。
垦局集中了全区的高中,
职工子弟享着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北大荒文化越来越丰富灿烂,
创立了”北大荒书法长廊“与”兴凯湖书画院“名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