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月25日盘前笔记:本周有反弹

(2010-01-24 21:40:01)
标签:

股票

分类: 扎西论股

   不太温馨的提示:本人的盘前笔记及实时解盘,只代表本人对于大盘当天分时运作的即时看法,并不构成操作指导意见,股市操作风险自负。

    扎西的新浪微博:http://t.sina.com.cn/zhaxils

 

    周五市场呈现了个股剧烈分化和调仓的情况。从尾盘银行股拉升的过程来看,基金们已经无法忍受年前继续下跌的状况,而纷纷展开最后的自救了。
    这种情况以前也发生过,因为银行股是公募基金配置的重点板块,一旦银行发生快速下挫,受损失最严重的就是他们。而基金年底面临的分红和赎回压力,以及他们目前的高仓位情况,决定了他们是不会主动愿意去买入的。但是市场发生了他们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周K趋势破位,他们也只得去做被动拉升。
    这相同的一幕,已经是第三次上演了。
    第一次是去年9月4日那一周,第二次是9月30日那一周。均出现了周K趋势的破位,在银行股的拉升下,基金咬着牙把指数还是托起来了。
    市场不可能就此落下去,后市如果天天巨幅杀跌,那么,主要杀跌者和主要被杀者,都会是市场的主导基金。他们抛售了之后,也必然会在下面买入而将市场托起来。这种策略,也只是因为他们仓位将满的原因。所以,即使后市出现比较悲观的景象,那也只会是出现中线上的抵抗式下跌走势。过快的跌速,必然带来一定幅度的反抽抵抗。从周四、周五的盘口情况看,我们都看到了下跌过程的抵抗过程。
    周五跟朋友网上聊天提过,市场的下跌过程,时间隐私方面是到位了,而空间还欠缺。其实,到了尾盘出现拉升,做出形态较为好看的长下影假阳线的时候,我还是认为市场的下跌空间没有做到位。
    那么,对应本周,周初应该会把空间做到位的了。
    周末,美股出现了再度的暴跌,形成了断头铡刀的形态,而且将去年11月9日以来所有的换手筹码套牢。这种走势必然会影响港股和A股。周一的低开也就成为大概率事件。
    但是,对应于连续三周的下跌,市场已经积聚了相当的做多能量,这些能量在股票价格下跌变得便宜之后,就会变成买入的力量去抬高市场的位置了。于是,本周内必然会出现反弹的走势。
    而部分个股在这种过程后,超短线上就会具备可操作性。

    中线投资者,必须看明白市场的趋势,做中线的趋势交易。现在只是原有上升趋势线的下轨被击穿,那么新的趋势线将形成。新的趋势,仍然可能是上升趋势,只是上升速率调平了而已。而具体的形成过程,是需要观察的。
    中期趋势上,去年年底我的评判过于乐观了。我的乐观来源于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决定。但是,从12月份开始,我们看到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了,我们也预期到加息、加印花税,而且,从央行的回购力度看,信贷收缩基本上是确定无疑的了。对于后市的总体趋势判断,取决于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判断。政策发生了快速的转向,我们的研判必然要随之改变。
    短线操作不怕,因为止赢止损,都会很快速,其判断过程以及操作对于散户很容易,这是散户们的优势。震荡的市场中,采用超短战法,取得一定收益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中线操作上,从现在开始,在反弹中收缩仓位,谨慎对待,也是该采取的策略。
    原因很简单:既然公募基金被绑上了战车,宿命当然就是要去做炮灰。而当对手是反通胀,是信贷紧缩的时候,他们的问题不是能否抗得住。
    他们的问题只是,长线上什么时候扛不住。

 

【注:因为媒体谈股的文章泛滥而良莠不齐的缘故导致市场的基本概念不清,扎西再啰嗦一下。对于市场的判断,时间尺度极为重要。我博文提及的短线指的1个月内的走势,中线指的3-6个月的时间范围。超短线通常指的快进快出,交易时间通常不超过4个交易小时,而长线,通常指的3年以上。其它的时间尺度,往往采用中短期,中长线等较为模糊的称谓,我通常不用。时间尺度可以不是很精确,但是其代表的大致范围,不可搞错。】

 

 

回答土6的问题: 

2010-01-25 08:25:40 [删除]
学习了
中线收缩仓位1月25日盘前笔记:本周有反弹
这是老师第一次提到的吧
博主回复:2010-01-25 08:25:40 [删除]

当然不是! 12月的宏观概述就讲过啊,见12月1日的博文。12月24日的博客还重复过一次。 也就是说,这已经是我第二次提出要在后面的反弹中收缩中线的仓位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