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时代公民的“长成预备”

(2011-02-25 11:51:36)
标签:

公益组织

小志愿者

小学生

小志愿者联盟

育儿

朱滢玥

心理咨询师非比

分类: 媒体报道

新时代公民的“长成预备”

《中国教育报》视点。新闻   记者:张东    2011年2月25日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1-02/25/node_4.htm

    在一些人心中,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应该是这样的:或者被送到辅导班培养“兴趣”,或者回到家中埋头苦读。

    然而,在现实中,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正在利用课余时间走向社会,成为志愿活动的参与者甚至组织者,以一种自觉的姿态快乐地给予,通过为他人付出收获自我的成长。

    筹办动植物标本展、募集2000多册图书、将义卖所得4000多元捐给玉树灾区、募集过冬物资8000多公斤……这些都是由一个名为“小志愿者联盟”的组织完成的,其成员为来自北京10多所小学的小学生们。

    他们的志愿精神如何萌芽?他们的志愿之路是否平坦?他们如何平衡学习生活与公益服务?他们如何将参与公益活动的激情变为习惯?记者走近这群热心公益的中小学生,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感受新一代中小学生正在发生的变化。

■本报见习记者 张东
http://s10/middle/60b10ceat9d1359497669&690
为玉树小朋友募集过冬物资 
http://s11/middle/60b10ceat9d135fda5b7a&690

在敬老院表演

http://s10/middle/60b10ceat9d1362edd279&690
赈灾义卖
http://s9/middle/60b10ceat9d137a27ad88&690
队长朱滢玥把首批过冬物资送到玉树灾区小朋友 手上

http://s2/middle/60b10ceat9d136fbd1351&690
为玉树小朋友赠送鞋子 、衣物、玩具和学习用具 

http://s11/middle/60b10ceat9d1355ff21ca&690

小小志愿者      

  【故事】

  小志愿者们的大公益

  公益的萌芽

  作为“小志愿者联盟”的队长,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五年级学生朱滢玥谈起公益活动俨然像个小大人:“我与公益的故事,还得从那次甘肃之行说起。”

  2008年,朱滢玥还是个二年级的小学生。自从看到“5·12”汶川地震的电视新闻,她开始关注灾区的同龄小朋友。“他们有没有校服?戴不戴小黄帽?他们吃什么零食?作业多不多?”

  寒假时,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朱滢玥的父母带她到甘肃省渭源县选道小学体验当地学生的生活。

  选道小学是渭源县的一所希望小学,部分教室在地震中受损。刚到学校门口,朱滢玥便被一阵洪亮而整齐的读书声所吸引。她悄悄走向那间教室,透过门缝往里看:教室中间是一个铁炉子,长长的烟囱通过窗户伸到屋外;课桌上的书本被风吹得一开一合;学生们握着书的小手冻得又红又肿……

    “天呀,在这么破旧的教室里,他们还学得这么认真!”在朱滢玥的印象中,眼前的情景只会在电影中出现。

    与选道小学的学生共同学习生活了几天后,朱滢玥结识了很多小朋友,苟凯丽是她最难忘的小伙伴。

    苟凯丽读四年级,每天早晨都要独自走半个小时的山路上学,但每天都能在7点之前到校,从未迟到过。“你知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诗吗?”张景丽说,“老师告诉我们,只要现在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大学,就能过上好日子。”

    通过与选道小学学生的相处,朱滢玥明白,苟凯丽所说的“书”就是指课本。因为,他们没有童话书、少儿杂志这些课外读物。“我要帮助他们,希望他们能跟我一样有课外书读。”她对妈妈认真、严肃地说。

    

 坚持的力量

   “坚持,是现实通往理想的船。”在组织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朱滢玥以及她们的同伴们,都深深理解了这句话。在朱滢玥组织公益活动中也经历了从遭遇挫折到收获成功的过程。

  

    从甘肃回到北京之后,朱滢玥开始了她的公益尝试。课间,她拿出选道小学的照片,向同学们展示甘肃贫困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号召同学们为选道小学捐书。然而,这个二年级小学生的举动在同学们看来有些怪异,大家纷纷投以异样的目光。这次捐书以失败告终。

    朱滢玥失望极了,但是想起甘肃的小朋友们,她不想放弃。“甘肃小朋友的家里不是有很多中药材吗,还有很多昆虫、植物,这可比小百科全书讲的知识有趣多了。”朱滢玥打算办一个“动植物标本展”,以此引起同学们了解选道小学的兴趣,然后再进行募捐。

 

    暑假,朱滢玥又一次来到渭源县选道小学,搜集“动植物标本展”的素材。然而,筹办“动植物标本展”对于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她刚从甘肃回到北京的家中,装满中草药、植物种子和昆虫的箱子就发生了“意外”。打开箱子,虫子尸体发出的恶臭扑鼻而来,“幸存”的金龟子到处乱爬,植物种子全都混在了一起。

