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育儿

(2009-06-25 09:00:23)
标签:

育儿

最近和太太频繁因育儿问题争执,她总是抱怨我陪她玩的时间太少,而我则不这样认为。
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作为父母,我们和孩子在一起时,究其出发点更多是因为害怕孩子独自玩耍时出意外或是喝水撒尿方便照料,而孩子呢,和我们玩时也许更多是因为对父母的依赖和亲切。显而易见,这对孩子本身的思维发展和成长并不是什么好事情。曾看过世界著名妇幼、育儿大师内藤寿七郎的一本关于育儿的书,虽出版了几十年了,但立意新颖,很多观念虽与传统不符,但却有助于幼儿成长。清楚的记得其中几个观点。
一是关于“思维”。孩子会走路之后,好奇心大增,每天就是东摸西搞,把尿盆扣在头上、在沙发上爬上爬下、把一些书或纸撕碎等等屡见不鲜。按照成人尤其是父母的思维,没一件都不是什么好事,尿盆有多少细菌啊(虽然自己在孩子每次使用后用消毒液认真洗过,但仍会这样认为),多不卫生啊;在沙发上爬上爬下多危险啊,万一摔到头变傻瓜怎么办;书撕了所可惜啊,还会弄得房间里乱糟糟的。这样想,从客观和逻辑上是事实。但孩子也许不是这样想的,他们也不可能在一两岁的年纪去这样思考问题,他们没准是这样想的:我在尿盆里嘘嘘时为什么嘘嘘不会从尿盆里出来呢?尿盆真神奇!所以,成人的思维多是逻辑性较强的,而孩子的思维更多的是跳跃性的、抽象的、亦或者是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不要强加成人的思维方式给孩子。
二是关于“不要”。当孩子在做的事情存在潜在威胁或者做的事情有违成人世界的礼仪、规范、游戏规则时,我们可能下意识的会说:“不要……,危险”;“不要……,没礼貌!”。事实上,这并不可取。你的这种处理方式可能会伤害孩子,而且他会学你。在这里举两个小例子。我女儿有一天从幼儿园回来,说她被浩浩捶了,太太很紧张,第二天跑到幼儿园向老师投诉,老师问浩浩,为什么捶小乖呢?浩浩说:“我喜欢小乖,小乖可爱。”顿时释然。另外一个亲身体会,从我女儿刚学会说话走路后的一段日子里,太太非常精心照料,饮食起居,事无巨细,但每当女儿在玩的事情可能有危险时,太太的口头禅就是“小乖,不要……”。事实上,今年快三岁的她,也学会了说“不要”。这样的对话,每天从未间断。“小乖洗澡了。”“不要!”。“小乖睡觉了”“不要!”。而且说得斩钉截铁,同时配合分贝巨大的啼哭。所以,我的建议是,高度关注,但不过分插手。对于劝导方式,多用“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减少命令式的“不要”。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个性健康但不张扬,富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不循规蹈矩,热爱生活而不纨绔享受,尊师重道而不墨守陈规。
三是关于“独立玩耍”。成人和幼儿的思维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对玩具或玩耍的目的、出发点、方式、感受、启发都与成人不同。独自玩耍可以启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对孩子的思维发育和大脑发育也是非常有好处的,而且可以提高孩子的独立性,对他们未来适应社会也是很有益处的。当然适度的亲子教育也是必须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教授,我们要教会孩子的,更多的不是知识,而是榜样力量、社会规则、生存法则与道德规范,从教孩子如何吃饭、喝水、上厕所、擦屁屁、实用工具,到教孩子基本的社会礼仪和道德规范,等等等等,但绝不是搞事无巨细,做跟屁虫,宠小皇帝。所以,以亲子教育为基础,鼓励独自玩耍。
在这里,我还要提出一个我的观点,批判独生子女制度,这项制度的制定从根本上是有违社会伦理的,孩子的很多乐趣,乃至最初的社会人特点是在和兄弟姐妹的生活中建立和形成的。一些人把80年后出生的人称为“80后”,批判他们这样或那样,但他们的很多优点为什么没有人表扬,他们缺点的社会性根源为什么不去批判,他们老年空巢时的孤单谁来抚慰,他们老年的养老医疗问题怎么解决。个人的观点是废除计划生育,通过经济杠杆和社会管理体系来实现优化和控制,说到这我就义愤填膺,但今天的主题是育儿,在此就不偏题控诉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关于鸟窝
后一篇:张北草原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