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来到律所已经有30个工作日。工作内容的不同,环境的差异,30天来还是有着许多的感触,也让自己充分认识到不足之处。
对师父:这是一位倾心业务操办的律师,有着严密的逻辑思维,丰富的非诉经验。为人也较和善,每天都会有新任务委派于我,对我时常会给予教导。
对同事:一帮年轻有朝气的青年人,私下相处甚好,个个能说会道,并保持十足的进取精神,默默形成一股无形的竞争氛围。
对主任:有着前期几次接触,如今进一步臣服于他的人格魅力。丰富精彩的人生阅历,令人惊奇的旺盛精力,有着太多我学不完的地方。
在未踏入律所之前,我就意识到自身在业务知识方面的缺陷。师父对此也不止一次叮嘱和教导我如何在短时间内优先学习法律法规。在思想上的确认,却未能及时化为实际中的行动。
目前,除了师父交待的任务,自身业务学习外,还有所里主任吩咐的一些文字工作。对于后者,我明白这是主任招我进所的其中一大理由,可以负责帮忙网站的编辑和其他文字工作,这对于我而言,不仅是在发挥自己的特长,也是通过文字工作了解律所的发展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有利途径,尤其是在自认文笔一般却也能受到主任重用的情况下。
一直愧疚于自己肚子里墨水甚少的尴尬,在了解和熟悉主任的知识世界后,对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要求更是强烈。
然而,随之而来的便是时间问题。感叹于时间太少,自己的精力又不堪旺盛。业务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修养的矛盾在这段期间显得尤为突出。
其实,这正是反映出我到底要做一个什么类型的律师。
在律师界,有着形形色色的类型,像师父这般一心专注于业务操办,只负责具体案件的承办过程应该来说是代表着大多数。而出身政界、贴近学者型的主任又是代表着另一种律师,他在办案的同时,又要兼顾律所的建设,会关注社会时事热点,并时常在各大媒体、学术期刊上发表评论,甚者出版自己的专著。
我不是在点评哪种律师的优劣,而是在思索自己会偏向于哪一类型发展。不过,在此等深思后再斟酌,近阶段的我是否应该将更多地心思用于业务学习上,尔后方能去衡量自己的定位呢?或许,目前不是我要考虑往哪种方向发展,而是待业务水平得到积淀后才有资格向主任那般类型靠近才是。
30日的工作,不敢说学习到了多少,但在充实的工作安排下,“时间太少”的感觉尤为明显。
积淀,不断地积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