    朱滢玥跟西城科技馆的生物老师李雪老师学习如何制作标本,壮着胆子整理好箱子,耐心细致地把30多种植物和100多只金龟子制成标本。并号召、组织小志愿者伙伴们搜集解说资料。两个月后,筹备工作顺利完成,“甘肃渭源标本展”在海淀区民族小学如期举办。

 

     标本展上,同学们都睁大了眼睛,盯着来自甘肃的中草药,讨论长相奇特的金龟子,感叹照片中甘肃小朋友所在的艰苦环境。这是他们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了解贫困地区同龄人的学习和生活状况。

      六年级学生贡辰锋说:“通过这次活动,我了解了他们的真实生活,我感到自己太幸福了。我想与他们分享我的幸福。”一年级学生马芊玥则走上讲台号召大家:“同学们,我们衣食不愁,可在甘肃有很多小朋友喜欢读书却没有书。我们可以捐给他们吗?”

      在同学们的支持下,朱滢玥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短短几天,2000多本图书从北京寄到了选道小学。选道小学建起了渭源县第一个校内阅览室。并在当地教委支持下,这些图书将在10所小学间流动,受益小学生2000多名!

 

习惯的传承

    标本展成功了,捐书的愿望实现了,但是朱滢玥的公益之路才刚刚开始。她与小伙伴们组成了“小志愿者联盟”,在父母的帮助下,利用节假日开展公益活动。

     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捐献物资,支援灾区。小志愿者们也积极出动,到街头义卖,为玉树灾民筹款。

    张荟滢是一个腼腆的小女孩。义卖那天,她鼓起勇气卖掉了自己的两本书。她回忆说:“我把卖书赚到的钱放进捐款箱的一刹那,仿佛有一股神奇的力量注入了我的身体,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

    2010年的深秋,“小志愿者联盟”的成员还惦记着他们曾经帮助过的玉树孤儿。“玉树下雪了,灾区小朋友有棉衣、棉鞋吗?他们怎么过冬呢?”为了让灾区小朋友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小志愿者联盟”在校园里、网络上发起了为玉树捐赠过冬衣物的号召。

    短短二十几天,北京地区共募集到6000多公斤的过冬衣物。可当小志愿者们准备邮寄这些物资时,才意识到邮资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数目。眼看冬天就要到了,大家担心一旦大雪封路,物资就会难以运达。情急之下,小志愿者们自发拿出了压岁钱和零花钱。他们的做法感动了身边的人。大家纷纷出资、出力,最终,北京捐赠的物资被顺利、及时地送达了玉树。

    “刚开始,我并不理解什么是志愿者,不清楚能为别人做些什么,因为我们都是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长大的。通过为甘肃的学校捐书、为玉树地震灾区的小朋友义卖、募捐,我才体会到原来我也能帮助别人。”“小志愿者联盟”财务部长、11岁的齐欣雨说,“现在帮助他人好像成为了我的一种习惯,越来越多的小朋友也加入了进来。”

 

【亲历者说】

  家长对孩子做公益的认识误区

  误区1:做公益是不务正业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里,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追求短平快,过分重视文化课成绩,忽略了对孩子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公益活动不但为中小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的机会,而且是积极的、成长性的、快乐的投入。因此,适当、适量地做公益不但不会影响学习,还会从正面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误区2:做公益浪费时间和金钱

  中小学生参与公益活动不仅需要时间上的保证,往往还需要家长在金钱上给予帮助。然而,这些投入与孩子参与公益活动的收获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家长应该在能力范围内,积极带领孩子参与公益活动,让孩子学会待人接物,学会关爱他人,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的价值观,树立社会责任感。

  误区3:孩子没有能力做公益

  一些家长自以为爱护孩子,其实是不给他们承担责任的机会。其实,中小学生很希望通过做些事情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证明他们的力量,家长不应一味以自己的意志为孩子衡量对错。做公益的方式有很多,中小学生可以根据年龄和个人特点开展不同的公益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小学生可以为社区里的老人唱歌、跳舞;中学生可以在社区或校园里进行环保宣传,等等。中小学生不应是单向的被呵护、被帮助对象,而应该与社会进行互动式的平等交流,这对孩子自我价值的形成,自信、自尊的建立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误区4:如果失败,会造成挫败感

  公益活动重在参与,没有成功和失败。任何孩子,不管智商如何、学习成绩如何、在学校表现如何,只要肯付出、乐于奉献,就能找到快乐,就能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小志愿者联盟”辅导老师、注册心理咨询师 非比)

 

   【访谈】

  美国中小学生如何做公益

  毕胜福是辽宁省大连市第48中学的一位退休教师。近年来,他分别在美国新泽西州的爱迪生市、得克萨斯州的奥斯汀市和休斯敦市生活。由于做中学教师多年,在美国生活期间,他特别关注美国的中小学生教育。近日,记者就美国中小学生如何做公益这一话题对他进行了采访。

  问:据您了解,美国中小学生在课外都做些什么?他们参与公益活动或社区服务吗?

