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接受父母,父母皆罪人?

(2011-10-22 10:35:27)
标签:

情感

分类: 家庭心理咨询

   接受父母,父母皆罪人?

     父母让我的生活变得一塌糊涂,难道我不该抱怨父母吗?”“我指责他们教育的失责给我人生带来的打击。他们毁了我的一切,我恨他们!”“你们是我的父母是我这辈子最大的悲哀!”……在百度贴吧的父母吧里,充斥着把父母推上审判席的喋喋不休的抱怨。以至于有人感叹我的天,有那么多怨恨父母的!

  抱怨父母是一种需要

  也许网络匿名的形式会让人更无顾忌地倾吐心声,不过生活中对父母的抱怨也绝不缺乏。王朔在《致女儿书》中坦诚了他与母亲希望亲密却又互相伤害的矛盾情感。一次与母亲的争吵中,他说:你知道你会给人一生造成什么影响吗,看看我,最像你。你对我好过吗,我最需要人对我好的时候你在哪儿。

  的确,心理学家们一致认为,父母的过分关注或责骂,都会给我们留下隐秘而深刻的伤痕。这些痕迹在我们心里种下愤怒、怨恨甚至仇视。我们指的还不是父母的虐待或暴力,可能不过是你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的玩笑,或者对其他兄弟姐妹稍有偏袒……这些记忆不断重复地伤害我们,甚至能使我们终生不忘。

  为何父母有时微不足道的错误就能令我们如此懊恼与愤怒?为什么有些人对父母仿佛有刻骨仇恨?为什么要一遍一遍咀嚼那些痛苦的记忆?当然,那些似是而非的心理治疗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过诚实地说,埋怨父母似乎是一种需要。儿童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师卡罗琳·埃里柴夫(Caroline Eliacheff)说:很多人吃过父母的苦头。把自己置于受害者的位置会带来快感,受苦最终成了当事人唯一的存在理由,他/她因此乐此不疲。只要把错推到爸爸妈妈身上,我们就能原谅自己在工作和人际关系上的无能。但是,这样我们也永远不会清醒地看明白,总是爱上不合适的人只因老想着讨好妈妈或者要跟爸爸对着干。如此,我们就用无休止地指责维持着对父母的孩童式依附关系。

  字当头

  还是在父母吧,我们也会发现很多类似于怨恨父母就是忘恩负义他们是爱你的,只是爱的方式……”的论断。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都是孝为先亲情是最伟大和无私的是挂在很多人嘴边的话。不过,心理专栏作家武志红却提出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这是这个世界上无数谎言中的No.1。他说,很多时候,这句话会成为一个障碍,让人们看不到真相。

  很多人会说我知道我作为孩子应该孝顺我的父母,或者说现在想想我也能理解他们,父母这样做实际上是为我好。当一个人这样说时,往往是内心对于父母有负性情感,但是由于传统的观念影响,他们压抑下来,不敢表达。武汉市心理医院门诊部主任李小龙主张直接、正面地表达自己的悲伤、怨恨之情,他说:我们在宣泄的同时,也有了修复的机会。压抑对所爱对象的愤怒,仅仅强调爱的一面,这种爱是靠不住的。表面看来是宁静平和的,其实是疏远了。只有建立在一种真实了解的关系上的爱,才是稳定的爱。实际上,表达之后可能会与父母相处得更融洽。

他还补充:表达,不是说我们成年了,就要去和父母吵架,而是要学会容纳我们的感情,把自己的情感——不论是爱的还是恨的——整合起来,变成对父母,甚至是对人性的理解,真实的对自己和对父母的接受。

  接受自己的父母并不是要求我们否认负面的东西,而是允许孩子接触父母完整的内心深处。

  家庭治疗大师伯特·海灵格(Bert Hellinger)认为,如果孩子在心中排斥父母的一方或双方,他们就会感到空虚和不完整。当孩子拒绝按父母的现实接受他们,会让父母感到愧疚不安。如果孩子能够克服童年时代所受的痛苦,学会快乐地、满意地生活,他们的父母就会感到欣慰。孩子有了愉快的生活,就不会紧紧抱着对父母的怨恨不放。

  成长就是接受现实

  成长就是接受自己,马丽丝·瓦扬(Maryse Vaillant)这样说。接受父母的不完美是达到成熟的途径之一,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从最初依赖的茧中挣脱出来。切断这些联系的成长过程往往充满痛苦,不过我们不可能永远留在温情脉脉的童年,终生在父母的怀抱中生活。

  27岁的林丹丹说:我非常爱我的父母,但是我却害怕与他们相处。在他们面前,我就变得特别没有主见。我讨厌自己那样!我要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

  接受自己的父母,需要放弃对理想父母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同样,父母也不要指望拥有理想的孩子。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父母不管怎样做,都是错的。我们应该从父母命运的背景下看他们。那些说他们没有资格做父母的人忘了,世上并没有教授做父母这门职业的学校。人们无法学习做父母,一切取决于他们与自己父母的关系,好也罢坏也罢。每个人只有在家族血脉的代代相传中,在生儿育女、并受他们指责的过程中,才能学会接受。只有尊重这个事实,我们才能成为自己。

  作为父母,也应该接受儿女的指责。卡罗琳·埃里柴夫说:这就是说,因为给予了儿女独立判断的能力和坚持自己观点的自由而欣慰。

  关于爱

  斯科特·派克(Scott Peck):懂得分离的爱才是真爱

  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

  李小龙(武汉市心理医院):成熟的爱是两个独立个体间的情感交流。因为独立,所以能够协调自身的情感、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情境,在此基础上的相互理解、关注和亲密情感的建立才有可能。

    关于独立

  赫尔本(HalpernH.M.):对于父母既同情,负起满足他们需要的责任,又不被他们的要求所束缚。

  熊卫(武汉精神卫生中心):一个分离完成的人,才是独立的人,他/她敢于面对冲突,有办法解决冲突;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即使令父母失望也能承担后果,而不是迎合取悦父母。                                                                      <转载>

 

                  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中心    


              咨询电话 :  010—82623416  82623417  (北京)

              QQ在线心理咨询: 1658127131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