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09年7月1日】早盘笔记

(2009-06-30 19:25:46)
标签:

股票

分类: 扎西论股

    昨天是六月最后一个交易日,沪深两市冲高回落,盘中双双创下本轮反弹以来新高。沪指早盘一度高摸2997点,离3000点仅一步之遥。冲关未果后,沪指震荡调整。午后,随着银行、地产股大幅杀跌,沪指跳水翻绿,最终收跌15点;两市成交量超过2000亿元。沪综指开于2990.12点,最高2997.27点,最低2953.36点,收于2959.36点,下跌15.95点,跌幅0.54%,成交额1437.02亿元;深成指开于11644.90点,最高11672.70点,最低11541.94点,收于11566.61点,下跌38.90点,跌幅0.34%,成交额666.01亿元。


    很有意思,昨天是上半年的最后一天,大盘早盘最高摸到2997.27点,离3000点大关不到3点,就开始回落,盘中出现大量抛盘,而权重股进行快速拉升和缓慢的派发,一直弱势到尾盘收盘。
    收盘之后,我经常上财经网站去看新闻,统计一下目前媒体对于市场的言论。
    昨天收盘后,新浪财经的主要标题如下:
    摩根大通:年内沪指可能突破3200点;
    A股下半年:2600到3600点;
    龚方雄:未来一年至少还要上涨20%;
    刘纪鹏:4000点以上才能提振信心;
    水皮:6000点肯定还能再见
    温 家 宝:必须坚持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A股上周新增开户数环比增逾3成;
    一周开户数突破40万 创近四个月新高;
    李荣融:细化国有股转持社保 大盘股IPO或推迟1月;
    。。。。。。
    所有的财经新闻,铺天盖地,一致指向向上,一致看多,甚至看6000点,而且都是以名人或者领导人的观点为凭藉。
    上周已经提示过,市场进入消息博弈阶段,超级主力现在更多地开始利用媒体武器和舆论武器,而不是资金或者筹码来做市,一旦市场出现高位的资金套利抛售,马上媒体铺天盖地宣传后市有多么美好。那么,市场到了这一步,其实已经在积累风险了。
    上升浪底部的时候,或者中途,超级主力当然可以用资金去买入来进行直接的拉升。而在波段顶部,超级主力更多地使用了媒体武器,无疑表明现阶段用资金买入带动跟风是不明智的,用舆论让大家买入才是最好的做多手段。现在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用脸皮唱多,那么,市场无疑已经位于较高的位置了。
    也罢。
    不要看太多的大盘了,市场走到这一步,无论大盘如何,部分底部形态良好的品种,已经是箭在弦上了。而在重要的位置,大盘的震荡是免不了的了。
    这种情况下,应当逢高了结获利的中线品种。从4月份到现在,只要是当时精选的底部品种,获利应该都比较可观了。操作上,降低中线操作,提高短线频率。虽说,中线持股通常是要做到破趋势之后付出边际成本的,但是我从来不会等到那个时候的。在市场中线上涨趋势走到后期的时候,通常市场会出现底部不肯涨的,但是放量筑底的品种的主升浪行情。于是,在下半年开始的第一天,出于趋吉避凶的本能,俺决定退出中线持股策略,进入个股短打状态,来得快去得快,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同时便于瞬间清仓。
    诚然,3000点成为波段顶部的概率很低,市场还可能出现很疯狂的拉升行情。但是,说现在是顶部附近,虽不中,亦不远亦。尾巴的行情,不是那么好做的了,靠持有拼趋势,未必是最佳解决方案了。
    于是,从今天起,调整战略。这是大波段反弹以来,第三次进行战略调整了。
    第一次确立入市,是11月12日。确定入场参与反弹行情,当时是踏空了两天,但是通过观察确定了反弹成立。从超短到持股的操作过程中,确定了这一浪的主要战略,就是中线持有,那段时间老是在喊着让大家中线、中线、中小板、中小板。
    2月17日,在盘中精确地进行了逃顶之后,开始修改战略,执行熊市战术,轻仓短打。
    3月18日,回避了较大幅度的下跌之后,开始备战后市行情,主要策略是控制仓位持有低位品种回避高位品种。当时我出国一个多月,其间上网也在一直提示大家持有就是了。这个战略一直没有变化,直到昨天。其间,对于市场分时级别的顶底做过一些判断,以便短线进行波段操作,但是操作原则一直没有进行修改。以至于,我个人写操作策略,都不知道怎么去表述了,因为"控制仓位持有"这句话来回天天写,没有任何新意,文字的审美方面,我很疲劳了。
    以上操作策略,请翻阅本人的历史帖子。
    盘口瞬息万变,盘中的变化,杀跌、逼空、诱多等等,最能吸引我们的眼球,激发我们的恐惧,勾引我们的贪婪和欲望。但是别忘了盘口只是整个棋局里面的一颗棋子,如果我们只盯着这颗棋子而看不到整盘棋,我们离输的距离很近。
    让我们将眼光稍微放长远一点。

   注意:本人的盘前笔记及实时解盘,只代表本人对于大盘当天分时运作的即时看法,并不构成操作指导意见,股市操作风险自负。
    本人在金融界的论坛:http://bbs.jrj.com.cn/bbs/vip.asp?vipid=70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