  答:美国的小学生课外以玩为主,有时会在老师或者父母的带领下做一些简单的公益服务。中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长,学习相对紧张,但做义工(义务为社会服务,没有报酬)是他们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的必修课。美国大学录取学生时,除了要看学生的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成绩和高中阶段的各科成绩,还非常看重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美国教育部门对学生的社区服务时间有明确的要求,例如有的高中要求学生必须有60小时的社会义工记录。学生在社会活动中的优秀表现记录,在大学录取时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一些美国高中生,在高中阶段的社会服务时间高达200小时。

  问:高中生通常以何种方式完成社会义工工作?

  答:高中生的社会义工工作一般要在高中4年的学习时间内长期坚持、分段完成。学生们放学之后,或是在周末、假期,都可以去做义工。做义工的场所也很多,我看到,在残疾人康复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社区图书馆、幼儿园等许多地方,都有做义工的学生。在超市、商店,他们为来购物的残疾人服务,帮他们推车和选购商品。我常去社区图书馆,有一次我示意要浏览电脑上的中文网页,做义工的学生便帮我找到中文网页,我非常高兴。在幼儿园,常会有一些孩子的父母没有按时来接孩子,中学生就会与孩子们一起做游戏,直到家长一一把孩子都领走了,他们的服务才结束。

  问:中学生做这些活动不会影响学习吗?

  答:在我看来,对美国学生来说,做义工和学习同等重要,因为越好的大学对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活动的要求越严格。

  问:小学生参与公益或社区服务活动的情况如何?

  答:在美国城市的交通路口,我看到有小学生在为老年人或残疾人募捐,他们穿着统一的服装,手拿塑料桶,到停车等候绿灯的司机窗口,请他们向塑料桶内投钱。他们用募集到的钱为生活困难的老年人和残疾人购买食品或生活用品。也有许多美国家庭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例如收拾院子、倾倒垃圾、修剪草坪等。一些美国父母还会给孩子一定的报酬,孩子们也会争先恐后地参与,且做得很好。我早晨散步时,经常看到邻居家一个六七岁的男孩,每周一、周四,在固定的时间,一个人拖着家里的垃圾箱,走过长长一段水泥地,将其放在道边的固定位置。这个男孩还没有垃圾箱高。

  问:这种公益活动为什么在美国如此普遍?

  答:广泛、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美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既有公益性的,也有非公益性的;有活动娱乐性的,也有学习性的。对此,社会、学校、家长以及学生都有足够的认识,会积极参与到这项活动中去。打工经历和做义工的经历,是学生从小接触社会的好方法,这是美国学生的两大特色,也是两大优势。美国全社会都认识到,打工可以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责任感,做义工可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学生起到重要的教育作用。

  (本报见习记者 张东)

  【专家看法】

中小学生做公益  家长学校来引导

  公益活动不是成年人的专利,中小学生可以参与,也应该参与。然而,在我国,参与公益活动、进行志愿服务的中小学生很少。这是因为,中小学生做公益面临着各种困难。首先是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升学压力大,完成作业是他们课后的首要任务,而这项任务基本占据了他们全部的课外时间。其次是鼓励中小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体系还没有形成,中小学生做公益缺乏现实土壤。

  在笔者看来,中小学生做公益,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引导和鼓励。

  在未成年人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家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长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点,给予孩子积极正面的示范,为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学校也应转变观念,认识到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社会服务工作,在学校形成志愿服务的风气。教育部门也应尝试开设社会服务课程,使公益教育得到制度上的保障。

  (徐州师范大学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主任 陈延斌)

   【相关链接】

  北京市中小学校试点《志愿服务手册》

  2011年年初,为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促使中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常态化,北京市中小学开始试点《志愿服务手册》教材。

  《志愿服务手册》教材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编制,共分两册。其中,小学教材名为《学做志愿者》,中学教材名为《践行志愿者》。教材图文并茂地向中小学生介绍了志愿者、志愿服务的基本含义,并讲述了学生身边的典型如环保明星袁日涉等人的故事,还推荐了适合学生参加的志愿服务的具体内容,旨在倡导中小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服务社会的各项活动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及社会参与意识。

  目前,《志愿服务手册》正在西城区和昌平区的4万名小学生、2万名中学生中试点,东城、海淀、丰台、石景山、密云和大兴区的部分学校也在参与。试点主要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为依托;课外结合学校活动开展志愿服务实践。按照计划,《志愿服务手册》明年将在全市中小学推广。(来源:《北京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