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维与
维 摩 诘
卢照邻在其《病梨树赋 · 序》中夸赞孙思邈说:“君道恰今古,学有数述。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后来,我在写《东王贺孙真庙与孙思邈》时,引用了上述一段文字,并毫不犹豫的把维摩诘解释为唐代诗人王维。后来,我在翻阅《佛教名人辞典》时,无意中发现了“维摩诘”词条,才恍然大悟,方知维摩诘另有其解。
维摩诘,具体的生卒年已不可考,据说与释迦侔尼同时代人,是早期佛教著名居士。据《维摩诘经》讲:他是古印度毗舍离地方的一个富翁,家有万贯,奴婢成群。但是,他勤于攻读,虔诚修行,济贫扶弱,弘法度众。他往来于各阶层,经商讲信用,甚至出入各种声色场所,随缘度众,也都是为了宣扬大乘佛教的教义。他教导娑婆众生,创造美好世界,提供修行人治病的妙药良方。卢照邻之所以在《病梨树赋
·
序》中将孙思邈比作“今之维摩诘”,正是看中了孙思邈的人品和医德与维摩诘一样高尚。
王维(701---761
或说699---761),唐河东蒲州(今陕西省永济)人,字摩诘,号摩诘居士,著名诗人。开元十九年状元及第。其精通诗书画音,尤善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参禅悟理,学庄信道。一生几度隐居,一心向佛,很多诗冷清幽邃,远离尘世,流动空灵,充满禅意,亲近自然,身与物化,被后世尊之为“诗佛”。据说,正由于此,其才将自己的名和字如此写来。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581---682)。而王维比孙思邈晚出生近120年。如果按我原来的解释,那不是再荒唐不过的吗?
由此,使我联想到了乾隆皇帝的《济源盘古考证》的那篇文章,它是用来专门纠正自己在读书中不求甚解的错误的。当然,我辈没办法与先贤相比,但是,我们要学习先贤在读书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那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勇于纠正错误的勇气。
加载中,请稍候......