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对中国银行业来说,净息差是它们的主要利润来源。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2011的报表显示其去年的息差收入分别占到这两家银行总收入的70%和81%,但是我们看到美国银行这一比例只有48%。美国银行不是美国储蓄量最大的银行,储蓄量最大的曾经是西雅图的华盛顿互惠银行,它08年已经倒闭。
按照息差赚钱的逻辑,储蓄量越大越不可能倒闭,当然这个逻辑只能在中国,在2012年前的中国成立。
央行7月5日宣布降息前,中国一年期存款利率上限和一年期贷款利率下限之差为1.5个百分点,现在存贷款利差已收窄至0.9个百分点,联想到此前上次降息前利差是2.4个百分点,这种息差的剧烈收窄对银行收入的打击很致命——这严重侵蚀了银行的法定利润空间。
很容易计算,这次降息再度把息差降低了10个基点,以国内银行中资产规模最大的工商银行为例,息差缩小10个基点就会造成2011年利润减少6%。2012年中,时隔1个月两次降息,其利润空间被法定压缩掉了12%,这是惊人的打击。
息差空间是国家规定的,那么给你多少就是多少,这不像QQ空间,你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
整个银行业依靠存贷款息差的吸血模式,前景已经黯淡,但是最大的输家可能是那些规模不大的商业银行。这些银行的贷存比已达到83%,远高于75%的监管红线。这种前景下他们最可能的逃生之门是提供高于基准的利率以吸引储户。只有加大代价吸引到储户资金之后,他们才能跟大银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面对被剧烈政策挤压过后的息差空间。
总之,传统的中国银行模式已经接近死亡,谁改变,谁适应新游戏规则,谁就能生存发展下去,并幸福地看到对手们的倒下在厚重的灰色天空下和无处不在PM2.5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